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梦蝶 秦文竹
《大圣归来》:中国动画的逆袭
——基于文化工业视角的中国动画式微与发展探析
文/张梦蝶 秦文竹
中国动画也曾经历过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国产动画以别具一格的“中国学派”风格享誉中外。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却因种种因素走向式微,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2015年7月热播的3D动画片《大圣归来》,上映单周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被誉为中国动画的华丽回归,似乎让人重新看到中国动漫“逆袭”的曙光。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现今国产动画走向式微的原因,并以《大圣归来》为例指出中国动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 大圣归来 式微 发展
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大圣归来》,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新王者,上映单周票房超过3亿元,并在一个月的上映时间内突破8亿票房,这为中国动画市场的持续不景气状况打了一剂强心针。在中国动画工业化生产骂声一片的大流中,对《大圣归来》的好评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以文化工业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动画的式微因素,以及《大圣归来》成功逆袭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借鉴意义。
从1941年万氏兄弟拍摄的《铁扇公主》起,中国动画就以高起点在世界动画行业中亮相。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创造了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多种动画形式。其中木偶片《神笔》,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动画片《三个和尚》等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奖无数。1964年的《大闹天宫》更是得到了全世界的赞扬,获得五个最高奖项,先后在44个国家和地区放映,成为世界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进入90年代后,中国动画学派的地位开始动摇。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借鉴美国动画制作方式推出《宝莲灯》,其高模仿性受到业内诟病;同年,央视动画片《西游记》同样取材于经典神话,魅力却完全不及当年的《大闹天宫》。
在新时期,中国动画几乎没有能与国际优秀动画媲美的作品。动画作为国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链,其标准化生产、流水化作业的流程控制,使得动画创作主体由艺术家变为工匠,动画片本体变为文化产品,动画片受众变为消费者,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动画学派的式微。
1.“文化工业”的商品化,创作主体由艺术家到“工匠”。从20世纪80年代起,电视的普及使动画需求剧增,其环境艺术特征却逐渐削弱。随着市场经济商业化的进程,艺术家的创造性和唯一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创作成为获取物质利益的需要和生存的被动行为,艺术家不得不服从于市场。
动画创作主体由艺术家转变为“工匠”,如创作的动画作品过度追求利润,也就导致其艺术性的逐渐削弱。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产生了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类市场成功的范例,但多数艺术品质却远不如“中国学派”时期的作品。
2.“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动画本体转变为文化产品。“文化工业”理论认为,为了适应多数人的需要,文化产品的生产应沿袭已经成熟的意义生产方式和结构形式,这导致了标准化或同质化问题的出现。进入新世纪,大量外国动画涌入,迫于生存压力和强势文化冲击,中国动画盲从模仿,生搬硬套地嫁接美、日动画的人物造型和运作模式,使得当前国内动画人物形象单一拙劣,动态简单粗糙,缺乏多元化、民族化、原创性的造型语言与表现形式。
如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动画《宝莲灯》在人物设计、音乐制作上照搬好莱坞模式;中国首部青春动画剧《我为歌狂》中的角色造型更是长发披肩、身材修长的日式动漫风格,缺乏本土化的人物塑造特色。由于对外国动画模式的简单模仿,导致动画作品的质量严重下降,中国动画的鲜明个性也随之丧失。
