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美国价值观

2015-03-19 15:0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拓荒者

尹 馨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71)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美国价值观

尹馨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71)

摘要: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不仅向读者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西部拓荒者的冒险事业,更是在意识形态上颂扬了一系列美国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书中所体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成功价值观、家庭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关键词:《啊,拓荒者!》;个人主义价值观;成功价值观;家庭价值观;宗教价值观

作为美国西部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深受我国学者的青睐。小说讲述了一位瑞典移民后代少女亚历山德拉·柏格森的故事。在父亲不幸去世后,亚历山德拉勇敢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带领弟弟们在内布拉斯加荒原上继续完成父亲的梦想,坚持奋斗。最后,她不仅扩建了农场,获得了大丰收,振兴了家业,而且也为自己赢得了爱情。我国学者罗小云称该作品虽然是“西部女性文学的开端,却凸显生态主义思想的萌芽”[1]212。国内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的视角,而许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这部讴歌拓荒者的作品承载了西部文学的特殊文化使命,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孙宏教授所言,“凯瑟的作品适应了她所处社会的需要,有助于美国民族价值观的建构”[2]。小说《啊,拓荒者!》体现了一系列美国核心价值观。文学作品与文化价值观之间联系紧密,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学者从更深层次探讨这部经典的拓荒者之作。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拉等人曾把个人主义称作美国人的第一语言[3],它不仅深深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历史之中,更是反映在其文学作品当中。出版于1912年的《啊,拓荒者!》被当时的评论界认为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弘扬,原因在于小说名取自沃尔特·惠特曼1865年的一首诗。而以爱默生、惠特曼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又总是彰显着个人主义的思想。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预示了拓荒者这一独特形象背后所包含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通过奋斗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成为一名多重意义上的拓荒者。父亲去世的时候,亚历山德拉还是一个少女。面对亲人的意外丧生,她重新审视人性,审视自我,克服个性上的缺点;面对西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她无所畏惧,重振家业;面对别人的临阵脱逃,她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乐观迎接艰难时世。她饱含同情地去探望和帮助弗兰克,并勇敢地接受卡尔充满柔情和理解的伴侣情谊,最终在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中实现自我。

作为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清教传统坚持“人必须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的理念,而亚历山德拉一出场就洋溢着这样一种坚定与自信,“她走得快而坚定,好像完全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4]。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分水岭已经连续三年干旱,庄稼歉收,全村人纷纷逃往他乡,就连她的两个兄弟也想放弃。此时的亚历山德拉力排众议,坚持去河下游的农场实地考察、听取经验。她告诉最小的弟弟:“我们一定要对高地有信心,埃米尔。我比以前更主张坚定地奋斗下去了,等你长大以后,你会感谢我的。”[4]在说服兄弟俩后,她用自家的宅地作抵押,买进土地,终于获得丰收,扩大了农场。在经营农场的过程中,她又遭遇兄弟俩和邻居的怀疑和嘲笑,但她敢于创新,坚持种植紫苜蓿和小麦,并建起分水岭上第一个青贮窖。凭借着智慧与意志力,她成就了自家农场的一派繁荣景象。在威拉·凯瑟的笔下,不光是女主人公具备这种个人进取和自立精神,就连亚历山德拉的弟弟,也曾由衷地向朋友阿梅代流露出一股钦佩之情:“阿梅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他双手要做的事情。”[4]

小说中有关亚历山德拉用法律捍卫伊瓦尔和自己权益的情节描写,突显出个人主义对“个人尊严不可辱、个人权利不可夺”的一贯主张。一方面,遭受人们嘲笑、嫌弃的伊瓦尔始终得到亚历山德拉的尊重和倾听。在众人威胁要把他送去疯人院时,亚历山德拉表示如果邻居中有谁要那么做的话,她将亲自担任伊瓦尔的保护人去法院打官司,因为她觉得“伊瓦尔完全有权像我们一样按自己的方式去穿衣服,思考问题”[4]。另一方面,在卢和奥斯卡以不让家族财产蒙受损失为借口,极力阻拦亚历山德拉和卡尔结婚时,她告诫兄弟俩,只有运用法律的权威才能对她产生影响和作用。

