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实体要素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2015-03-19 15:50张璐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右脑爱因斯坦创造力

张璐璐

张璐璐/长春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130061)。

是否具备创造力是培养人才、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但是当今教育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方向。培养创造性,除了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实体要素(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非实体性要素的培养和锻炼。非实体要素(包括运筹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主要指科技、教育、训练、管理等方面。本文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训练、教育方法加以论述。

一个人创造力的形成主要是在少年时期,尤其是13岁以前。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知性脑、理性脑、语言脑,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右半脑是艺术脑、形象脑、创造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主要是靠右半脑实现的。现代科学发现人从胎儿期直至3岁都是右脑优先发育,而这一时期幼儿所展现出超强的语言学习天赋是人生其他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右脑具有超高速、大容量吸收知识的特点,并且右脑的记忆功能是无选择性和跳跃性的,并且采用图像性的方式进行记忆,而左脑是采用语言的方式记忆。幼儿到6岁是右脑发育成熟期,7-16岁是右脑发育向左脑发育转换的临界期,也就是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由右脑思维开始向左脑思维阶段发展。所以13岁之前只有将右脑的潜力开发出来,才能大限度地诱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人类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迄今为止,一个正常人右脑的利用率只有1%左右,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右脑利用率也只有5%。据此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果将右脑的潜力多开发出2%,人类的创造力至少将翻一番,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科研进程将大幅度的提高。

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将会陪伴人的一生,很难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充分挖掘少年儿童的创造天分,将创造力的种子播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让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培养创造之树,使我们的国家能够培养出世界级的优秀人才。培养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好是采用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和儒学教育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开发儿童右脑、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品格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作用。

一、音乐是培养创造力的魔法石

从音乐对创造力的物理作用上看,我们生活的地球发出的自然波频率大约是7-8赫兹(即每秒钟60—70拍),而我们的大脑所接受频率就是这个范围,通常我们称之为α波。科学研究表明,α波对开发脑功能有着非常奇妙的功能,它能够加速大脑的发育速度和促进脑细胞之间的联系。音乐,是一种具有美妙节奏和旋律的声波,特别是宁静祥和的经典音乐曲目,凭借其特有的振动频率和节奏、强度可模仿出α波的频率。因此,经典的音乐能够对儿童正在发育当中的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诱发出儿童的α波。经典优雅的音乐是促进产生α波的最佳载体,在开发右脑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训练无法替代的,聆听在开发右脑的同时也促进左脑的发展。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受到音乐的启迪和影响,他们在音乐中找寻灵感、吸取力量,在音乐中体味人生、感悟生活。伟大的爱因斯坦就非常喜欢演奏小提琴,在思考物理问题感到心力交瘁困惑无序时,他总是拿起心爱的小提琴与朋友一起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寻灵感启发智慧。他对音乐有着这样的总结,“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并未表现出过人的天分,相反,他经常被人们认为比较傻。他的老师曾经断言:这个学生没有任何前途。而这个学生却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巨擘。这首先要归功于爱因斯坦所受到的良好的熏陶。他有着一位非常优秀、有着很高音乐素养的母亲。爱因斯坦小时候经常倾听母亲弹奏优雅的钢琴曲。年幼的爱因斯坦被音乐的魔力所陶醉,他充分地吸收了音乐中的养分。后来,母亲系统地教爱因斯坦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真正地由音乐带领他深入到了广袤又深邃的未知世界。音乐伴随了爱因斯坦的一生。非凡的音乐熏陶极大地增强了爱因斯坦的右脑思维能力,也促进了其左右脑思维的均衡性。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爱因斯坦与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是右脑发达型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需要大脑与身体高度协调,这种复杂的音乐训练对爱因斯坦右脑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美深刻的古典音乐赋予他天马行空般的科学想象力。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也对音乐十分着迷,甚至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对音乐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他听到舜时代流传下来的《韶》乐时,那种优雅绵长的曲调使孔子深深地陶醉,曾经“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放眼世界,印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

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的艺术,培养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品味音乐中包含的巨大的感染力,能够对人精神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而人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内驱力是人主观的创造愿望,意志力是创造过程中克服困难所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而情动力在全部动力源泉中起着沟通联系的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从音乐教育包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对儿童头脑的发育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音乐的表现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音乐的传达本身就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再创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钢琴是一门脑、手、脚并用的乐器,在爱因斯坦所喜爱的作曲家中,巴赫的钢琴赋格曲是一般学琴者所畏惧的复调式作品,弹奏时往往顾到右手顾不了左手,或造成左右手快慢不一的局面,这常由左右脑活动不相协调所致,需经过认真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协调一致。可以想见,爱因斯坦正是源于对音乐的兴趣和认真系统的学习,方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而爱因斯坦从小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训练,优雅又富有内涵的经典乐曲赋予了爱因斯坦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和异于常人的图形思维方式。研究证明,爱因斯坦和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为右脑发达型科学家。音乐赋予了爱因斯坦无尽的想象力和科学创造力,也塑造了他坚忍顽强的性格。正如爱因斯坦本人所示:“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个渴望的源泉摄取营养。”可以说经典的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为他们敞开一扇通向天才之巅的道路。

