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现实维度 拓展宗教新闻传播

2015-03-19 05:05:39蓝希峰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边缘性宗教新闻传播

蓝希峰

把握现实维度 拓展宗教新闻传播

蓝希峰

[摘要]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落实,我国宗教信仰群体正在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实体,宗教的新闻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宗教的独特现实和历史,决定了宗教新闻在媒体中成为边缘性、政策性话题。正确把握好这一现实维度,实现宗教新闻向常态性话题的转变,促进宗教新闻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新闻传播;现实维度;边缘性;政策性

[作者]蓝希峰,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记者、编辑。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宗教理想、宗教道德作为信仰者的生活与行为的准则,在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上甚至今天仍然是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历史长河里,宗教也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各大宗教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落实,我国各大宗教逐渐恢复常态,回归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宗教信仰群体也正在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实体。各大宗教信仰群体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并且数量还在持续稳定的增长。目前,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主要宗教,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当前全国共有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约3.3。万处,佛教教职人员约22.2。万,信仰佛教的人数众多,难以统计;道教宫观约9000处,道士约4.8。万,信仰人数众多,也难以统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有人口约2200万,全国有大小清真寺3.5。万余座,阿訇、毛拉等教职人员约5万;天主教共有97个教区,教职人员3397位,教堂和祈祷所约6000处,信徒570多万;基督徒2300多万,教堂和聚会点约5.6。万处,教牧传道人员约4.8。万。①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此外,像关公信仰、妈祖信仰等民间信仰具有深厚的传统,影响的群众数量也十分庞大。

庞大的宗教群体日益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各宗教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服务于社会,在慈善、社会服务事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投身生态、环保事业,建设美丽中国;弘扬宗教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契合的内容,提升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开展民间外交,发展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说,宗教界正在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正能量,其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对于媒体来说,宗教的新闻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宗教新闻传播是宗教展示自身形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平台,又是帮助社会了解宗教及其动态的窗口,为发挥宗教界促进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宗教在我国社会并不属于主流文化,社会对于宗教也没有全面、理性、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表现在传媒领域,“宗教”一词是“生疏的”,宗教新闻受到漠视,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事件面前失声。这不但不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庞大的宗教群体作为媒体受众的需求,不符合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现实需要,更不能顺应在国际舆论界树立宗教事务中国话语权的形势。从这一层面来说,媒体迫切需要正确把握现实维度,重新认识宗教新闻价值,拓展宗教新闻传播的空间。

一、宗教新闻传播的现实维度:“边缘性”“政策性”

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宗教的独特现实和历史,决定了宗教新闻在媒体中成为边缘性、政策性话题。

宗教是对于超自然、超人间力量信仰和崇拜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创造,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和领域,政治、法律、伦理、风俗习惯、人性、人格、人的价值观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宗教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人性的一种异化;它的社会功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宗教信仰者有非信仰者所不能完

全理解的宗教情感和宗教行为,非信仰者如果对宗教没有深入的了解,便很难理解信仰者的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历史上佛教和道教与儒家文化一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里,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在哲学范畴上属于带有贬低意味的唯心主义,被简单地贴上“迷信”“愚昧”“落后”“无知”的标签。随着党的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宗教逐渐走向社会,社会虽然对宗教的认识日益客观和理性,但仍然不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对于宗教多持机械唯物主义、战斗无神论式的批判性意识。

这一形而上学的、偏驳的观念使宗教新闻成为一种非常态的、边缘性话题。媒体往往认为,宗教新闻于社会无意义、无关系、无益处、无趣味,无法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认为宗教是“落后”的,对宗教事件的新闻价值形成不了足够认识和正确解读,在报道过程中,违背新闻伦理,总是尽力去除新闻中的宗教性内容。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宗教通识教育的匮乏,在宗教新闻报道过程中,容易出现亵渎宗教、伤害信仰者宗教感情、引发宗教问题的现象。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宗教话题的非常态性和边缘性。

我国五大宗教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宗教问题往往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首先,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宗教组织(或以宗教为名的秘密结社),从汉时的五斗米道,到元、明、清时期的白莲教,再到清时洪秀全的拜上帝会,这些组织以宗教为共同体表达政治诉求,发动农民起义,宗教问题被打上了政治问题的烙印。其次,我国的民族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有极强的民族性,信仰这些宗教的民族又有极强的宗教性,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往往容易成为民族问题,“民族宗教无小事”,一定条件下还容易上升为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问题。最后,国际上一些有政治背景的宗教组织一直在企图向我国渗透,并借以“宗教自由”“宗教人权”之名,破坏中国的宗教关系;国内一小撮宗教人物以“受宗教迫害”为由,攻击和污蔑我国的宗教事务,制造宗教事端,进而图谋破坏现实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形成宗教性的政治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宗教事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相应地,国家在宗教事务管理过程中,对于宗教新闻报道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规定,“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要采取慎重态度,不要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内容。200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第7条明确规定:“涉及宗教内容的出版物,应当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并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破坏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和睦相处的;(二)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和睦以及宗教内部和睦的;(三)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四)宣扬宗教极端主义的;(五)违背宗教的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媒体报道宗教新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宗教新闻报道因此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又要符合相关法规。

