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 张跃波
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路径分析
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张跃波
摘要:自“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应用指南颁布后,如何落实这些控制措施,从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效率,成为实务界、理论界实践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根据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应措施,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指出了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提升措施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更加重视,这是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和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进行制度推进、理念宣讲的结果。但现在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虽然大多数略有规模的企业建立了相应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内部控制效率并不理想,甚至在一些公司控制部成为花瓶摆设,没有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探讨其原因在于,许多企业把内部控制分散化、割裂化,缺乏整合的概念,着重强调一面而忽视其余,导致企业不能有效融合与集成内部控制的各种措施、各个部分、各个系统,使整体内部控制效率降低。针对这一现象,中国企业要使内部控制效率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结合并做好以下八个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是企业文化,其具有稳定的传承性、广泛的渗透性,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在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的结合方面,企业要使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间相互适应和融合,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的软性自律和控制制度的硬性约束,使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若软约束在缺乏硬性控制的配合时,则无法提升控制效率。
预防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基本使命,而风险一般是在业务开展流程中形成、聚集的。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业务流程节点与内部控制制度应衔接一致,才能使风险控制精准度提高。具体地言,就是从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分解业务流程链条,并对各个控制节点的控制手段、表现形式、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融入风险内容和控制要求,以使所有的控制措施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找到立足之地,充分体现风险控制手段的作用。
目前,关于分权与集权在市场上谁更有控制效率,理论家仍无统一的定论,热衷于分权者和热衷于集权者均能找出各自的理由、理论基础。事实上,集权过度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虽然从表面看,带来的效率和服从率较高,但易遭到基层员工和部门或暗或明的抵抗,导致他们过分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同样,虽然过度的分权能够激励基层员工和部门,但可能会增加摩擦,导致失控。故企业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设计时,要合理配置、分解企业财权、事权、人权,努力做到分权有据、集权有度,合理匹配分权、集权。整体来讲,就是对企业风险影响程度、信息化条件、距离远近、业务复杂性、领导能力、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权力逐层分解,主体归属。按照先集权、后分权的路径进行分权,让权力落实到企业基层员工、部门,给予其心理、能力上过渡和适应期。
执行和设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环节,企业管理者需将两者结合,不容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企业管理实务中,重视对控制制度的制定,而轻视对控制制度的考核、执行,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在链接设计制度和执行制度时,不仅要注意提高设计控制制度的针对性、瞄准率、可行性,还要注意在执行控制制度过程中加强检查与审计,对于执行不到位或没执行的制度进行原因查找,提高制度执行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中,在广阔范围内是一种管理与业务坏习惯反复博弈的过程。对于一贯做法,企业员工心理上习惯依赖于以往路径,不愿意改变所存在的缺陷。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管理者只有借助监督部门、审计部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专业性定期检查,才能纠正企业员工不良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制度系统工程,其控制范围包括上层领导、基层员工、财务、人事、供产销等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内部没有突出控制重点,缺乏合理的系统设计,就难以实现良好的控制效率,易出现资源分配混乱现象,导致企业管理者什么都想控制,却又不能管得好、控得住。针对这一现象,在控制链条中结合点、面、线是较可行的方法。详细地说,就是认真分析、梳理企业风险源头,找出相应作业节点和风险类型,对风险的外部、内部、间接、直接等因素进行分析,以这些因素为基础作出控制机制,在一定范围形成梯次分布的控制面。企业根据作业流程,建立横向上业务牵制和纵向行政控制的两条控制线,找准控制线上的重要控制点,形成横纵相互交叉的控制力度,使企业各个业务及实施过程既受同级部门的牵制,又受上级部门的行政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的两种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创造、风险监控,但二者间不是完全协调和相互一致。首先,企业考虑风险控制,而对过于昂贵的设备进行购置,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使价值创造降低。其次,企业过度重视对风险的防控,沿用传统经营策略,造成企业价值增长受到损害,使企业错失发展机会。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准确找到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结合点,在价值创造范围内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融入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的标准、宽严尺度用价值创造来进行衡量、确定,以避免企业盲目内控。
根据企业不同的控制手段,分为设备监控、人工控制等两种形式。在过去,没有发展网络技术、电子设备、计算机前,都是依靠人工控制来实现所有内部控制的。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逐渐发展出电子设备、计算机等,并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监视器、录像机、打卡机等电子化监控设备取代了人工控制。尽管如此,人工控制在某些生产经营管理中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内在的优势。企业要避免过度依赖设备进行内部控制,应将设备监控与人工监控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详细地讲,就是对于人工控制成本较高环节或难以监控领域,应用设备监控。反之,对于设备监控成本较高或非经常性检查、可能侵犯员工隐私领域,可应用人工控制。如:企业会计账目的不定期巡查、绩效考核、稽核控制等,只能应用人工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点清晰。要使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认真地贯彻执行,企业不仅要准确认定相关岗位业绩和每个控制节点,还要将绩效评价与惩罚、奖励相结合,使员工明白努力后会得到的物质利益、精髓利益和偷懒、懈怠受到的惩罚。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不能准确识别内部控制效率,奖惩无凭据可依,不能令员工服从;一些企业为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只惩罚不奖励或只奖励不惩罚。上述这些情况均不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因此,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结合奖惩才是合理、正确地做法,不能割裂两者。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务中应注意:准确计量控制效率;按照岗位计量绩效;把握好奖惩量度,做到奖惩有据,避免适得其反。
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受企业文化的直接影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在实践中,企业应总结内部控制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分权、集权、制度设计、控制链条、风险控制、价值创造、人工控制、设备控制、奖惩等各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使企业管理民主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目前对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路径,还值得实务界、理论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连华.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提升的“八合”之策[J].会计之友,2012; 10
[2]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互动、耦合与优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8
[3]李连华,杨忠智,唐国平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传化股份公司的经验与借鉴[J].会计研究,2014;11
[4]丁家丰,马军生.企业授权审批体系的有关问题及实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2;04
[5]韩宝灵.通信企业内部控制路径初探[J].学理论,2011;15
[6]李忠伟,李广楠.XBRL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优化路径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3;20
[7]缪天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新路径[J].国际商务财会, 2011,07
[8]庞莉.加强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业,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