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安顺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我国实业教育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晚清政府开始对国家教育进行改革[1]。1902年清政府命张百熙拟订《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出现“实业科”,并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实业教育受到清政府的重视,认为实业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弊,最宜注重”,兴办实业学堂之风凑起。虽然贵州远离京都,然而也受到实业教育思潮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时期贵州实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影响。
晚期时期贵州实业教育的开端与时任贵州巡抚林绍年有密切关系。林绍年(1845—1916年),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1900年林绍年就任云南布政使,后擢任云南巡抚,1904年赴贵州出任巡抚。林绍年早年在北京为官,敢于谏言;在云南任地方官员时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林绍年调任贵州,他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办蚕桑实业学堂,发展蚕桑业。在他向清政府上奏的《开办蚕桑学堂折》中指出:“黔省贫瘠为天下最,遵义府现正议设公司,力求推广蚕桑,因议于省城设蚕桑学堂。”[2]1905年在贵州开办了第一所实业学校——贵州官立蚕桑实业学堂,奠定了贵州实业教育的基础。林绍年在任贵州巡抚不足两年(1904—1905年),除兴办实业学堂外,还选派学生远赴日本留学,对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08年贵州巡抚庞鸿书在蚕桑学堂的基础上创办贵州官立农林学堂,学堂校址在贵阳油榨街一带,设置了农科、林科、牧科、蚕科,其中农科、林科、牧科的学制为4年,蚕科的学制为2年。1909年贵州提学史陈骧在贵州师范学堂的基础上改办贵州官立矿业学堂,学制3年,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与工业有关的实业学堂。
林绍年、庞鸿书和陈骧是贵州历史上实业教育的开创者。
实业教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近代职业教育的雏形。我国近代实业教育是在维新派“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实业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清朝末期贵州实业教育经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了官方倡导,兴利于地方,以蚕桑、农林为主的办学特色。
从举办官立蚕桑实业学堂开始,贵州所有的实业学堂都是在地方大员的倡导下举办的,这和当时清政府重视实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林绍年举办实业学堂时,在贵州各府县官员的倡导下,也举办了地方实业学堂,1909年安顺知府瞿鸿锡在安顺举办蚕桑初等小学堂,学制三年,招生40名,聘请省蚕桑学堂毕业生李锡宾为主任教员;1908年遵义知府袁玉锡创办官立蚕桑学堂,开设蚕、桑两科;1910年;思州的丁瑞华、周之鼎在省农林学堂蚕科毕业,1911年受知府江志伊之委托,在城郊创办蚕桑传习所,学制2年,主要课程是养蚕、制种、栽桑、缫丝等,并辅以算学、理化等课程;1911年在八寨厅筹办农林小学堂,在施秉县筹办初等实业学堂。虽然当时贵州实业学堂数量并不多,但是这些实业学堂对推动旧式学堂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举办的实业学堂主要是蚕桑学堂和农林学堂,其中蚕桑学堂最多。这与贵州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贵州多山,植被茂盛,适合发展蚕桑业和农业;另一方面,贵州矿藏丰富,特别是煤矿资源,并有悠久的开采历史。举办者因势而利,以蚕桑、农林和矿业为切入点,举办实业学堂。除省立蚕桑实业学堂外,在兴义、思州(今沿河一带)、绥阳、独山等地也举办了蚕桑学堂或讲习所。
无论是林绍年、庞鸿书,还是陈骧,都遇到一个棘手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实业学堂师资和经费匮乏的问题。由于贵州与发达地区相比,实业教育起步晚,本地缺乏实业教育教师,林绍年只能在浙江蚕桑学堂聘请毕业生徐乔和陈翰到贵州任教。由于贵州经济并不富裕,财政紧张,教育经费相当有限,一些实业学堂难以为继,甚至通过发行彩票来募集办学资金。
晚清时期贵州举办的实业学堂,无论是举办形式还是教授的课程内容都不同于传统的经世学堂,它对社会和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贵州在产生实业学堂之前,与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学校的主要类型包括府学、书院、义学、私塾等,这些学校的教师主要向学生讲授经书,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政府创办实业学堂,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无论是贵州的蚕桑学堂,还是农林、矿业学堂,都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传统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都有极大的区别,对传统的科举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这些实业学堂命运多舛,但是却有坚强的生命力。
在晚清以前,贵州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商品极其匮乏,大多采用“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推动经济发展,开办实业学堂,如遵义开办蚕桑实业学堂是为了发展蚕桑业的需要。当时遵义是黔北的贸易中心和贵州丝绸交易集散地,蚕桑业居全省之首,附近的郑家场和火烧舟出产的上等丝绸都要经过遵义运往重庆,再转运陕西、山西、河北,甚至“出嘉峪关远贩西域”[3]。林绍年举办的蚕桑实业学堂,对于贵州推广蚕桑养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清道光时期编写的《贵阳府志》有“生煤性恶,毒气中人,锻过则良”[4]的记载。陈翰开办矿业中学堂,目的是培养矿业人员,帮助贵州开发矿产。实业教育对贵州发展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辛亥革命以后,实业学堂逐渐发展壮大,1912年创立贵阳蚕桑学堂。1917年把原来的农林学堂改为甲种农林学校(民国初期职业学校分甲乙两种,甲种学校与中学同级,乙种学校与高小同级),1916年学校还附设女子蚕丝传习所,1927年该校并入贵州大学。1935年在农校旧址成立贵州省立初级职业学校,招收两个班的森林科学生,1937年该校增设初级园艺科和高级土木工程科各1个班,学校更名为贵州省立贵阳职业学校,1939年学校又增设高级农科、林科、土木工程科,1941年学校的土木科划归新成立的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保留农艺、园艺等科,专办农业专业,并改名为贵州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此可见,清朝末期举办蚕桑、农林等实业教育学堂对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贵州职业教育是在实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过研究晚清时期贵州实业教育发现,虽然贵州地处边陲,但在时局变幻的时代,地方政府依然推动实业教育发展,与全国一样官方倡导和举办实业教育是那个时期的显著特点。贵州地方政府举办实业教育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经济建设人才,有利于贵州民族工商业发展,并奠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1]谢长法.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倡导[J].职业技术教育,2010(9):75.
[2]贵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1.
[3]贵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商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1.
[4]贵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商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8.
[5]贵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1.
[6]王先明,邵璐璐.清末实业教育述论[J].晋阳学刊,2008(3).
[7]夏长营.解放前贵州的职业教育[J].贵州文史论丛,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