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

2015-03-19 14:19:13真,王静,钟洁,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素养

李 真,王 静,钟 洁,毛 英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

李 真,王 静,钟 洁,毛 英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竞争,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素养、懂科学、能经营、会英语的高素养的特殊专门人才势在必行。文章通过阐述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培育特征和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凸显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文化产业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并以之为发挥和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构筑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竞争的双重挑战,市场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提高,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凸显重要。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育的重大意义,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素养、懂科学、能经营、会英语的高素养的特殊专门人才,才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才能促进都市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1 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育特征

1.1 时代性

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整个世界进入高度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就文化产业来讲,也借助于高端科学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打造和创新,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创意,将科技力量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创造出对文化资源再创造提升价值的产品,在这样的资源背景下,要管理服务好聚科技和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事业,就需造就于时代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这才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和实用价值。

1.2 文化性

文化及相关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整合[2]。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资源实行相应或创造性的开发,这就要求产业人才自身对文化知识有所涉猎,能了解文化资源开发对象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就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人才来说,英语语言的掌握是不可缺的,而且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产业英语人才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1.3 专业性

从教育培养角度来讲,没有专业的人才是空洞的。当今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不同专业的特征,需要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一旦有文化的创意出现,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与之衔接;而人才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才教育需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文化素养,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是基础,专业是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就文化人才而言,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类专业知识,才能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扎实的专业保障。

2 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的意义

2.1 培育文化科技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是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和文化的重要元素。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大大提升了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通过拓展文化服务空间,也增强了文化服务效果,有效推动了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其结果推动了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文化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在强烈的时代背景下,也对文化产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在同时代造就同时代的人才队伍,即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和英语、外向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才能承担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当好我国文化国际传播者。

2.2 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根据2005年、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文化产业人才的综述可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是指文化产业人才管理者和文化经营者所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传媒知识、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其中文化素养无疑是支撑文化产业的精髓和根本,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则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另外,随着都市如成都新一轮的发展定位,需从全球的视角及国际化的背景出发,打造国际化的田园城市,因此,城市在经济、政治、交通、科技、文化和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在世界范围需占有突出的地位。这预示着要使文化产业人才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为此,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内在和客观要求。

2.3 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国内文化市场与国际文化市场将融为一体。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可逆转的步伐。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经济,不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输送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 随着文化产业步入国际文化市场,英语将在大多数场合责无旁贷地充当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就文化产业所需专业人才而言,其所需具备的知识素养将尽可能多的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国际惯例、国际法规等,甚至是可供中国文化产业填补的国际缺陷。但是,如果其中缺少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无疑将严重削弱甚至损害职业交流的效果,阻碍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向世界进军的步伐。因此,要推出中国文化,迎接外国文化,就需在凭借国际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文化,文化产业国际性的人才才会起重要的作用,人才是人力资本和能力的直接发挥者,文化产业的英语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强有力的保障。

2.4 实施文化产业特色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多层次、多学科、跨领域的特性,文化产业与高技术等相关专业高度相关联,它对具有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文化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其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就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要实施文化产业特殊人才战略。文化产业类英语作为面向职业目的的英语分支,是基础英语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结合而成的特色英语[4]。除了基础性,它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和职业的实用性,具有行业用语的功能。通过英语基础知识和有关文化产业类行业英语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文化产业的职业岗位,更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而有效地融入到国外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中。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世界认同的必然进程中,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将成为有效宣传和推广我国文化的有力保障和可靠支撑。因此,注重培育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可以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有效满足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特殊用途。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与国外先进文化产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其国际视野,打造其职业和行业能力的世界级水准,这已成为有效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3 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针对此,学者都从培养城市精神、完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外的吸引力、如何打造文化精品及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5]。而就如何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来讲,措施对策如下:

3.1 增强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意识

树立现代的人才观首先要从思想上打破传统的人才概念,人才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人才建设是基础和关键。提升城市软实力不但要注重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根本,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而且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成长培育,经营人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将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人才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建设又提出新的课题,打造城市为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熟悉掌握本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精通国际惯例和外语、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甚至还要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构筑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观,只有在思想意识上把如何有效地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恰当地引进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合理地使用文化产业英语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真正构建起文化产业英语人才输送高地,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阵地。

3.2 改革人事制度,构建文化产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选对人才,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用人机制是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高地的关键[5]。在机制上,要建立不同结构、多层次的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引进、培训和奖励制度;在政策上,能有效地整合全市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资源,可以引进掌握文化产业核心技术且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团队和高端人才,政策上涉及能激励文化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等相关政策;在特色上,突出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依托相应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型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支既懂文化经营又精通英语的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培养本土人才,同时也支持和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发展上,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文化有序发展的主流,文化中引入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尤其是当今高端技术。如从200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可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设有音乐美术电影专业,一批批文化产业校园区正在酝酿形成中,这可造就一批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队伍。

3.3 加强高校特色文化人才建设,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所谓高校特色文化人才是指高校响应产学结合,促进行业英语建设宗旨而培养文化产业类的复合型人才,实质是将行业需求和英语学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不同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英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为此,高校首先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专层次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关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和文化市场营销策略,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交际能力,最终成为生产及市场第一线的高等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具体就要:一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可以与文化企业联手建立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加速培养、培训文化经营特色专门人才的速度,通过高校培养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并使文化产业人才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定期、分批派出高层次、有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出国学习或进行国内高级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特色专门人才;三是挖掘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总之,一个城市想要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具有建设性,大量引进高校的创新型人才是很重要的,这些人才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充满激情,是创造新城市的主力军。

3.4 注重人才培养的区位对接,特色取胜和文化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才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的发展延续需要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潜力成为人才后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一支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是维系一个城市发展必须思考攻克的一个难关[6]。一要不断持续引进各类文化产业事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首先做到人才的引进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根据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不同时期的需求关系,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尽量使完善的、具有实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倾向日常化和正规化;另外,还要做到预测将来人才需求的准备,以组织目标规划为依据,结合其他部门规划进行综合制定。二要制定策略留住现有人才,认真培养所到的人才。通过建立机制实施“评估”发现人才,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合理的评估,采用普升鼓舞人才,督促人才不断成长,使优秀人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同时起到示范、表率作用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三要组织培训工作。创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不断培养具有知识型、智慧型、实用型和国际型的专门人才队伍,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造就一批熟知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打造城市高校多层次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平台,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养;创设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训机构,加快出省、出国学习考察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步伐。

总之,要有效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有力发展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战略,形成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素养、懂科学、会管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养的特殊专门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5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9).

[2]刘善虎,戴刚书.以推进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成都城市文化软实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3]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J].瞭望东方周刊,2009 (27).

[4]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1.

[4]200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7).

[5]蹇莉.提升成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途径[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

[6]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途径选择[J].学术界,2011(5).

责任编辑 刘志明

G127

A

1674-5787(2015)04-0017-04

10.13887/j.cnki.jccee.2015(4).6

2015-04-22

本文系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外媒网络语境下语言的掌握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WLWH14-38)研究成果。

李真(1969—),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王静(1981—),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钟洁(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毛英(1985—),硕士,讲师,研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素养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