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学校育人模式对我军院校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启示

2015-03-19 02:21□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自卫队课程

□姜 岩

防卫大学校是日本以培育自卫队防卫、安全保障领域的专家为目标的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在军事教育领域拥有日本最高的教育研究体系,在培养学员方面具有文理兼修、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日本防卫大学校的前身,为1952年8月,在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的推动下成立的日本“保安大学校”,1954年7月更名为防卫大学校(目前,它是日本唯一一所培养自卫队军官的大学教育机构。因其隶属于日本防卫省,为区别于地方的大学而称之为“大学校”。以下简称为“防大”)。在其成立之初,吉田茂要求在对战前的军队建设历史进行充分反省的基础上,设立一所培养民主主义的、“不会以下犯上的干部”的学校。同时,为了克服陆海空三军之间相互排挤所产生的弊端,他要求将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干部放在同一所学校内培养,以加强三个军种的相互理解与融合。这样世界上最早的包含陆海空三个军种的综合性军官学校就在日本诞生了。

一、防大的特色治学精神与教育方针

防大的第一任校长槙智雄对欧洲思想史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带领下制定了延续至今的防大治学精神与教育方针,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重视学员“知、德、体”的均衡发展。防大认为“成为真正的绅士、淑女之后,才会成为真正的军人”,因此防大的学员与日本地方上的大学生一样,首先要接受按照大学的设置标准而实施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员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丰富的人性。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锤炼学员遂行自卫队军官职责任务的才干,可谓“先文后武”。在学校创立之初,为了培育学员科学与理性的思维,并在任职后发挥其专业技能,防大曾让全体学员攻读理工专业。随着日本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防大逐步开设了人文社科专业,使学员能够文理兼修,具有广阔的思维视角。

(二)将军事训练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学员接受通识教育的时间与质量,防大严格控制军事训练所占用的学习时间,强调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开展军事训练。为不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又可确保军事训练的质量,防大可谓把学员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利用得淋漓尽致。有规律的校内集体住宿生活、培养学员沟通协调能力与竞争意识的校友会活动、进行激烈交锋的竞技场等,都成了培养学员军人作风的有效舞台。

(三)形成了学员自我管理的传统。在校长槙智雄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防大第8、9 届学员的共同努力,确定了“廉耻、真勇、礼节”的校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防大要求每名学员时刻都要对照校训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学员自我管理传统的成功,从防大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上可见一斑。虽然防大的学员管理机构设置有大队、中队、小队,而且各级机构也都配备有指导教官,但学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管理主要依靠学员的自律以及学员骨干(通常为高年级学员)实施,指导教官只负责进行工作性指导。在学员中,形成了高年级学员的绝对领导地位以及低年级学员的从属地位。低年级学员要绝对地服从高年级学员的领导,高年级学员不可胡乱打压低年级学员。这种学员的自我管理传统,既有效地锻炼了高年级学员的管理协调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领导素质与能力,又让低年级学员一入校就开始养成军人的绝对服从意识。

上述三大特色鲜明的防大治学精神与教育方针,虽形成于第一任校长治校时期,在岁月洗礼与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中,至今仍然深深地植根于防大这块土地,影响着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训练生活。

二、防大教育的三根支柱

所谓防大教育的三根支柱,就是指:由通识教育及防卫学教育构成的学科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军事训练以及包含校友会活动在内的校内集体住宿生活。

(一)学科教育。在防大成立之初,学科教育主要是理工学科。此后,在第3 任校长猪木正道治校时期,为了培养学员广阔的国际视野,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理工科学员和文科学员的比率也变成了8:2。1991年起,通过各项考核的防大毕业生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开设了安全保障课程,并与理工学科一起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在理工专业及综合安全保障学科还分别开设了博士课程,将防大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的素质得到“知”、“德”、“体”的均衡发展,防大非常重视学员的基础学科教育,特别是作为理科专业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在日常的学习中,防大注重养成学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开展小班授课,采取“双向教育”(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员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促使学员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以期通过课堂教学激起学员的学习热情,在课堂外也能够自主地、能动地投入精力学习)的方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员还会进行个别强化指导。课下,不仅要确保学员的自习时间还要确保师生互动的答疑时间。防大非常重视学员的自习时间,认为是学员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基础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而贯彻始终。

