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实践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蔡义津, 杨鹏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持久的精神动力。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深化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公益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建设,这需要特定的载体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要以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公益活动中。大学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一、公益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唯有付诸行动其意义才能彰显,公益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倡导的一种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服务性活动。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益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契合关系。
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是由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以接触社会、了解民生、回馈社会、亲身实践的善举,不以私利和盈利为目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文明”“平等”等内容。学者王泽应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普遍性’和‘民族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2]
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以社会为平台,他们深入基层,到实际操作岗位上去了解民情及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特征,在掌握全面信息后,通过积极的服务性活动给被服务对象带来某些方面的改变,这意味着大学生参加的公益实践活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学者朱剑吕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统师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应具有普遍性,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满足政党的执政理念,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及与时代和人民大众现实需求相结合的特征。”
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以学习本领为主要目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其提供了学习本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的机会,[3]同时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提供服务使被服务对象某些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改变,从而推进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国民素质提升、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二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方联动性。
二、公益实践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指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含义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进行观察、解释和实行。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时,能够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诸如“社区中居民的和睦相处”“友邻间的分享”等平时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内容。大学生在公益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而坚定了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由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构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何引导学生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以“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具体的公益实践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血有肉”,内容更为具体,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单一化、机械化的倾向,甚至有些高校只喊口号,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吃透并细化,导致大学生出现不了解、不认同、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其宗旨是引领学生积极回馈、服务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参与者均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行为,这不仅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有了更高的提升,同时也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强化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认知度及践行水平的提高。
三、对在公益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首要的任务,如果他们花费了个人较多的时间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但所获知识、技能有限,那将是本末倒置,失去了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更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个人的特长。[4]在这方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近几年,学院推出了如电子系的“电器义诊”服务、游戏系的“美术义教”等活动。学生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自己的特长服务群众,同时也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高,活动的实效性明显。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思想深处,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公益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三下乡、义务支教、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中,赋予每一项公益实践活动真正的内涵。如,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时,要体现其真正的内涵,即帮助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以此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
公益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公益实践活动。如,结合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社团特点,开展义务献血活动、光盘活动、义捐活动、废品回收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支教、科技下乡、社会调研等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公益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深入学校、社会,扩展活动领域,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空间。
总之,公益实践活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二者有着一定的契合关系。公益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益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导。在高校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可以培育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认知度与践行水平,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004年10月15日
[2]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
[3]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4]王晓丽,李静霞.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3(9).
责任编辑:丁金荣
吕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宁波315800);游华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宁波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