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伟,徐丽华
(1.西南大学档案馆,重庆400716;2.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科学教育功能的发挥
杨 伟1,徐丽华2
(1.西南大学档案馆,重庆400716;2.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高校博物馆是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科学实践和科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场所。资源整合程度、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专业人才等因素是高校博物馆发挥科学教育功能的限制因素。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加强资源整合、社会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方式来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宽其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
科学教育;高校博物馆;资源整合;社会服务
科学教育就是“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1],它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训练,更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2,3]。
科学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和重视科学实践的特点[4,5]。其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的学习和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4,6]。在科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即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根本[7]。
我国多数高校博物馆是依托大学的专业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专业性强、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展示手段多样化等特点[8],是高校发挥科学教育功能的载体,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9]。
1.1 高校博物馆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我国多数高校博物馆是在专业的陈列馆或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如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地质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藏品的一个主要来源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成果和发现,是学者们在科学活动中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10]。通过对藏品的了解,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种藏品有直观的真实的感受,也可以从这些科学成果中了解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和标本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内容[11],是不同时期人类精神的重要体现[10],是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开展的藏品展览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8,11]。因此,高校博物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
1.2 高校博物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和标本十分丰富,这些资源既是教学科研的产物,也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来源[8],因此,高校博物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重要场所。目前,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校正规教育外的第二课堂[12]。高校博物馆通过开展和设置不同的科学教育项目,吸引了大量学生到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一些高校还在博物馆内开设了某些课程的实验课。通过观看展览、参加博物馆项目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使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得到深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8]。另一方面,博物馆中蕴藏的科研资料,也成为了一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素材,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11]。除此以外,高校博物馆也是进行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一些博物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馆内藏品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博物馆招收硕士研究生,这不仅促进了博物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效推动了高校的科研进步[8]。
1.3 高校博物馆是科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机构
科学教育重视实验和探究式教学,注重科学课程的综合性[4]。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科学探究的实际经验[13]。博物馆为科学教师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14],是科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机构。其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增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原则、实践和运用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帮助教师在实践氛围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15]。对在职科学教师的培训,重在帮助科学教师加深对博物馆资源的理解,使其能够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资源有效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去[15,16],使教师能够利用博物馆资源对现有的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博物馆内形成的教学改革成果,也可作为博物馆的教育项目进行固化,这对其他科学教师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对于预备科学教师的培训主要目标是让预备教师学习进行主动教学和与公众相处的技巧,掌握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方式[17]。
作为高校内部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我国高校博物馆已经开始由教学、科研的教辅部门逐渐变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在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9]。但在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制约了博物馆科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2.1 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资源整合就是通过选择、融合、类聚、重组等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18,19]。博物馆的资源整合实际上就是把博物馆资源进行有效集中,通过科学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18,20]。博物馆资源整合对于盘活分散、闲置的资源、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创建多元化的博物馆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优势[20]。
资源共享是资源整合的基础,只有在资源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组合。目前,高校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走出“深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21,22],如一些高校博物馆已经开始与其他博物馆开展了合作[21],也有一些博物馆积极参加到“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项目中去[23]。但是,博物馆资源共享的程度还存在一定不足[24]。另外,一些高校博物馆虽然已经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共享资源的整合利用关注不够。对实体资源的共享多限于能够彼此参观、使用资源;对于数字资源的共享,限于在网络上实现资源的访问、下载。多数高校博物馆对共享资源的重组、调整、优化配置重视不够,这往往造成难以打造精品、特色的展览,在网络上也没有形成具有特定专题的展区或者学习专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2.2 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尚显不足
虽然我国多数高校博物馆的馆藏都十分丰富,但博物馆的利用率并不理想[21,25],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尚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博物馆在自身所在校园的影响力不高[26]。多数高校博物馆在校园内的利用,除了各个博物馆开展的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校史介绍等方面的陈列展览外,主要面向对象是相关专业的师生。如美术博物馆的参观者主要为高校内美术专业的师生,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对象主要是地质学专业的师生。一些校内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参观过这些专业的博物馆,进而造成这些专业博物馆在校内的普及面并不是很高[8];其次,多数高校博物馆服务的主要群体仍是校内师生,对社会开放程度不高[26]。虽然高校博物馆已经开始关注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其推广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参观者主要为中小学生,还未实现对社会全体公众的开放。最后,目前多数高校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仍是以陈列展览为主[27],展览形式比较单一、藏品的陈列枯燥无味[8]。多数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没有顾及参观者的特点和需求,在活动的设计上也缺乏互动性,通常难以激起参观者的兴趣[8]。
2.3 高校博物馆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教育人才匮乏
依据自身的藏品和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求设计具有多样性、互动性、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才来完成[28]。但目前,高校博物馆的人员编制普遍不足。据针对72家高校博物馆展开的调查显示,这些博物馆的平均在编人数只有7名,而负责宣传教育的人员不足1人,且多为兼职[25]。这种情况使得博物馆对于文物保管、采集、分类等任务都应接不暇,难以有更多精力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此外,教育活动顺利开展还要求博物馆教育人员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他们不仅需要拥有博物馆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28],负责科学教育活动的博物馆的教育人员还需要了解科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需要。但现有博物馆专业人员往往欠缺博物馆学或者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往往难以胜任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策划、开展和推广。