此外,为了确保学员具备未来自卫队军官所必需的知识储备且知识结构科学、合理,人文社科专业的学员要学习自然科学实验、社会统计学等理工科素质科目;理工专业的学员要学习国际关系概论、心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素质科目。此外,从第一学年开始,学员还要学习以下课程:英语和第二外语(培养国际交流能力);防大建校史和近现代史(加深学员对历史理解);基础骨干科目如信息处理论、日语表达方法、区域研究和国际形势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以后,学员才能学习人文社科专业、理工专业等各自的专业基础科目以及战史、战略、统率等防卫学科目。

由于防大肩负着自卫队军官的入门教育、素养教育的责任,因此防大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防卫学教育。建校之初,防大基于未来的岗位任职需要,根据人员的军种和专业实施教育;后来经过数次的课程体系改革,转为更加重视培育学员的军事性思维能力。防大把社会科学与防卫学相融合,利用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防卫学中的现实问题,这一做法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加强与干部候补生学校(相当于我军的“分流院校”)的联系,防大将原来作为选修科目的《防卫学特论》提升为必修科目,在4年级学习。据学校对学员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防大最受学员喜爱的科目是英语,其次是防卫学与国际关系学,可见防大防卫学教育实践的成功。

从防大学科教育的变革中,可以管窥出防大一直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课程体系,达到“与时俱进”。

(二)军事训练。培养未来自卫队军官所必需的领导能力与军事技能,是防大军事训练课程自建校以来坚持至今的基本指导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培养学员的领导素质与领导能力的同时,还要使之掌握基本的军事科目动作并能够遂行小分队的作战指挥任务。军队精锐的基础是体能,精神的强大、进取心的提升也大多仰仗于体能,因此提升学员的体能,将具备“知、德、体”综合素质的学员送入自卫干部候补生学校就是防大的责任。为此,防大为每个年级的学员都设定了相应的体能考核标准并配有充分考虑到学员个体特点的体能养成规划,每年都会依据标准对每一名学员的体能进行定量考核,不达标的学员要接受个别指导。防大的体能训练课程有文化课程(体育、体育竞技会)、军事训练课程(各种竞技比赛、体能提升训练、长距离游泳)、校友会活动等。学员入校后,一年级时统一开展共同军事训练,二年级以后根据陆海空兵种的不同加大各自军种军事训练的比重,其指导教官由有过自卫队任职经历的自卫队军官担任。近年来出于联合作战的考虑,在不分军种的共同军事训练中强化了能够加深陆海空部队间相互理解的训练科目。军事训练以理解各军种自卫队在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相互协同作战并掌握指挥小分队作战的方法为目标。通过这些训练,防大的学员不仅具有对应于各军种的初级作战指挥技能,更打下了进行联合作战指挥的基础。

(三)集体住宿生活。校内的集体住宿生活是防大对学员们进行传统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主战场,它是学员人格形成教育的核心,也是防大的核心教育之一。通过校内的集体住宿生活、校友会活动、军事训练、各种竞技比赛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不仅培育了学员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更使学员具备了能够遂行自卫队军官职责的综合统率能力与作为军官所必需的人格素质。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防大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改善。学员宿舍从8 人间变成了4 人间,后来又变成了2 人间。但是,由于这种改变导致了学员纪律的松懈,于是防大又及时改回了8 人间,4 个年级中每个年级各2 人。这样的安排在培育学员处理纵向(高低年级)与横向(同届学员)之间关系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寝室长为核心的小的集体生活。学员进行自我管理,指导教官监督、指导处于领导地位的高年级学员严格遵守纪律的约束、不可进行高压式的领导、要进行理性管理;高年级学员则负责管理、指导低年级学员。经过4年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地位转变,学员不仅理解了“服从的骄傲”的内在精神,也不断地积累了组织管理的经验,提高了自主性、责任感与管理协调能力,更形成了作为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人格。

由锻炼体质与毅力的运动部和陶冶情操的文化部构成的校友会,是防大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可以提升学员的勇气、增强体能、培养耐力、英勇精神及团队意识、养成内在的领导能力,自防大成立以来就倍受重视。在学员入校后的前两年都属于运动部,从第三年开始以能够维持体能为条件也可以专属于文化部。校友会与学员的集体住宿生活相互结合对于养成学员处于从属地位与领导地位时的涵养以及学员体能的养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年级学员从入校到夏季定期训练之间的3 个月期间内,由于不习惯集体生活、体能低下或主动选择新职业领域等原因,有大约30 名左右的学员要被淘汰,在升入二年级之前的一年内大约10%的学员会被退学。