二、成功价值观

美国人的成功价值观就是美国梦的体现,它驱动着每一位来到这片新大陆的美国人向前奋进,自己创造一切去获取成功,这种成功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不仅是柏格森一家的拓荒经历折射出美国人强烈的成功意识,就连弗兰克、阿梅代等人也都是在“玩命地干活”。他们每个人都是边疆地带的梦想家,都在内心呼唤着成功。然而,梦想的绚烂总是与历程的残酷并行。

柏格森一家怀揣着心中的美国梦来到内布拉斯加高原,而这恰好是对19世纪美国社会关于“世界花园”神话的最好写照。当时的人们将西部看作是土地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乌托邦。可在11年的漫长拓荒岁月里,柏格森看到的仍旧是一片荒漠,风暴无常。在“西部究竟会成为花园,还是荒漠”的疑问中,亚历山德拉运用她的智慧,做出了正确判断,将父亲留下的家业不断壮大,建成了分水岭上最富饶的农场之一。作为美国梦的几代实践者,“拓荒者应该富于想象力,应能在对事业的构想而不是事业本身中享受到更大的乐趣”[4]。这样的想象力让小弟弟埃米尔为之惊叹道:“你把这地方整治得太好了……我根本没想到这地方会建得这样繁荣呢。我对自己的眼力和想象力真是感到失望。”[4]

对物质成功的追求使得亚历山德拉无暇顾及周围人的感情以及她自己的个人生活。当家庭悲剧降临时,亚历山德拉开始正视人性与激情的存在——当看到埃米尔和玛丽俩人中枪后躺在草地上的样子时,她感到对他们有一种敬畏之情;她并没有因为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弟弟和好友而痛恨弗兰克。相反,在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之后,亚历山德拉决定去监狱探望并帮助弗兰克。更可贵的是,她终于学会正视自己在情感上的脆弱和期盼。在小说的尾声,亚历山德拉紧紧地依偎在卡尔的肩头,自由地倾诉着自己多年的孤寂。从她身上,读者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美国梦得以实现,更包含着人类精神追求的自我实现,而后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梦的内涵。事实上,对精神伊甸园的追求,以及对财富、物质的追求,这两者同样都是美国人的心灵习性和美国文化的传统。[5]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的成功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紧密相连。正如罗伯特·贝拉等美国学者在《心灵的习性》一书中将个人主义延伸为“功利型个人主义”和“表现型个人主义”,成功意识并不仅仅意味着一门心思献身于个人事业的成功,它还涵盖了注重人际关系、享受当下的生活乐趣等内容。

三、家庭价值观

柏格森一家是众多美国边疆家庭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寻找美国梦的家庭在其艰难的拓荒历程中逐步由强调家庭集体观念转变为强调个人选择和个人喜好,继而形成独立平等的家庭价值观,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转变——从拓荒者的妻子或女儿成为拓荒者。当老柏格森辛勤开垦这片荒原时,儿女们跟随他在边疆生活中学习独立的精神,而他的太太则负责治家。她努力维持旧时的生活习俗。等到大女儿受父亲重托支撑起整个家业时,女性俨然已成为拓荒事业的主导者。与此同时,家庭内部个人决策范围日益扩大。而这一点恰好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最好呼应,即个人主义不仅家庭外部有,内部也存在。家庭中能作自由选择的“个人”是指“除稚童以外的所有成员”[3]。小说中,亚历山德拉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不受世俗社会包括弟弟们的影响。不仅如此,她也从未把自己人到中年却未婚的事实看作是不光彩的事,尽管当时的社会对大龄独身者的压力并非没有。

家庭中个人意识不断被强化,每位家庭成员极力维护各自的权利,这种内部的个人解放虽说瓦解了昔日的家长制,却成为家庭的离心力,造成家庭成员的进一步疏离。小说生动地刻画出家庭中独立平等价值观最无情的一面:姐弟几人历经艰辛创建出兴旺的家业后,卢和奥斯卡为了各自利益不惜与姐姐亚历山德拉反目,从此不相往来。不仅如此,突然暴毙、亲情的破裂等日常生活中的意外都难以控制,从而使得个人和家庭均承受巨大的创痛与苦难。在此情形下,分裂的家庭成了边疆的社会基础。[6]在拓荒生涯中,柏格森夫妇曾失去过两个孩子。由于积劳成疾,约翰·柏格森46岁就病逝。亚历山德拉为了不辜负父亲的遗愿,放弃对个人感情的追求而全身心投入工作,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身边挚友卡尔一家的迁离令她失去了唯一一位同声相应的朋友。在漫长的农场经营生涯里,她又屡次在如何拓荒的问题上与两个兄弟起冲突。最终,在他们肆意干涉她的婚姻和觊觎家族财产之事上,亚历山德拉因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遭到兄弟俩的疏离。此后,厄运一再降临,小弟弟埃米尔和邻居玛丽被枪杀,这使得亚历山德拉陷入极度悲怆之中,而家里除了帮佣西格娜和伊瓦尔外,再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幸而此时卡尔归来,这位孤寂的女拓荒者才获得安慰。

