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意义

2015-03-19 16:33陈志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生产力文明

陈志立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1 习近平生态思想提出的背景

1.1 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之过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生态问题层出不穷,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人类发展报告并指出:“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世界正在朝着一场无法避免的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迈进”[1]。

1.1.1 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发展

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人口从20世纪初的16 亿增加到如今的67 亿,人口以平均每年7 800 万的速度在递增,按此形势推进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2 亿,而其中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2]。人口数量和资源消耗成正比,在庞大的人口数量面前,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将面临加速耗竭的压力。

1.1.2 能源短缺

当前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主要依靠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力,但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按照目前这种消耗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耗尽这些能源,从而局限自身的发展。同时,淡水资源和粮食会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短缺,加上水污染、水浪费、土地荒漠化、耕地被侵占等问题,世界能源面临着巨大缺口和压力。

1.2 国内严峻的生态形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着眼世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惊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但不得不承认,在取得傲人成绩和收获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与环境代价。

1.2.1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老龄化加剧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4 亿,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 个百分点,老龄化发展步伐加快[2]。这种人口结构不仅对资源数量要求较高,而且对国家社保及公共服务需求只增不减。

1.2.2 资源人均少,生态形势严峻

据探测,在我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资源蕴藏丰富,原煤、水电等资源储蓄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国工业技术和相关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这就造成资源能源浪费的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发展较晚,发展方式较粗放,用牺牲生态换取经济效益的模式导致了严峻的生态形势。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空气中PM2.5含量较高;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土地荒漠化,侵占耕地大兴房地产等诸多因素有悖于生态建设的行为“使得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3]。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等其他生态思想。

2.1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社会发展的步伐坚定而迅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尝试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古人的智慧来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2.1.1 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生态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人与自然发展的准则,是实现“爱人”、“爱己”的指导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生态思想,孔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都应一视同仁,尊重其习性与规律。“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充分说明孔子的大仁、大爱的生态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思想。孟子将“仁爱”思想发展,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则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要保护山林,不能随意砍伐。

2.1.2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中心的道家生态思想

“道”被作为道家的中心,是天地万物的衍生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既生万物,万物又相互联系,相互平等,人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无为而治”是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又一生态思想,“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自然,二者不可分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4],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6],“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6]。自然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7]。“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髓,并结合中国实际,更好地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2.3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2.3.1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具有大树一般的坚韧品质,这与后来的植树造林和大兴水利的国策息息相关。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他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讲话中就提出,争取用十年八年的时间使秃山绿化都种上树[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8],并于1956年专门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强调“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9]。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参与到植树造林和大兴水利中来,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2.3.2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迎来了中国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党和人民的智慧,果断坚定的采取改革开放方针。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为国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全国人民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喜悦和沉甸甸的硕果。邓小平将生态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使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0]。

2.3.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处于中国发展新时期,在邓小平生态思想基础之上,江泽民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1]。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符合国情,更符合人民大众的实情和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明智之举。

2.3.4 第四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所谓全面就是克服单一注重农业生产或单一注重生态环境这两种片面性[12]。科学发展观将生态保护向科学、全面又进了一步。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立足和谐,创新大局的生态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的,并以不竭的创新动力吸取着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用以指导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可能完全退出改造自然的舞台,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自然基础之上的,脱离了大自然,人类就脱离了母体,就脱离了依靠,一切发展瞬间就会烟消云散。解决生态问题,最亟待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只有在观念上彻底改变,才能达到理论自觉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习近平生态思想从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思想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更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价值追求。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板块,与全世界同呼吸,与整个地球共命运。习近平生态思想站在整体的高度,本着对自己国家负责,对其他国家负责,对全世界负责的态度,将生态建设和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地球。这种全局生态观、创新生态观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符合中国作为大国的胸襟和地位。

3.2 生态生产力观念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产力的强弱和生态环境的好坏成正比。“生态生产力就是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它是对工业文明理念下生产力概念的扬弃,是使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能力”[13]。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论述中,自然生产力是其中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包括土壤的肥力、盛产丰富渔产的水域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14]。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思想,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15]。因此,“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6],大力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让国家经济发展向健康、绿色的发展方式转变。

3.3 生态政治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助推作用和监督落实,正如习近平所说:“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动员,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17]。转变观念,求真务实,政府作为服务机关,应该尽到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游于表面的“作为”。生态政治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建立问责机制,严格依法执政。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确保相关政策、方针的落实,建立问责机制实属必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出现“有头无尾”的工作态度和执法不严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非凡,从国家高度着手生态文明的建设及落实便可以有法可依,立法更全。

4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意义

4.1 更深层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从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以其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内核,提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思想主要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力的发展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以及上升至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的生态政治文明建设。可见,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价值观,更是深层次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指导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4.2 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能够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能够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有人类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才能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物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生产力等价值观念正是习近平提出的生态观念。可见,习近平生态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4.3 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 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是“中国梦”的实现手段。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主要通过“四位一体”来实现。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手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丰富。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的提出并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习近平生态思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一致,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高度一致。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依据,必将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29.

[2] 李明娜.胡锦涛生态观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7、10、1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2-31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5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5.

[9]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

[10] 张传辉,韩炜.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54-9655.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12] 张传辉,韩炜.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55.

[13] 徐水华,陈璇.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J].求实,2014(11):18.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6.

[15]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17.

[16]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6.

[1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6.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生产力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