3.1 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重视校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要对校内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整合,设计高质量的陈列展览,充分展示博物馆的藏品优势、文化特色、学术成果和陈列水平[18]。另一方面,注重博物馆资源与校内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都是高校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29],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共同的利益、兴趣、研究领域、面临共同的挑战,使得三者合作存在可能[30]。实现文物和标本资源、档案资源、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内为用户服务,将有助于推动三馆的共同发展[30]。
其次,重视馆际之间的资源整合。高校博物馆要彼此开放,使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9];也可建立高校博物馆联盟,整合不同高校的博物馆资源,通过联展、借展、巡展、互展等方式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加强资源在馆际之间的流动,加快其蕴含的知识、文化和精神的传播[9,18];积极开展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整合不同高校的数字资源,实现馆际网络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建设有特色的网络教育项目。
最后,重视高校博物馆资源与区域资源的整合。将区域内的博物馆资源和高校博物馆资源全部整合,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也可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博物馆文化精品工程。
3.2 加强宣传,拓宽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博物馆不仅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单位,也是服务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构[22]。因此,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外开放,拓宽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首先,高校博物馆可通过积极策划一些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要,激发参观者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夏令营活动、角色扮演、儿童科学乐园等[27];针对中小学生可将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提供服务[31];针对大学生可以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专业课程相联系,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吸引学生进行相关研究;还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开展一些在职的或职前培训项目,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17];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成人教育、培训讲座、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求。
其次,高校博物馆要重视对自身的宣传,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8]。高校博物馆要重视在高校内的宣传力度,提升在自身所在高校内的影响力。如可建设有特色博物馆建筑实体,并设置明显路标或者导引牌,方便参观者参观博物馆;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定期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和资源,将博物馆打造为高校师生的休闲场所[32]。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可通过在其他学校或社区举办流动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走进社会[22],将其打造为科普宣传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学校科学教育中去[31];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来提升高校博物馆的影响力。进而通过这些方式来不断强化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8,22],提高高校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
3.3 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博物馆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博物馆岗位,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教育人才[1];还可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积极动员高校内的学生及社会力量到博物馆参加工作,增强博物馆的教育力量[28];参与高校科学教师培训活动的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作为博物馆教育人才的一个有力补充。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还需要对现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理念及教育活动策划组织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1]。高校博物馆要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激励社会各界从事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热情,打造一支由博物馆的教育人员、兼职教育人员、科学工作者、学校科学教师等组成的科学教育团队,增强博物馆的科学教育能力。
[1]龚剑.科技馆进校园中科学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科技通报,2013(4):223-225,229.
[2]孙新.高校科学教育论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90-92.
[3]杨运鑫.以科学的方法培育科学的精神——大学怎样进行科学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02):46-47.
[4]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148.
[5]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6(8):54-57.
[6]黄梅.论高校科学教育选修课程的跨学科价值和建构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5):103-105.
[7]田霞.从大学职能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73-76.
[8]马骏.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教功能的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97-101.
[9]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6-99.
[10]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1):123-126.
[11]李初一.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宋娴,赵佳然.HPS科学教育范式在科技博物馆教育中的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1):60-65.
[13]廖元锡,李江林.美国大学提供科学教师真实研究经历的课程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 (5):101-104.
[14]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4-7.
[15]Adams,J.D.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2007,2 (2):393-440.
[16]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7]Zinicola,D.,R.Devlin Scherer.A university-mu-seum partnership for teacher education field experiences in science.The Clearing House,2001,74(5):248-250.
[18]肖劲.试论博物馆的资源整合策略[J].中国博物馆,2003(1):41-44.
[19]余厚洪.2003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12(1):63-65.
[20]杨万荣.西部贫困地区博物馆文物资源整合刍议[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3):37-40.
[21]刘君,万象.高校博物馆:何时走出寂寞的深闺[J].教育与职业,2007(22):32-35.
[22]颜维琦,曹继军.高校博物馆 探寻“文化育人”新路[N].光明日报,2012-5-29(001).
[23]董少春,徐士进,武港山,et al.大学数字博物馆在高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9 (10):35-37.
[24]陆雪梅.博物馆与学校素质教育 [J].东南文化,2004 (1):77-78.
[25]颜维琦.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出“象牙塔”[N].光明日报,2014-03-08(007).
[26]桑世波.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刍议[N].中国文物报,2013-03-06(006).
[27]王焕丽.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D].上海:复旦大学,2009:14-20.
[28]刘文涛.博物馆应更好地实现教育潜能[J].东南文化,2012(5):110-114.
[29]夏忠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社会功能之比较[J].浙江档案,2001(1):15-16.
[30]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5-37.
[31]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J].中国教育学刊,2008(3):45-48.
[32]方辉.高校博物馆探索服务社会新路[N].中国教育报,2013-04-17(007).
责任编辑 周丁力
Scientific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YANG Wei1,XU Lihua2
(1.Archives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The university museu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and an important place to train peoples'humanistic spirit,and carry out practices and teachers'training.Resource integration,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level,professional personnel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the social propaganda an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to enhance its core competency,broaden its social service ability,and fully play its scie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science education;university museum;resource integration;social service
G260
A
1674-5787(2015)04-095-05
10.13887/j.cnki.jccee.2015(4).26
2015-03-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SWU1309203);西南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Y010);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4124005-2-10);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项目编号20143124)。
杨伟(1975—),男,四川安岳人,硕士,西南大学档案馆,副研究员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博物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