三、防大育人模式对我军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的启示

从防大的人才培训方式上,可以明显看出其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学员素质教育、知识体系及文理平衡的重视。同时,也可明显看出防大对学员作为未来的军官所必需具备的道德素质及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视。研究防大的人才培养方式,决不仅仅是为了照搬套用其模式,而是要取其长补己之短,同时也为我军的人才培养及教育改革提供很好的启示。笔者认为从防大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至少可以在我军培养初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时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我军初级联合作战人才培养中文化课所占的比重、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文理兼重。防大的学员在入校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军种及专业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将来是搞作战指挥还是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他们只知道要把自己当前的各种文化知识都学好,为未来的任职岗位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换言之,防大的学员不管自己将来的任职岗位是什么,在防大四年的学习与具体的任职岗位是不直接“挂钩”的,他们只是为将来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德”、“体”均衡发展的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人才不仅懂作战指挥,还具有功底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我军目前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指挥类学员,一类为技术类学员。这两类学员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一是指挥类学员的入学成绩,要明显低于技术类学员;二是进入军校学习以后指挥类学员所学的文化课程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低于技术类学员。这样的培训结果,最终导致我军指挥类学员的文化素养不足,其知识的广度、深度更是严重不足;而防大培养出来的指挥类人才是兼具文理各种专业文化知识的,在进行作战指挥时可以结合各种专业技术知识。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上,防大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确。为学员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富于判断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的自卫队军官。为了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防大紧跟时代,一直坚持不懈地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着改革,及时将新文化知识融入学员的培训体系中并将过时的课程从中剔除,目的性很明确。这种与时俱进、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设置对我军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学员的文化课程设置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对我军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学员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军事训练体系进行改革的启示。由于防大对学员军事培训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培养未来自卫队军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与基础军事技能,因此学员在防大学习期间军事训练课程所挤占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在日常的学习中,每周只有一次2 个小时的军事训练课程,每学期加在一起也不过20 课时。军事训练主要安排在春季(约一周时间)、夏季(约一个月时间)、秋季(约一周时间)、冬季(约一周时间)进行集中的、系统的定期训练。如此一来,通过这四年的军事训练,学员最终除需掌握基本军事科目动作以外,还能够遂行小分队的作战指挥。而当前我军的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学员在四年本科教育阶段,由于过于重视军事训练与体能训练,占去了学员大部分的日常学习时间,致使学员在高强度的训练之余,严重缺少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时间,对当前的训练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此外,防大在对学员进行共同军事训练中,考虑到培养初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需要,融入了加深陆、海、空部队间相互理解的训练科目,使学员初步具有了联合作战指挥的思想。这一点,对我军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人才的培养尤其具有启示的作用。

(三)加强对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学员进行道德素质及人格素质教育的启示。纵观防大对学员的培训方式,不难看出防大对培养学员基本道德素质、人格素质及领导素质、统率能力的重视。从校内的集体住宿生活到校友会活动,从军事训练到各种竞技活动,从校长讲话到文化课学习,防大对学员道德及人格素质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立体的网状教育结构,它是构成防大教育内核的重要元素。这种不留死角的内在素质教育对培养日本自卫队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而言,我军的初级联合作战指挥类学员在院校教育阶段对个人道德素质教育、人格素质教育、领导素质与统率能力方面的教育则明显不足,同时学员的自我管理体系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防大的道德素质与人格素质教育体系,为我军的相应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他们让高年级学员管理低年级学员,同时又监督高年级学员的领导方式,杜绝高压式领导、让领导者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约束的习惯,培养领导者进行理性管理,以此来保证领导者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人格素质,更让学员们知道了该如何去领导下属。

[1] 防卫大学校改革检讨委员会.防卫大学校改革报告(2011年6月日语版)[EB/OL].日本防卫大学网站

[2] http://www.mod.go.jp/nda/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自卫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安倍暗示为自卫队修宪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军事训练中要做好健康维护
“军事训练要走在现代化战争的前面”——叶剑英军事训练思想概述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
建国以来我军的军事训练法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