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少晖,刘 绮
(贺州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广西 贺州 542899)
膳食调理对中医体质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钟少晖1,刘 绮2
(贺州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广西 贺州 542899)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与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认为先天遗传很难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因素调整体质。中医体质调理以膳食调理为主。本文总结了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并从膳食与中医体质形成的相关性和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阐述了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成果。提出膳食对中医体质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研究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与提示。
中医体质;膳食;现状;展望
膳食调理作为自然疗法之一,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应用中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中医学从初起时就与饮食结下不解之缘,最早的中医疗法正是膳食疗法。早在3000年前,《吕氏春秋·本位篇》所记载的商汤和伊尹的对话中就论及“阳扑之姜,招摇之桂”,亦即药食同源这一精辟理念。膳食疗法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食物有“四性五味”,不仅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如果选用得当,还可以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保持机体平衡。选用不当则会导致体质偏颇,导致疾病发生。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综合固有的一些特质,主要包涵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等方面[1]。在中医体质的形成因素中,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内在依据,后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外部条件。由于一个人的先天遗传方面的特质很难改变,其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调整体质应该从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入手[2]。体质理论正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认识,其实《黄帝内经》已经有体质理论相关的细致观察记录和较为丰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逐渐兴起,随后王琦、匡调元、王前奔、王前飞等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并相继提出并建立了中医体质病理学、体质药物治疗学、体质治疗学、体质预防学说等中医体质学的各级分支学科[3-6]。中医体质学认为疾病发展的内在依据在于各种体质的偏颇。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体质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后天调养至关重要。调养适度可以纠正偏颇体质,阴阳气血平衡,阻断疾病发展,预防疾病发生。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基础上的调理方案。目前中医体质调理以食疗、药膳、足浴、经络保健以及起居调理为主。随着中医体质学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国内学者柴科夫等[7]进行了中医体质学说及治未病思想食材学的研究;沈翠珍等[8]针对高血压阴虚体质患者应用食疗调整偏颇体质,降低血压;张伟妃等[9]进行了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阐述了食疗与体质的关系,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分别对食疗改变体质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与完善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以及食疗膳食与体质的关系,从基础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对膳食与中医体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按照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9种[10]。早在2 500年前《黄帝内经》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疗篇》中就有精辟的产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叶为充……”“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充血……”,说明食疗具有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作用。匡调元等证明了常用食物之性味能影响体质的形成,提示体质是可变的,病理性体质可通过食物进行调整[11]。张伟荣等[12]通过实验研究分型后的大鼠在食物调整后体质的差异,发现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相应体质的调整是明显的。钱会南[13]对饮食五味特点及对体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平等[14]对昆明种小白鼠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说明芹菜干红葡萄酒具有较强的抗疲劳功效,能有效缓解精神紧张,改善睡眠。赵晓杰等[15]对体质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后天因素对体质影响较大,饮食因素贯穿终身,旷日持久,对体质的影响较大。宋妮采用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了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体质的古代和现代分类方法以及体质在现代的临床运用。有学者对《本草纲目》中提及的453种食物与体质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经由食物养生起源的探讨,从谨和五味、相关配伍和饮食宜忌三方面分析食物对体质的影响,探讨了食物与十种体质的对应关系,得出了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食用相应食材的结论,为临床养生防病提供了指导[16]。张瑞等[17]通过探讨饮食与体质关系,认为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很难改变,调整体质应该从改变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入手,使体质阴阳平衡,向着脏腑气血津液调和的方向发展,正是体质可变理论应用的价值所在。
2.1 膳食与中医体质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体质不仅禀赋于先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后天获得和修正,与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饮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性,人们长期的饮食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进而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10]。王达等[18]将中医体质学思想引入中医药膳研究,论述了药膳食材按照体质分类研究的可行性,为中医药膳研究提供新思路,认为治疗疾病时应当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偏颇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和食物。吴玉娥等[19]探索9个省市8 448例一般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虚质与喜甘甜、阳虚质与喜热、阴虚质与喜冷、痰湿质与喜油腻、湿热质与喜炙烤、血瘀质与喜炙烤、气郁质与喜炙烤、特禀质与喜甘甜关联程度最高,认为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其不同的饮食习惯有较高的关联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偏颇体质的形成、改善体质状况可能有积极作用。付波等[20]探索4 323例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了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亦得出以上相同结论。汤双齐等通过分析212例湿热质人群的饮食习惯与亚健康的相关性,发现膳食因素中高热量高嘌呤饮食、饮酒吸烟等是导致湿热质人群亚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认为合理膳食是预防湿热质人群亚健康的有效措施[21]。夏丽娜等[22]对饮食与瘀血体质形成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瘀血体质与饮食五味有关,长期过食食盐容易形成瘀血体质。
