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萍
语义格视角下言语模糊信息语用功能研究
潘丽萍
本文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关系的角度,对语言学中的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进行论述。借助于语义学、修辞学等的知识进行解析,注重特定语境对话语信息传递的作用,建立语用学和语义学相互关联作用的网络,研究具体情况下的会话含义。
言语;模糊信息;语用功能
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要真正认识言语信息的交际功能,就需要研究它的三种信息传递形式:真、假、模糊。资料表明,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从语义格(Semantic Cases)的模糊性方面,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出其理论后,语言学家们大多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系统的“确定性”研究,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比如,语义格和模糊性应属于“语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meaning),这时意义的解释本身似乎捉摸不定。那么,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这表明,人们在利用和领会信息时具有相通的理解和信念,即由于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那么不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其本质是模糊的,而且人们在交际中恪守合作原则的信念其本质也是模糊的。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他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但凭借直觉,我们会理解其含义,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我们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如话说含混不清,等等),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例(1)中“黑猩猩是施事格;“小汽车”是受事格。这句话中虽然语义格关系是明确的,但提供的却是模糊信息,而且其语义-语用功能也含糊不清,所以,是一种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因此,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另一方面,如果交际者有意在不同的程度上违反合作原则以取得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效果,则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这时,词语应显示出动态的特征,可能附带着一种感情,也可能烘托着一种色彩,一种气氛,看上去这些词语作为交流代码并不那么冷峻、那么呆板。例(2)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以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不失为精辟的讥讽。从课层结构分析,句中的名词“rust”(铁锈)其语义特征是“无生命”[-Animate];而动词“eat”(吃)恰好要求一个有生命特征的名词做施事格或语法上的施事主语(Agentive Subject)。若把”rust”视为是一个具有向施事格中心意义渐进的模糊语义格关系,即通过交际者所使用的[+Animate],名词“rust”就与“小汽车”产生了关系,铁锈腐蚀“小汽车”,这就获得了一种施事格的外延“渐进性模糊”意义。总之,以上两例虽有模糊,但语义或语用功能还是明确的,因此它们都不会妨碍有效交际。
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而且还必须区别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以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我们姑且称之为“功能”模糊信息。
如“He’s amachine.”这样一个比喻,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或者说他缺乏感情,待人冷漠,或者说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缺少灵活性等。因此,会话具有不固定性,在不同的场合,因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夸张法和弱言法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违反同一条准则。夸张法把话说得比真实情况过头,可谓言之过甚,甚至可到荒谬的程度。弱言法则相反,把话说得不足一些。如,两人分别一段时间后再相遇,可说“Haven’t seen you for ages.”“for ages”被用以夸张分别时间之长,其实双方都知道分别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几个星期。相反,明明是个让人汗流浃背的大热天,却说:“It’s a bit warm today.”“言之不足”从另一个方面违反了“说真话”的质量准则。
这时,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referentialmeaning),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无从判断,或者说,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emotivemeaning)。
(3)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
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b)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c)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
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那是使令结构,he是施事格。(b)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那是允许结构,he是与格。(c)如果是其他情况,那是呈现结构,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这样的例句还有
(4)He showed his ignorance.
(5)He showed his scholarship.
上面这些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其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正像利奇所提及的情形:“涵义是可以变更的,正如我们对宇宙的知识和信仰是可以变更的一样”。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就是“功能”模糊信息。
综上所述,在交际中利用语义格的模糊特征,会使言语表达具有反映交际者意向的语用功能。言语交际是一种交际者双方的动态心理交流过程。人的心理千差万别,交流也会出现各种真假掺和现象,因而就有可能传递这种功能性言语模糊信息。如果说交际者的控制过程包括语义格关系选择、句法规则运用、语义格结构在语篇中的设置等,那么言语模糊手段能够达到相对精确的目的。因为人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简略而模糊的言语去判断认识客观事物。因此,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以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
[1]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Longman.1983.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许国璋论语言》[C],外研社,1991.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责任编辑:苑莉
H02
A
1671-6531(2015)02-0024-02
潘丽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淮安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