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教改的思考

2015-03-19 01:50王秋燕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案例互联网+

王秋燕

“互联网+”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教改的思考

王秋燕

在众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安排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一门必备课程,但是教育部对该理论的高度重视与部分高校师生对该课程的忽视甚至厌烦却形成鲜明对比。在此通过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实际,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应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该课程的目的和效果。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教改

[作者]王秋燕,仰恩大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尤其近来在学界和业界的联合推动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也在持续往广度和深度推进。但是不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束缚他们精神和行为的,而且作为理论课程,授课教师一般是采用讲授法,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演变成“灌输法”,使得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普遍不高,课堂效果也不理想。“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整合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

一、“互联网+”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这是一种单向输出的教授法,其在网络尚不发达的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教师多年对书本的阅读积累往往会比学生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就能精简本身的知识,将精华部分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但是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教师在占有规律性知识的容量上虽然暂时比学生领先,但是在吸收新知识的速度上却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会比随时关注网络关注信息的学生落后。“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也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课堂,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与教师分享,使教学成为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上不应该只是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及时吸收最新资讯,尤其是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以便跟上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吸收

因为传统教学单向输出的方式,学生往往将学习视为不得不做的事情,教师课堂上教授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课堂外布置什么作业就做什么作业,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课堂效率低,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就是只注重单向输出的单一教学方式的弊端。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具有了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如果觉得课堂上的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可以通过“慕课”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为只听老师上课不过瘾,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就算学生是电脑控手机控,也能通过“平板电脑进课堂”或“手机课堂”等形式以更加娱乐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互联网积极主动地快乐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互联网+”思路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本不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为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也尝试使用“互联网+”思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微信平台。

自微信诞生以来,微信使用人数逐年递增,据Curiosity China所做调研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5.49亿,用户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使用App首选微信的占46.3%,除此之外,微信的公众账号已经超过了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的数量超过8.5万个,而且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达到4亿人左右。

微信平台的及时性、公开性、交互性与多元性等新媒体特征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除传统教授法外新的方法。

(一)及时吸收新闻事件,将经典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新闻学本身是注重实践的,即使该课程属于理论课程,授课教师也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原则同现实生活实际以及新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有更深的体察和感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包括各媒体、各组织、各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很多新闻在发生的最初就会在关注的公众号或朋友圈内传递。而很多的学生因为刷微信,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并主动关注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不同的报道角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媒体的新闻观,所以课程上经常以微信圈疯传的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能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观点是,新闻是生活的反映,依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真实反映现实事件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但是在特定背景下,真实反映并不一定能获得受众的认可。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人民日报》微信订阅号刊发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的题目叫作《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这篇报道的事实其实是无误的,却引发了网友强烈的反弹与批评。因为学生中也有人转发并表示愤怒,所以特地就此事件进行讨论,分析该文章被批的原因,联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的真实报道与以人为本进行探讨,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多种教学形式,融知识性与生动性为一体

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更多采用讲授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过程、每个经典作家的历史和理论等,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将繁杂的过程简洁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能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或理解经典作家花费漫长时间累积起来的知识。所以,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中,讲授法必不可少。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对于注重实践的课程,还包括理论课程,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那么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替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其中的案例包括历史和时事。通过对新闻学领域历史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借鉴,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另外,因为新闻是关于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所谓的时事就是新闻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新资讯,也就是说,新闻学教学应时刻关注时事,结合时事来解释或印证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新闻学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而微信其实能使案例教学更全面更深刻。本课程教学中会采用微信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即“扫一扫”。以前的书籍容量是有限的,但是现在的书籍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因为现在的书上会有一个二维码,如果对书上的内容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就可以扫描书上的二维码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因此教师使用材料上与课程相关的案例,会让学生用手机扫描阅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深入。

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案例进行阐释,如文字、图片或视频。文字是最常见的讲解形式,但是也比较枯燥,即使是以故事形式,如果通篇都是文字,读者也很难全文阅读完毕,所以教学中应多使用图片或视频。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讲究适当,不能滥用,这里涉及“质”与“量”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质”上要进行有效选择,即应该选择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此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于课程中心内容上;其次在“量”上要注意保持适当,比如一般而言,教学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如果超出15分钟,学生注意力往往很难再集中于视频,这就与教学目的相违背,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交替使用,尤其应该重视案例教学,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多种阐释形式来对课程进行讲解。

(三)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注重知识的吸收与创新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之间交流了不同的观点,往往能有所收获。但是即使是现在,大学课堂还是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吸收知识,这种方式使得课堂比较安静,但是也比较枯燥,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比较薄弱,也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想。因此,现今的教学应该重视根据课程内容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尤其是新闻学教学,其本身的特征就是要时刻关注时事,而很多时事是值得讨论或批判的。就像上文所说,可以灵活利用微信上的信息及时组织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也能深入思考。

经典作家的理论形成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社会、政治、个人等原因而处于两难境地的情况,针对诸如此类的状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还原当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从而更加理解经典作家当时做出相关决策的原因,并将此类案例融会贯通,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更应该时刻关注微时代环境下的新闻事件,结合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学生通过交流碰撞得出新的见解,也能对社会或行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3).

[3]纪富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特征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5(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案例互联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