2.2 膳食影响中医体质的应用性研究 中医重视饮食调养,提出“药食同源”。“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中国传统医学向来注重饮食调养,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药膳食疗。纵观各代医家,均根据患者原来的体质来指导患者用药及饮食,长期的饮食习惯亦影响着体质的形成。根据体质特征选择服食具有不同性味、属性的食物,能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使偏颇体质得以纠正,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证明药膳能够调节和稳定人体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恢复脏腑的平衡功能。武琳等[23]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和食品交换份法探索社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观察其血糖和相关指标的控制情况,拓展了社区糖尿病饮食治疗新思路。冯志海等[24]以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等为观察指标,观察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的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发现:辨证施膳指导干预6个月后,观察研究组人群痰湿体质量化积分明显下降,但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变化,因此认为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体质超重人群痰湿体质计量积分改善明显,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徐鹏敏[25]应用中医饮食调理阴虚体质的中年高血压患者,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中医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病理体质,并有助于控制血压。陈谦艳[26]根据食物性味、归经和功效,选择具有清热生津、滋阴潜阳作用的食物,参考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中医饮食调理了170例中年高血压阴虚型体质患者,效果显著。彭霞等探讨了基于体质的饮食调护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在常规饮食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个人体质特点进行饮食调护,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体质的饮食调护有助于调和气血、滋养心神、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改善老年患者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27]。侥新华[28]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在体质辩证理论指导下,给予饮食干预,实验结果提示在体质辩证理论指导下的饮食指导,能缓解病情发展,减少或延缓并发症,认为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中值得推广应用。李静娴[29]通过探讨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体质改善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构建了有效的饮食干预模式,认为饮食疗法既可调节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还可调理患者病理体质,为饮食疗法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这些研究对膳食调理改善体质的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尽管应用膳食调理改善体质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就,中医膳食疗法相关的论述亦引起了社会广大关注,但目前研究的重点仍然局限在宏观的理论研究及辅助治疗疾病研究方面;对偏颇体质进行干预、调整改善病理性体质、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尚未能广泛深入开展,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度不够。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根据人的体质概况,见微知著,调整改善偏颇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体质学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应用食物的寒热温凉的性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通过饮食调补协调脏腑之间、整体之间、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恢复整体和局部间平衡,进而达到欲病早治、未病先防的目标,这是应用膳食影响中医体质这一研究趋势发展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经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膳食疗法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中医膳食疗法广泛地推广到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中,根据个人体质特征,研究适合社区推广应用的个体化食疗方案,改善病理性体质,恢复整体间的平衡,使百姓更健康、更长寿,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1]潘卫星.关于建立中医体质治疗学的意见[J].中国医药学报, 1987,2(3):50-51.
[2]张 瑞,牛 乐,宋建平.饮食与体质关系撷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321-1323.
[3]王 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4]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5]王前奔,王前飞,王 琦.倡建“体质药物治疗学”[J].中医研究, 1996,9(1):2-5.
[6]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3):15-18.
[7]柴科夫,谷英敏,马 纲,等.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食材学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80-1582.
[8]沈翠珍,彭美慈,邝惠容,等.中医食疗对高血压阴虚体质患者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890-891.
[9]张伟妃,张伟荣,魏蓓蓓.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34-737.
[10]王 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
[11]匡调元,张伟荣,丁鏞发,等.寒体与热体的研究[J].中医杂志, 1995,36(9):553-556.
[12]张伟荣,薛惠娟,匡调元,等.食物调整病理性体质的生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6,2(1):35-36.
[13]钱会南.论饮食五味对体质的影响[J].中医研究杂志,2005,18 (2):1-3.
[14]王 平,贾玉海.芹菜干红葡萄酒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2):29-30.
[15]赵晓杰,陆为民.论体质的影响因素[J].吉林中医药,2011,31(4): 293-294.
[16]宋 妮.《本草纲目》中药用性食物与体质类型对应关系的研究[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17]张 瑞,牛 乐,宋建平,等.饮食与体质关系撷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321-1323.
[18]王 达,王雪翎,陈宝贵.药膳食材按体质分类研究的可行性[J].天津中医药,2010,27(2):137-138.
[19]吴玉娥,朱燕波,邬宁茜,等.我国9省市8448例一般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 (1):64-67.
[20]付 波,蔡 泉,夏 芳,等.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J].中医学报,2013,B08:67-68.
[21]汤双齐,何希俊,张灵芝.湿热质人群亚健康人群膳食因素影响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9):120-121.
[22]夏丽娜,许必芳,田 奕,等.饮食与瘀血体质形成相关性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3,45(1):70.
[23]武 琳,元海萍,李晶.中医体质理论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8:1103-1104.
[24]冯志海,彭扣芝,单留峰.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2(11):1276-1276.
[25]徐鹏敏.中医饮食调理对中年高血压阴虚型体质患者作用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19-120.
[26]陈谦艳.中医饮食调理中年高血压阴虚型体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27-28.
[27]彭 霞,王粤湘,潘美飞,等.基于体质的饮食调护在老年失眠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3,5(4):277-279.
[28]侥新华.中医养生与体质辩证理论对社区慢性病的饮食指导[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67-168.
[29]李静娴.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
R247.1
A
1003—6350(2015)23—351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3.1272
2015-06-0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科技研究计划课题(编号:贺科攻1304020)
钟少晖。E-mail:4722788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