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

2015-03-19 16:33曾荣侠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危机价值观心理健康

曾荣侠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110164)

1 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时,其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也就是说他面对的困难情境超出了他的应对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于内、外部刺激的影响,使他们面临的生活困境超出了自己的应对能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和行为反应,由此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如刚入学的失落和不适应、心智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情绪等都可能引发心理危机。这类危机的特点是时间持续比较短暂,但变化剧烈,如不及时处理会给学生成长带来心理隐患。境遇性危机是指高职大学生由于生活中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超常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如意外交通事故、突发疾病、失恋、遭遇学校处分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这类危机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烈性和灾难性,如不能妥善处理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持续的挫折体验,影响其心理成长环境,威胁其生存质量。存在性危机是指高职大学生面对重大转折关口,难以及时解决一些重要且根本问题时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如学生面临人生目的、意义、价值、未来发展等问题难以及时做出选择时,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引发消极情绪,易导致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及时并迅速地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个体化解危机,恢复心理平衡状态。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为正在或将要处于危机中的高职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能够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事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特点是及时性和迅速性,不过,有学者认为危机干预事实上不仅是短期行为,而应涉及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2]。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三种。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通常处于心理情绪失衡状态,要帮助个体利用各种资源重新获得平衡,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干预的起始期。认知模式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错误的认知,而不是事件本身,所以帮助个体获得思维中的理性成分,从而获得对危机的控制,该模式适用于危机的中后期。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个体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危机可能与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内外困难有关。因此,要结合个体内部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其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该模式也适合中后期干预阶段。

2 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其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来看,心理危机是由内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既有自身能量不足、价值观失衡等内部因素,也有客观现实刺激、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等外部因素。

2.1 首要成因:客观现实刺激

社会客观现实的刺激,既包括宏观环境的影响,诸如学校体制的转型、管理体制的变革等,又包括微观环境的作用,如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宿舍氛围、周围朋友关系等因素。这些现实因素的刺激作用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首要原因。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变迁、新旧价值观的冲撞等都给高职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使他们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压力、困窘的经济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承载着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再加上他们心智尚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浅,适应能力不够强,较容易陷入迷茫困惑之中,甚至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危机。

2.2 主体成因:自身能量不足

高职大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情绪自控较差、个性不够稳定,知识经验不够丰富,道德修养不够完善等,从而造成其内部能量不足,这是他们产生心理危机的主体原因。首先,当代高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较片面、易极端,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其次,高职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情绪动荡不安,缺乏自控能力,易冲动,一旦遇到外部不良刺激,情绪会突然爆发,易感情用事不顾及后果,产生破坏性行为。再次,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缺乏相对稳定而统一的人格特征,有些同学性格过于内向,做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过分依赖他人,不够独立,不能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缺乏自信等,面对生活中的不尽人意,常常束手无策,感到难以应对,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危机。

2.3 直接成因:价值观念失衡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的种种价值信念的综合体系。有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归根结底就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错构的价值体系与个体失衡的生存社会环境问题[3]。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核心价值观的缺乏、价值取向模糊和价值观的多元嬗变等,都催化和加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因此,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引导他们形成与客观环境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确立自我核心价值观、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明确生活的最终意义,帮助他们在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寻求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当大学生面对现实冲突时,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自控的价值坐标,保持心灵的宁静安详,就能在较大程度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2.4 后续成因: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是导致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续成因。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的相互作用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帮助或感情上的依赖[4]。研究发现,缺乏有力的社会心理支持,就有可能放任危机的恶化和反应的升级[5]。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缺陷较明显。首先,家庭心理支持不足,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失当、父母的管理方式不民主、对待子女的态度不科学、父母亲关系不和谐、家庭氛围不和谐等,这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其次,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人员,大多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再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存在形式化倾向,如授课内容陈旧、讲课方式单一、考核标准以考试为主、心理危机防治机制不健全等,学生得不到必要的知识普及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其心理危机的发生。

3 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3.1 工作方向: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是以预防为主,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方向。心理危机预警是对心理危机发生前的预测,是通过预警系统对相关对象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识别潜在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便于掌握一手资料,掌握相对准确的信息;二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进行专业化的追踪测量,可以更精确地发现心理危机对象,筛选出高危个体,能够节省时间精力及资源;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心理咨询部门的作用,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定期评估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全天候开通干预热线,便于及时干预;四是形成全校危机预警工作的合力,要构建从学校、院系到班级、宿舍的多部门、多层级协同参与的预防监控系统,班级心理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情绪动态,发现危机征兆的同学并及时汇报,便于校方和心理咨询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干预帮助。

3.2 关键环节:加强价值观念教育

加强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是塑造其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核心所在,也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在社会层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传播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优化环境生态,积极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道德规范体系,倡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学校层面,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其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引导大学生探讨生死问题,使学生了解生命的伟大与脆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与困境,提高其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学生层面,培养自身具备选择各种价值观的能力。我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而西方价值观则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具有个人主义倾向。中西方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也深刻体现在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矛盾中。这就要求大学生以科学的逻辑思维来筛选各种价值观,融合中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从而组建自己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3.3 必要手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进行危机干预的必要手段。这包含科学的课堂教学、合理的课外宣传、有针对性的辅导、不断投入的师资培训几个部分。首先,科学的课程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应以提高社会适应力为核心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尽量开展活动课程,增强学生体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其次,利用广播、海报、校刊、主体沙龙等宣传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强化学生心理应激能力。再次,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新生的入学适应、学习方法的调适、交往技巧的辅导、恋爱与情感的疏导、挫折教育、生涯辅导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避免心理危机的出现。最后,继续加大师资培训的投入,提高专业教师识别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4 重要保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家庭环境支持、社会关系支持以及专业人士支持尤为重要。首先,温馨的家庭氛围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是维护学生心理平衡、预防心理危机的基础。因此,学校平时应注意加强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朋友的关心、同学的问候、老师的指导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应激事件带来的困扰,因此要注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必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再则,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教师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他们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提供较高层次的帮助和支持。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力量,加大师资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质,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 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 卢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0(9):110-112.

[3] 吴远,姚飞.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135-137.

[4] 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4-466.

[5] 彭香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自救策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31-133.

猜你喜欢
危机价值观心理健康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危机”中的自信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