二、美术是勾勒创新的线条

美术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简单的线条、无拘无束的画笔给人无穷的创作空间,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于总结多个方面的能力加以运用,形成新的创造性成绩。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欣赏其他人的作品,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其绘画中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对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笔法和纹理等美学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深刻吸收其丰富的想象力,广泛地开拓思想,突破拘束的藩篱,在画布上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培养创造的想法和习惯。例如,凡·高认为绘画的色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应该是流动富于变幻的。他的画非常热情而有张力,充满了表现的欲望,其中一部分想法就融合了中国水墨画和日本浮世绘的元素,在追求画布平面上展现二度空间的创作理念的同时,利用线条勾勒物体的外形轮廓,不表示光线的明暗变化,但着重突出色彩和线条,不做透视处理,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样子,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打破传统的创造力是无拘无束的绘画所给予他的。

那么如何通过欣赏名作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呢?在给儿童欣赏名家作品时,不要先入为主的提供一些所谓的分析和讲解,甚至也不需要告诉他们哪幅画画得好,哪幅不好,不要将规矩和条框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无法欣赏名作的经典之处,也没有关系,只是让他多看就好。当他慢慢长大的时候,人生观逐步建立,儿时所受到的教育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一生。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享不同的见解,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利于孩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儒学教育”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中国近代五四运动以后,在胡适的号召下开始提倡白话文教育,抛弃了以前的古文背诵教育,直到最近古文教育的优越性又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古文教育到底对培养创造力有多大的作用?记诵和创造力之间存不存在矛盾?这是近代中国教育百年的迷思所在。其实,所谓“记诵和创造力”两个观念并不在一个观念上,记诵是本体、是方法,而创造是作用、是效果,也可以说记诵是因,创造是果。如果将记诵和创造力加以比较的话,正确的说法是记诵与思考,也可以说是“记忆力与理解力”。那么该疑问就变成了“在儿童教育中,是培养记忆力比较重要,还是培养理解力比较重要?”这是儒学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整个儒学教育的本质,涉及中西文化的比较和看法,是对创造力培养深入的理解和剖析。

美国作为当今社会的超级大国,他们从英国的绅士文化中吸取了人文修养和基督教会的信仰,为美国社会奠定了稳定的文化基础。从而在欧洲工业革命中获得了最大的果实,又凭借新大陆开发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其独立的地理位置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自身没有受到大的损失,还获取了巨额的政治经济利益,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更在二次战后采用了开放的人才战略,网罗世界上的大科学家,达到了其科学成就的顶峰。自然地,美国将科学(包括思考与知识)视为发展中的一切,在儿童教育上将思考和知识作为最终教学的目的,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人类的学习能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忆,另一种是理解,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能力培养的时机是不同的。选对时机,事半功倍,反之就费力不讨好。只有善用其时,才能使这两种能力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才是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个人来讲,就是达到个人才能的最大释放,对群体而言,则是使社会在道德、文化、科学等方方面面都出大人才,使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当中。

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后发性、缓慢性等特点,而记忆力的发展是先行的,是快速成长的。儿童是开发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成年后记忆力的开发变得困难。开发记忆力与开发理解力并不矛盾,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0世纪初以来的美国主流教育学者根本是无视这一教育规律的,于是忽视了记忆教育的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除了科技的成就外,没有出现任何领袖时代的人文思想大师。而中国是既抛弃了自身优秀的古文教育,又没有把西方理解教育的精髓学到,结果一无所成,百年来都没有出一个大人才,是极其可悲的。

我们的教育应该顺乎人性,人性既然有两面,就应该两面俱到,人性的发展既然有其天定的时机,那就应该奉天时,不疾不徐,水到渠成。当教育将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充分开发出来,大创造之时当不远矣。

诗词、绘画、音乐这些塑造人性、陶冶情操的良方对人创造天性有着无穷的魔力。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对这些宝贵财富的态度却显得越来越功利和浮华。希望今天人们对创造力的追求,能够使这些心血凝结成的财富重新被人们所珍视和欣赏。让这些文化的营养深深地滋润我们民族的心田,在新的世纪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具备一流创新能力的人才。

[1]孙秀伟.谈“音乐与创造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孙彩云.浅谈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郑喻耀宇.浅论如何培养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5).

[4]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霍生玉,丁雅鹤.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浅论[J].文学教育(上),2007(1).

猜你喜欢
右脑爱因斯坦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爱因斯坦的梦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右脑开发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