3.“文化工业”的时代化,动画受众转变为消费者。广播、电影、报刊、电视到互联网,随着技术的进步,传媒可以对大众进行无孔不入的宣传。因此文化工业不仅限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还控制了消费者的艺术观念和选择。把整个社会的流行文化推向单一,把受众塑造成毫无特色、低鉴赏力的消费者。
当《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儿童消费层的追捧时,其周边衍生品热卖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刺激生产,更多同系列动画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长此循环,消费者较低的审美与偏好又进一步降低了动画创作水平。
《大圣归来》又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西游记》进行拓展和演绎出来的3D动画电影,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江流儿小和尚解除封印后,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1.题材民族化、细节中国化,作品的完成度较高。相对于其他动画,《大圣归来》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作品,人物角色设计用心、故事情节大体经得起推敲。不仅在题材上民族化,其中国化的细节也制作相当精良。
片中山水和建筑极富中国特色。高山流水、重峦叠嶂,小桥流水、飞檐斗拱,都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景与物,且中国建筑之美是具有神秘与抽象意味的,片中的长安城用了层层叠叠,突破常规透视的方式营造了古代城市的意境。
人物动作是中国传统风格,江流儿讲述“齐天大圣,身如玄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个京剧的亮相动作。且虽用了部分好莱坞的制作团队,但一改好莱坞夸张的表情动作方式,用微妙表情、小幅度动作表现东方式的画面效果。
人物造型也具中国特色。片中和尚那种月白色的僧袍、绑腿、草鞋等,都是中国独有的。街道上女子的发型,都是中国古代仕女图上的模样。
剧作方面虽存在虎头蛇尾、转折较为生硬、人物行为缺乏铺垫等问题,但由于取材于《西游记》,人物故事多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细节的缺失不影响整体剧情进展,故而瑕不掩瑜,整体完成度颇高。
2.实现全年龄层观众覆盖、打破市场固有成见。中国动画一直秉承动画片是儿童片的观念,面向12岁以下的观众,在动画的取材和情节创作上都受到限制。纵观当今国际动画市场,通常是宽年龄层的受众定位,倡导全家观影的行为。《大圣归来》通过西游记的故事,将其定位为“合家欢”电影,儿童可以从中看到喜爱的动画人物与打斗画面,成人则在其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共鸣。
《大圣归来》的剧情不复杂,小孩们都能看懂。首先,钻原著孙悟空在封印解除期间故事的这一空缺并加以放大,是对传统《西游记》的一次变奏演绎。其次,淡化了动画片的教化意义。把中国观众看惯了的强调长幼有序,唐僧念紧箍咒把一顽猴蜕变成佛的《西游记》,换成“孩子”唐僧唤醒英雄大圣的新鲜且温情的故事,这与《功夫熊猫》从吃货熊猫变成大众英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人物与故事更贴近普通受众的动画模式,其成熟程度更高,更能吸引多年龄层的观众群。
3.较成熟的工业操作模式、多元化的制作参与。历时8年制作的《大圣归来》出品方包括浙江横店影视、北京天空之城、北京燕城十月、北京微影时代、山东高路动画等十余家公司。该片电影投资方众多,分担国产动画片赚钱不易的风险;另一方面,凭借这些公司的技术、营销、发行等资源为电影加码,使电影营运成功。
技术上,《大圣归来》跟随3D动画热潮,注重技术和特效配合,共有90多场戏,由多个团队平行操作。在导演设计出角色原型图后建模型,再根据分镜图做镜头的运动和人物的走位,然后加细节、做特效调整和灯光渲染,以确保呈献给观众精良的3D效果。
营销上,锁定全年龄层观影、多方式推广。哔哩哔哩(B站)作为“二次元”聚集地率先炒热《大圣归来》MV,在一天内点击量达20万次,1.3万条弹幕留言,此外,在其他社交媒体上,该片MV快速传播并成为热门视频。投资方微影时代通过在线预售的方式,在上映前两周,进行两次几千场的大规模点映,通过9.1的高评分在社交媒体上开始了二次口碑发酵。正式上映第一天,排片量仅8.7%,由于上座率高、评分高,以及“自来水”(自发水军)的推广,一周后,排片量上升至最高24%。
《大圣归来》背后的工业操作模式,使每个人各司其职,一路“死磕”,把专业做到极致。在排片量很小的前提下,《大圣归来》通过其高品质,在观众的口碑营销中突出重围,票房一路走高。
《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片作为一种类型片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但仍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中国动画若要真正逆袭,需要从以下三点作为突破口。
