对《养性延命录》中“养神”思想的探讨

2015-03-19 17:55龙江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陶弘景养神养生

对《养性延命录》中“养神”思想的探讨

龙江洪

摘要: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是较早的一部集历代养生学大成的专著,总结了前人在养生方面的诸多实践经验,对养生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养神”理论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当前人们的养生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养神;养生

中图分类号:B241 文献标识码:A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也是当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在养生方面有独到研究,其《养性延命录》一向为世人所尊奉。《养性延命录》引用《服气经》《导引经》《小有经》《道德经》《庄子》等古籍三十余部,荟集了前人在养生方面的诸多经验和成果,并从养神、养气、养形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强调了个体修炼的意义,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1]认为通过人的修炼可以挣脱天命的限制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养性延命录》记载:“《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日:谷,养也。能养神不死”;[2]“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3]东晋养生大家张湛认为,“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4]他们都认为养生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啬神”。张湛在其《养生集叙》说:“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焉。”[5]将“啬神”列于“养生大要”第一位,足见其对养神的重视程度。陶弘景对前人这一观点十分赞同,也认为养生重在养神,从《养性延命录》可以看出,其“养神”思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精神恬淡,虚静无为,去名利,除情欲

这是养神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养性延命录》中论述的篇幅也相对较大,陶弘景引用了前人的诸多观点来加以说明。如,《老君德经》曰: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又,老子曰:淡然无为,神气自满。[6]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7]《小有经》曰: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神之一术也。[8]《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9]

以上观点都认为养生务在淡泊无欲,如果能让情感欲望远离,使自己达到魂魄安定之境界,虚静无为、任意自得,那么“神气自满”,就有利于养生,就能让人长寿“与道为久”;反之,如果让情感欲望附于胸臆导致精散神惑,追逐名利,那么就会给神带来危害。如果不能无为,也做不到无欲,那么也应该尽量静心少虑,务必把那些扰乱心性的事情抛开,固守自身内在的精神,这样也可以对神起到一定的养护作用。正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10]

二、调摄情志,起居有方

1.调摄情志。中医养生向来强调调摄情志。情志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这在魏晋时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如嵇康在其《养生论》一文中就着重讨论了这一问题:“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11]可见,嵇康的养生也是非常重视“神”的,而陶弘景也认为如此:“《小有经》曰: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12]“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13]

陶弘景通过引用经典,指出人的情感会大大影响养神的效果,多言多笑、喜怒忧思等各种情感违背了养神“恬淡虚静”的原则,皆会对神造成伤害,从而让人不得长寿。情志的调节要遵从“十二少”:“《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14]

2.起居有方。陶弘景在《杂戒忌禳灾祈善篇》中提到:“丈夫勿头北向卧,令人神不安,多愁忘。”[15]又,“凡人卧……头旁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不用隐膊下,令人六神不安”。[16]

睡觉头不能向北也是有道理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17]按照五行理论,北方属水,为阴中之阴;头朝北睡,北方阴寒之气极易伤及人体阳气,损害元神之府。故孙思邈指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18]

点灯睡觉或蒙头睡觉是不健康的行为,这和现代养生观念是相同的。其一,《老老恒言》:“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19]夜晚睡觉不熄灯会导致入睡困难,现代医学认为夜晚睡觉不熄灯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其二,睡觉时蒙头,会严重影响呼吸,甚至导致缺氧,让人早晨醒来常常眼睛浮肿、精神萎靡。

以上养神观点的两个方面是陶弘景道教养生理论的反映,陶弘景认为修道即是养生:“人之处世,一失不可复得。况寿限之促,非修道不可延也。”[20]而道教从养生学出发,论证了形神不可分离的思想,强调在形神双修中以炼养精神最为重要。嵇康《答难养生论》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白延。此养生之大旨也。”[21]养神与养形相结合,可以达至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及延年益寿之目的。人的形体是生命的生理基础,而人的精神则是形体的主宰。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再加上对养气、养形的研究,陶弘景指出养神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形神协调,即“中和”:《素问》曰: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夭命,寿过百岁。[21]《列子》曰: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20](张道人云):能中和者,必久寿也。[23]

“中和”的养生原则,先秦儒道两家非常看重,将其当作宇宙万物的重要法则。道教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养生当中,认为养生要讲“中和”,按照“中和”的要求去做,反对偏持一端,这样才能维护身心健康,取得长寿。

陶弘景养神思想对今天人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而神居于三宝之首: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性命和身体存在。而人们在物质条件丰富之后,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十分注重养生,期望健康长寿,但是往往只注重形体的锻炼和调养,花大钱、大力气去健身,吃各种所谓的补品和健康品,没有认识到“养神”的重要作用,很难取得养生的真正效果。抑郁症、焦虑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各种案件和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养神在现代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养神的关键在于要遵从《小有经》“十二少”这个总纲,即淡泊名利,节制欲望,调节情志,保持内心淡泊宁静和精气的充足,再加上形体的锻炼,才可能真正健康长寿。

本文系贵阳中医学院校内研究课题论文(编号:贵中医科院内[2013]21号)

注释:

[1] [2] [3] [4] [5] [6] [7] [8] [9] [12] [13] [14] [15] [16] [20][22] [23] [24]陶弘景.养性延命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8,29,48,52,41,21,31,43,30,74,29,76,15,19,16,51.

[11][21]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M].合肥:黄山书社,1986:145,192.

[10][17] [1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08.

[19](清)曹庭栋.老老恒言[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参考文献:

[1]孔庆玺.《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学思想[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

[2]李德杏.陶弘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及其健康观解析[J].湖南中医,2010,4.

[3]盖建民.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医学养生思想探微[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

[4]胡冬裴,李小茜.魏晋南北朝的中医养生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1,4.

责任编辑:丁金荣

黄义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 610068)。

猜你喜欢
陶弘景养神养生
要重视清静养神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