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玲
新媒体构建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探析
任自玲
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力日益强大,但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制度尚未完善,这种发展不平衡放大了新媒体对社会产生的消极效应,对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较大冲击。面对新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种种表现和后果,作为当前舆论宣传和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新媒体必须承担起构建和谐文化的时代使命。要通过强化公共传播平台建设、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打造高品质文化产品、依法促进媒体自律与他律等办法,探索出新媒体承担构建和谐文化时代使命的现实路径。
新媒体;和谐文化;社会责任
[作者]任自玲,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履行社会公共文化使命,从事高品位传播是媒体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在我国,构建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是时代赋予新媒体的历史使命。但新媒体改变了新闻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多元思想文化冲击着我们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文化带来了消极影响。
面对媒体新的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这些都无疑凸显出一个共同的课题——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领域,由于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严格的审查把关制度,其传播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得较为充分。但在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其构建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主观方面,从新媒体发展的环境来看,相关制度很不健全,而且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正集中凸显;全球化过程中,还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击。客观方面,从新媒体自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个性化、互动性、隐匿性、强大的传播力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
由于主客观二者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势头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管理机制、法律法规、职业操守的确立仍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主观发展环境的滞后,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带来一些社会负面效应。从文明交际语言到信息内容同质化、从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到网瘾的形成,这种影响深入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毁坏现有的社会文明,更是成为腐蚀人心灵的精神鸦片,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极为不利,让学校和家长万般痛心。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由此在受众的心目中变得非常薄弱,其社会责任感也因此正逐渐被轻视。总体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泛滥与冗杂。由于新媒体的发布不受时间、地点和身份的限制,而且发布过程简单迅捷,这就使媒体的信息极度膨胀。这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多都是简单的低级复制;而且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受众对信息的获知权也被过度放大。信息过剩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淹没,增加了受众选择高品质信息的难度,容易导致公众注意力分散。对构建和谐文化来说,最严重的后果是主流舆论被弱化。
第二,媒体失范屡有发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远远快于相应的制度法规的产生,其管理制度的确定和实施都存在很大难度,缺乏信息控制的有效“把关人”,导致出现了虚假新闻、新闻腐败、舆论缺位、舆论暴力等各种媒体失范现象。
第三,新闻世俗化、媚俗化。由于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因此,新媒体为了迎合更广大公众的视听心理、低级趣味,就主动降低自身的审美水准,一味追求卖点、扩大市场,出现了各种暴力、色情、丑闻信息,导致在新媒体领域,信息媚俗化倾向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四,商业渗透严重。由于市场化改革,媒体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生存的首要条件,而将社会责任放在其后。在丰厚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各种商业软文、广告植入使得媒体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公众利益一步步被蚕食。
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信息传播、舆论监督、道德守望几个方面。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曾说:“无论媒体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体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体,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体,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1]
时代发展决定,新媒体必须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中,和谐是价值观的最高准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2]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已被颠覆,新媒体正逐步成为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分享情感,它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占领文化制高点。要在新媒体领域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危机感,对外树立形象促进和谐,对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受众广泛的优势,有效利用好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发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引领作用,发挥新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4年8月,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的会议讲话中专门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媒体承担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指出了一条现实路径。
(一)强化公共传播平台建设
公共传播平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满足公共利益是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要义之一,这既能促进新媒体自身实现和谐构建,更有利于新的舆论生态的构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受众要求提供互动、交流的媒体平台。在这种需求之下,媒体更应该主动建设信息平台,构建沟通渠道。