二、把握现实维度,促进宗教新闻传播

“边缘性”“政策性”,形成了宗教新闻传播的现实维度,在一定条件下,制约了宗教新闻传播。媒体难以按照新闻自身的规律去客观、真实、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中的宗教性内涵和意义。媒体在报道宗教新闻时,习惯性地对其性质“去宗教化”,主观上忽视对宗教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因此,正确把握好这一现实维度,实现宗教新闻向常态性话题的转变,促进宗教新闻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理解宗教,客观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挖掘宗教新闻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根源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这些根源有一定的长期性,宗教也将仍然长期存在。这意味着,宗教这一精神现象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常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宗教既然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就要求社会对宗教要有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宗教,要求对宗教要有正确的态度。我国当代哲学家汤用彤曾说,对宗教要有“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这一态度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于宗教应有的态度,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也是媒体对于宗教应有的正确态度。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解释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特殊话语体系。它试图解释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科学所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人都会死亡,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应如何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各大宗教以自身的逻辑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人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宗教信仰者由此形成相应的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和宗教行为。作为一种信仰生活、精神生活,对之要有同情的默应,即与信仰者的心默然相应,才能体会、感受信仰者的宗教情感,对宗教产生“心性体会”,形成对宗教的积极认知。在宗教新闻报道过程中,有了“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才能主动把宗教新闻当作常态性话题,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亵渎宗教、伤害信仰者宗教感情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宗教学界一直在呼吁和推动社会对宗教应有正确、全面、客观的理解。在这方面,媒体也有责任“启迪民智”,对宗教新闻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通过报道宗教界正在从事的公益慈善、传统文化、道德教化等事业,挖掘宗教新闻价值,展示宗教界的爱心、善行和文化传承的形象,让社会更加理解宗教、接纳宗教。

理解宗教,还要求客观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宗教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二者相互交织。但宗教能够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关键在于引导。各大宗教历来都有主张和平、和谐的一面,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够释放出正能量,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努力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作用创造社会舆论条件,应当成为宗教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同时,由于当前宗教组织的活动在舆论上“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们总是很“低调”,即使其公益慈善事业也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半公开、半隐蔽”。宗教组织不习惯于在媒体上主动展示自身形象、自觉地走到社会公众面前。这更加要求媒体承担起宗教界的社会宣传平台角色,对宗教界的重大活动和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担负起联系宗教界与社会的桥梁的重任,为宗教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掌握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保持政治敏感,主动拓展宗教新闻传播。

掌握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媒体判断一个宗教新闻事件政治性质、保持政治敏感的依据和出发点,也是媒体坚持宗教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拓展宗教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

在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宗教问题方面,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简称“四句话”:“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概括地说,就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最大限度团结宗教界、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处理对外关系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宗教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作用的两重性,决定了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宗教界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把握好这“四句话”,也就把握了宗教新闻传播的政治价值取向,坚持了正确的舆论方向。宗教新闻传播围绕这“四句话”来开展,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宗教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理念,打破思想束缚,不把宗教界当成社会异类、政治异类,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以正面舆论引导为主,正确审视宗教新闻事件,选择好新闻角度,传播宗教界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鼓励其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积极贡献;对于非法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因为它是宗教事件而以偏概全、恶意炒作,不对宗教“污名化”。从这两方面出发,宗教新闻传播空间才能更好地得到拓展。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宗教问题国际影响日益增强。掌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拓展宗教新闻传播,当前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把我国宗教界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真实情况,及时地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我国宗教,塑造在宗教方面的中国国际形象。实事求是地说,在宗教方面的中国国际形象特别是在西方社会的形象常常被歪曲和“妖魔化”。美国每年都要发布所谓“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在报告中的中国部分,批评中国宗教不自由。西方世界是在用基于西方的话语言说中国宗教,它并不符合中国宗教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而要扭转这一局面,离不开媒体讲好宗教领域的“中国故事”,形成宗教领域的中国话语。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注意到,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主流媒体对宗教选题报道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以“花絮”、图片居多,涉及相关提案、建议的报道很少。而另一种现象是:很多境外媒体对宗教界代表、委员很感兴趣,他们的报道则从一些“敏感”话题切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国的媒体主动给国外媒体让渡了话语空间,客观上让他们有机会把持话语权。因此,主动占有话语权,为中国宗教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应对国外势力对我国宗教问题在舆论上的扰乱和破坏,是一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拓展宗教新闻传播的意义尤其重大。

猜你喜欢
边缘性宗教新闻传播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相爱相杀的人们,都得了“一种病”
南都周刊(2021年2期)2021-04-21 15:20:36
论《黑暗的心》中的帝国叙事
青年文学家(2017年3期)2017-03-10 08:57:21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5:43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26:20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53:11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2:22
释放“宗教”力量,美国将遭报复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