1.民族性:中国动画的核心竞争力。在动画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独特的故事创意和鲜明的动画形象,一味模仿是不能形成竞争力的。《大圣归来》扎根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内核,重拾民族记忆,讲述“初心”与“救赎”,作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题材令人倍感亲切。
民族性,首先体现在对动画的外包装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戏剧戏曲、水墨山水、民间艺术……以其颇具民族特色的形式幻化动画的“外形”。其次,要突破流于表面的民族风格,抓住民族性的内核:社会关系、精神纽带、礼义廉耻、民俗文化……使其有机统一成为“内核”。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关注当下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大圣归来》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自我成长中的困惑,讲故事、不说教,以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使其中的民族性历久而弥新。
2.广泛性:全年龄层的观众覆盖面。国际市场大量“合家欢”的动画电影,如《冰雪奇缘》《疯狂原始人》等通过宽观众覆盖面,获得高票房回报。目前中国动画要顺应潮流,打造全年龄动画电影,改变动画电影题材低幼化的现状及动画片等同于儿童片的固有观念。
全年龄,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吸收借鉴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这些知名度高的经典,容易引起各年龄层的共鸣。但又不能一味拘泥于原著,需要考虑受众心理和时代特点,对作品进行创意型的改编。在剧本的诠释上,摆脱儿童电影的束缚,要破除过于浓重的教化基调,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理隐喻、对世界的面面观通过动画这一载体表达,让不同年龄层在其中获得相对应的东西。在人物的设计上,改善原本动画片过于善恶分明的形象,塑造复杂情感的人物,赋予动画人物更多成人化的表达方式。
3.产业链:完善动画电影产业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动画产业价值链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进而带动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
目前中国动画产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全。一方面,缺乏资金投入。制作动画片前期投入较大,利润回收周期较长,且中国动画票房难有保障,投资商不会轻易投资。《大圣归来》在制作过程中光线传媒撤出,在其收获票房后才重新投资,与核心团队共同设立了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大圣归来》后续系列。国家在出台动画扶植政策的同时,电影资本的投入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与门户网站合作,通过动画自制剧的播放,吸引资本投入、测试市场反映,在新媒体环境下创造新的生存法则。
另一方面,缺乏对动画片衍生产品的深度挖掘。系列产品的开发能实现动画在较长周期内的利润增值,中国动画产品缺乏广泛认可,不能形成畅销的卡通形象,即使有这样的形象,如喜羊羊系列也缺失产权保护,盗版猖獗。同时,缺乏纵深延伸的产品挖掘。动画衍生产品其载体包括:玩具、游戏、服装、食品、文具用品、主题公园等,范围较宽、产品种类也较多,当小黄人卡通形象与快餐、便利店、电子等多行业合作开发商品时,中国动画却大多停留在制作玩偶阶段。
《大圣归来》的逆袭仅给国产动画的崛起提供了一次“契机”,个例不足以说明中国动画进入了反攻。对中国动画而言,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同样处于文化工业时代的美国、日本,其动画业能颇具风格特色,获得很好的发展?中国的动画业如何在文化工业时代避免创作的同质化、标准化?中国动画成功的出路除了在于作品的个性化、独特性、民族性,还应顺应国际潮流,面向全年龄层观众,完善动画产业链。国内动画要想重现“中国学派”,理应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扎根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不苟且投机,才有可能真正迎来中国动画的春天。
[1]徐昌敏.中国动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今传媒,2013 (04).
[2]吕学武.文化工业视野中的中国动画学派[J].现代传播,2011 (11).
[3]搜狐娱乐.《大圣归来》幕后团队解析电影 核心仍是故事本身[EB/OL].(2015-07-22)[2015-8-18].http://yule.sohu.com/20150722/ n417304976.shtml.
[4]彭红霞.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影视制作,2014 (02).
[5]王善朝.我国动画产业链中内容风格的问题解析[J].新课程(中旬),2013(08).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