四、宗教价值观

虽然美国是以新教为基础的基督教义国家,但美国没有国教,各教派平等、自由、独立发展。来此定居的移民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自由、开放、多元化的宗教生活。不仅如此,宗教被看作是个人选择的事。因此,小说中的伊瓦尔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可以从不去教堂,却在每个礼拜日早晨穿上一件干净的衬衣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亚历山德拉也可以自由选择去挪威教堂、新教教会的教堂或是法国教堂。这一点恰好有力地说明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的宗教多元化的特点”[3]。

宗教是美国人参与社区生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小乡镇,宗教起着凝聚公众生活的作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天主教堂的晚餐会、义卖会为附近村落的年轻人提供了难得的社交机会。同时,教会也倡导对他人表达关心的善举,人们因此而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难得的联结——借着对上帝的爱而去对其他人行善。

美国的大多数宗教都与《圣经》一脉相承,大多数美国人都能接受“上帝”这种说法。小说中有五次提及基督教的权威著作《圣经》。从伊瓦尔的一出场阅读挪威文的《圣经》到亚历山德拉阅读瑞典文的《圣经》,偶尔还会让伊瓦尔为自己和李老太太朗读几段,再到伊瓦尔对十诫的一段独白,这些都折射出美国人强烈的宗教意识。可以说,《圣经》在《啊,拓荒者!》中被反复提及,是凯瑟的巧妙安排,体现出宗教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方面,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净化。波希米亚女孩玛丽是个虔诚的教徒,她无论天气如何,总是去教堂做礼拜。她在教堂里得到的安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埃米尔在教堂聆听圣诗班的献唱时,内心也产生一种坚定的善的信念,于是他决定和玛丽告别,以平息自己对她积聚了两年的感情风暴。另一方面,宗教从来没有放弃它对道德秩序的关切。当埃米尔和已婚的玛丽不顾一切追求爱情而触犯了基督教的十诫诫律时,受到惩罚也就在所难免。这正如伊瓦尔所言:“大祸降临了,罪孽和死亡降临到了年轻人的身上!上帝啊,宽恕我们吧!”[4]托克维尔曾视宗教为增强自我控制、维护道德标准的东西,同时也是与竞争性个人主义对立的善行和自我牺牲的表现。而小说中借着有关宗教对个人品格和行为的影响的描述,令读者们领略到宗教对美国社会的最主要的贡献——塑造公民的品格和行为。

五、结语

威拉·凯瑟一生共发表了16部中长篇小说、55篇短篇小说、两部诗集、一部散文集和其他有关论著8部。而她本人认为,《啊,拓荒者!》是她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不仅仅向读者描绘了拓荒者的冒险事业,塑造了少有的西部开发中女强人的形象,从而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美国西部妇女所经历的磨难和内心的感受,更是在意识形态上颂扬了小说中所体现的一系列美国价值观: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成功价值观,追求独立平等的家庭价值观,以及崇尚自由、开放和多元化发展的宗教价值观。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于2002年在白宫举办的关于美国西部女性传统的讨论会上还特意选择了凯瑟的作品。基于对《啊,拓荒者!》中美国价值观的研究,人们可以发现,文学实际上为价值观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价值观也借助文学这一载体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1]罗小云.美国西部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212.

[2]孙宏.从美国性到多重性:凯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评论,2007(2):141.

[3][美]罗伯特·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周穗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299.

[4][美]威拉·凯瑟.啊,拓荒者![M].杨怡,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44.165.69.34.73.185.

[5]尹馨.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美国价值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101.

[6][美]卢瑟·S.路德克.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M].王波,王一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6.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1-0063-03

作者简介:尹馨(1978-),女,江苏人,硕士,南京晓庄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拓荒者
《拓荒者》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徐剑:道路养护“拓荒者”
宇宙中的拓荒者——球状星团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