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本”之道
——刍议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

2015-03-19 10:19王国雄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王国雄

高职院校“立本”之道
——刍议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

王国雄

高职院校以技能教育为立校之基,道德教育纯为依附。当下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因德育教育之异化、虚化、内容之陈旧、方法之单一、评价之滞后,效果甚微。扭转此局面之基本措施在于张立高职院校之根本,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要从道德教育回归自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三位一体德育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创新。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立本”之道

[作者]王国雄,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再三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截止到2013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人数318万,在校生人数973.6万。“十一五”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万毕业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之年,在这一年,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行,一轮职业教育升级运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新愿景,业者莫不欢欣鼓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端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院校之人才培育理念以及政校企行之支持。当下职教之内外环境,不可谓不好,论其功用,不可谓不大。然静论当下高职教育,弊患亦不少。高职教育固然当以产业、市场为依托,却不可以产业、市场为衡量之唯一尺度。当下高职教育技术至上之弊甚嚣,立本之道言多而力小,形式有余,重视不够。孔子言君子不器,今高职教育却纯以育器,教育之道有偏。《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下高职院校之急务非仅在技术技能人才之培育,更在立本之道之建设。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有效地开展好道德教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步的,其办学之旨乃在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创办伊始,高职院校便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立身之基,以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办学之始,道德教育便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角色,分散在“两课”类课堂教育以及专业类职业道德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泛化与虚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批判,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未能辩证对待,无法建立其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再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导向,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困境可想而知。

目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教育的异化、虚化。高职院校建校伊始,道德教育只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而设置的,纯粹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加之受意识形态与商品化思潮的影响,道德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大而不当,宽而无边,与社会的外在环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实践要求,说教内容多,可操作内容少,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知行脱节,道德理论无法转换成为道德行为,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共鸣,学生只是肤浅地理解,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情绪,道德教育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

2.道德教育内容陈旧,无法承担道德教育之重任。

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为“两课”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四十多年来,我国德育理论教材越来越丰富,版本也越来越多,探索性也越来越强,但总体而言,德育理论教材的体现依旧是几十年如一,内容陈旧、空洞,理论性太强,联系生活太少,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协调,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力扭转课程脱离生活的状况。

3.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单一。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受苏联德育教育思想影响,仍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为主,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养成、重传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学校轻校外。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理论多,启发学生思考少;生搬硬套理论多,引导学生分析少;教师单一分析多,学生情感体验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低,积极性得不到发挥,道德教育效果较低。

4.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评价体系滞后。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习惯。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以一些图片、数字、报表等虚拟数字来定论道德教育之得失,过度强调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过度强调了学生道德的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道德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对道德的评价应更注重“情、意、行”,特别是“行”,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无法检验学生对道德内容的体验与内化程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德育评价细则,具体到拾金不昧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次数、做好事的次数等,并将其与学分挂钩,加之评价方法单一,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只能为好事而好事,德育养成之意义衰弱。

二、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

如何改变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虚化、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增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关键在于张立高职院校立校之本,建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使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回传统道德教育,做纯粹的修身养性者,也不是去拥抱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心情理的认知,借鉴中外道德教育理论,在生活情景中探索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需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建构与创新:

1.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确立育人为上的立校之本,让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几十年以来,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总是傍依在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上,为其服务,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马克思、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异化问题,正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最大困惑。对于这种技教至上、德育虚化的现象,各界皆以为当然,全不知谋食谋道之别。故欲建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首要之急务在于深刻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来说,技术技能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然穷究其源,技术技能之发展乃是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固然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更需要梳理道德教育的异化问题,道德非技术技能的依附。孔子曰:“君子不器”,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更要注重德养,不囿于器。当下高职院校最大之弊患技能之至上性,此至上性遮蔽、消解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了高职教育德育异化与虚化。故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首在回归自性,以育人为上,而非以器自限。美国实用主义德育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2.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在生活世界之外孜孜探求,而应回归到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中摸索道德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道德教育真正目的是育人,而人是一种实践性、生成性与情感性存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主张道德教育要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抽象道德出来,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等,注重道德的养成教育,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践并提升,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提高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切入点,关注生活体验,认知与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陶冶、锻炼与养成。

3.拓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当下的德育教材僵化、陈旧有余,对外借鉴不足,对内继承甚少,无法真正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当下,我们需大力做好德育理论的学习、继承与借鉴工作,大力继承传统德育资源,广泛借鉴外国德育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资源,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德实践等,均是德育教育可以发掘的重要资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德育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4.合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教育非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与社会公共服务者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中,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固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成败为依据,应更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关注其德育养成。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盛行。加之受商品化思潮影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颇受影响。单纯单打独斗的德育教育无法产生合力,无法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搭建德育平台,开发德育资源,健全以生为本的动态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德育效果,真正熏陶、养育其德性,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过往四十余年,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良多,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人才。论析高职院校当下现状,我们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肯定,我们更需要从宏心悲愿出发,思其弊患,揭其所缺,方能真正推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当下之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急迫,培育未来之高素质却更是眉睫。技能乃谋生之具,德育方人生之本,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谋生之具而荒废百年之德性培育。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见长,然根本之构建依旧是德性教育。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