目前在我国,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尤其是在具体的公共事务传播中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分散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在新媒体领域的公共传播平台建设。通过公共传播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重塑形象,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公众平等地表达心声,很多社会问题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解决。这一信息平台既可以作为公众宣泄情感的工具,也有利于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新媒体要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机遇,推进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强化公共平台建设,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自觉树立利用新传媒手段塑造形象、与公关市场接轨的意识;其次要吸纳人才,建立公共传播组织体系;再次要完善手机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推动重要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最后,要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遵从媒体传播规律,促进电子政务的规范发展。只有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建设高效健康的公共传播平台,积极整合信息传播资源,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以及舆论引导和监督的社会功能,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共赢”。
(二)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新媒体的发展让传统的公众媒介素养又面临新的课题。在自媒体社会的背景下,每个人的身份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普通受众和专业的传播者在媒体使用过程中各自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新媒介素养涵盖了传统媒介素养中的基本内容,如新闻专业理论、记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法规意识等;除此以外,还应当包括对海量信息的筛选、甄别和理性的判断。依据其专业程度的不同,专业的媒体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培养。相对业余的普通受众,专业的媒体人应有更纯粹的公共关怀。对他们的专业培养,要融合中外伦理美德,要进行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提升教育。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升,在网络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比较被动,一方面依靠个人内在的心灵自省,另一方面需要良好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浸染。
当前媒体建设正处在大变革的融合发展时期,公众的媒介素养基本还处于原始的自发状态。要提升媒介素养,需要政府的积极行动。第一,要将媒介素养引入教育体系,比如纳入大学新闻专业的培养计划、开放媒介素养的培训课程,这也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第二,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实施长期的教化和宣传。这需要政府在新媒体建设的软硬件环境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政府在新媒体的公信力,突出公益性、服务性,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建设和谐优良的媒体环境;另一方面,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培养更多更广泛受众的媒介素养。
(三)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新媒体时代,仅有技术上的高效链接是远远不够的,构建和谐文化,更需要将高效的链接与高品质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因此,当前仍需要坚守内容为王。这里说的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作品,更包括优质的智库资源。
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应该成为新媒体构建和谐文化的终极目标。“内容为王”一直是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随着传媒企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平台的竞争发展中,内容也逐渐突显出自身的重要地位。因为内容生产出品牌效应,品牌才是决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最终优势。在媒体竞争的初期,技术的确占据一定优势,但当技术相对稳定成熟之后,竞争的重心就开始转移到以内容为基础来吸引用户。归根结底,“内容为王”体现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阶段,要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改进典型报道,更好地发挥典型报道的引领作用不失为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之一。通过新闻生产者的不懈努力,广泛采集素材,敏锐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用心琢磨报道角度,入木三分地分析问题,充满人文情怀地组织语言,推出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典型报道。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内容的含义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在媒体融合时代,真正能够为王的内容也需要媒体不断探索,但至少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其所依托的渠道优势,满足用户需要,提供良好用户体验的内容。[3]
(四)依法促进媒体的自律和他律
新媒体的发展让技术突破了传统规则,传播门槛降低、把关人缺位等现象都是制度层面有待完善的问题。新媒体在构建和谐文化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与保护机制,依法促进自律和他律。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新媒体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但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自律。[4]自律是指要受社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约束。自媒体时代,庞大复杂的受众和传播者互为主体,让新媒体的自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自觉。尤其是他律延伸不到的空间,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媒体加强自律必须多管齐下,如严肃媒体纪律,加以宣传教育;完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引导与基本职业道德修养等,实现行业自律。伴随着新媒体行业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水平提升,这种行业自律的作用效力将越来越显著。
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是建设新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的必要支撑。他律是接受法律、资本、权力、受众的约束。新媒体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大众监督和法律监管,法律法规的强制力是对所有新媒体用户最具震慑力的国家公器。目前,我国围绕互联网信息服务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新媒体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仍难以找到具体可依据的法规。国家权力机关应该完善对媒体事务的相关立法,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不断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同时,还应加强在新媒体领域的执法力度,要建立多点互动监管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多部门有效配合,全面提高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的法制化的新媒体发展环境。
媒体和文化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谐文化建设追求的是优质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新媒体借助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作为信息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新媒体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承载者,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只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它与和谐文化的良性互动,才能引导社会潮流,顺利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8D151)成果]
[1]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2]张宏权,刘昊.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初探[J].新闻知识,2012(2).
[3]程焱.新形势下媒体社会责任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
[4]崔光红.媒体融合下,再说内容为王[J].青年记者,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