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转型实践思考
——以《壹读》为例

2015-03-19 01:50刘文韬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杂志转型

刘文韬

传统媒体转型实践思考
——以《壹读》为例

刘文韬

媒体转型一直是当下热门的话题之一。网络媒体的兴起、移动客户端的大行其道,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迫使其积极探索转型方案,为自身发展谋求出路。然而,由于对新媒体发展规律的理解各不相同,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媒体仅仅是把报纸、杂志内容上传;有的媒体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的媒体申请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甚至于多管齐下,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全媒体”。到底如何才是正确的转型之路?在此以《壹读》为例,探讨传统媒体的转型道路。

传统媒体;转型;《壹读》

[作者]刘文韬,重庆大学。

一、传统媒体亟待转型

在目前数字化媒体环境下,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这一摸索过程多少有些亦步亦趋的味道,在快速的信息化浪潮中,常常扮演着一个跟随者的角色。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以及最为根本的思想认识的缺失,传统媒体身份的转换缓慢而又艰难。而2012年8月6日创刊的《壹读》可谓传统媒体中的异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壹读》完成了由线下到线上,“平媒”到“屏媒”的飞速转变,而且《壹读》新媒体在微信、微博和新浪、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客户端有超过200万订阅,作为主力渠道的《壹读》微信粉丝量和活跃度都为业界一流。这一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为什么《壹读》的转型取得了成功?

二、《壹读》的创立及其特色

2012年7月25日,一条名为《悲催的伦敦奥组委》的视频短片开始在优酷、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时值伦敦奥运开幕前夕,这条辛辣、有趣的视频在优酷网点击超过80万次。视频在片尾处亮明出品方身份:《壹读》杂志,并宣称“2012年8月6日杂志悄悄上市”。其实,《壹读》并不是一本新刊,2012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同意将云南省丽江市文联主办的《玉龙山》杂志更名为《壹读》。自2010年以来,《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等纷纷将往期的纸质杂志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其“改造”仅仅是将传统期刊内容简单复制到网上。《壹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彻底抛弃了线下的纸质发行,从一开始就不把自己作为传统媒体,而是以互联网思维去服务用户。《壹读》致力于用“轻幽默、有情趣”的风格传播知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有品质、有创意、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传播方式和综合媒介服务,追求内容的有趣与有料。归结起来,《壹读》的特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紧贴读者需求

从定位到内容乃至风格、渠道,《壹读》都很好地适应了当下受众的需求。“轻幽默,有情趣”这一既定风格,决定了《壹读》始终以轻松幽默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在当下娱乐化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中,这一选择切中了其主要读者群体,即年轻人的要害。“搜寻新闻妙趣,定义情趣生活。提供轻松美好的悦读体验,传递情趣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给予快速信息化中日渐焦虑的城市人群温暖和力量。”

(二)灵活经营策略

严格来说,《壹读》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视频发家,做得最好的也是视频和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纸质版杂志的发行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与其说《壹读》是一家杂志,不如说它是一家内容生产中心,将内容分散到纸质媒体、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多个传播平台上。实际上,《壹读》也并不仅是一家杂志,而是“壹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而纸质媒体这一传播方式被证明性价比并不高时,《壹读》就能主动放弃这一块业务,把更多的资源投到其他平台上去。这一灵活的经营方式,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三)坚持内容为王

从与大众见面之初,《壹读》就坚持内容的精品化,强调创意与趣味性,以出色的内容吸引受众。除传统渠道外,《壹读》生产的内容同时针对视频渠道、音频渠道与移动互联网渠道。而《壹读》官方微博,截止到2015年5月,共有34万粉丝,发布微博13959条。发布内容大多以轻松有趣的小知识、吐槽、热点评论与解释为主,以“网络化”“碎片化”的形式出现,语言活泼,极具互动性。在优酷网上,《壹读》发布的第一条视频“中国官员升迁指南”截至2015年5月已经有130.5万播放量。《壹读》在优酷发布的视频总量达到了77条,而根据中国网络视频指数网站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5月24日,其视频总播放量达到9600万以上。丰富而极具趣味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前提。

三、传统媒体转型制约瓶颈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同时迎来了发展良机与重大挑战。如何在这股浪潮中找准发展机遇,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是每一家媒体都应思考的问题。诚然,不同媒体所遭遇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总的说来,发展瓶颈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陈旧,管理严格

相对于《壹读》这一市场化的内容制作与传播中心,许多传统媒体想要在体制结构上有所作为,可谓是步履维艰。不同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追求,挂靠于各级党政部门的传统纸媒有着严格的行政级别划分,受政策较大,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加入竞争。同时,对于各方面的管理也有不同的行政部门,对新闻和网络的管理有工信部、国新办等单位,管理的分散也造成了相互间的交叉,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媒介载体,需要在各个主管部门之间周旋,浪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

(二)观念落后,故步自封

对于转型这一概念,很多传统媒体口号打出来了,决心表出来了,然而却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只是将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站上,或者做一个APP,就觉得变成了新媒体,与时代接轨了。殊不知,这只是最初级的转型探索,而这种有意无意偷懒式的思维,也造成了其转型效果不明显乃至失败的结果。

(三)人才缺乏,激励不足

在目前大部分的传统媒体中,多数只强调采写编评,而全媒体时代要求“一专多能”型的全能人才。新型采编人才,除了最基本的采编能力,还应具备全方位采集、加工并立体展现信息的能力;新型的编辑,需要熟练掌握对多种传播载体的综合应用,具有敏锐的热点嗅觉,善于整合网络资源;新型营销人员,更应该把自己看作产品经理,能够把媒体产品包装好,以最受欢迎的方式传递给大众。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对此做出了调整,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培养,然而步伐还是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结合《壹读》成功的转型案例,传统媒体应做些什么?如何才能成功转型?在笔者看来,主要应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首先,传统媒体要推动体制改革,将更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政策提上日程,在坚持正确新闻导向的同时,以更活泼、更趣味的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其次,应当转变既有观念,尝试市场化运营,而不是将所有资源耗费在性价比不高的项目上,大胆地把人力物力分派到更具市场前景的新媒体部门。与时俱进地更新新闻理念,即融合新闻理念,才能突破单一媒介形态的束缚,全方位地跨媒介团队合作,形成系统与“集团作战”,方能形成“1+1>2”的合力效应。最后,新闻教学单位应进一步推进全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让新闻媒介的后备人才具有更强、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技能,不仅要会采写编评,也要掌握图像处理、视频剪辑、现场素材录制等多方面的技术。传统媒体也要提高激励水准,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自身软实力与社会竞争力。

[1]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的观念误区研究[J].编辑之友,2013(1).

[2]吴久久.内容与服务的融合——以“壹读”微信公众号的实践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2).

[3]程昕明.纸媒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壹读》为例谈纸媒数字化转型路径[J].中国记者,2013(5).

[4]何方晴.新闻生活类杂志全媒体转型实践探析——以《壹读》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4.

[5]姚君喜,刘喜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2010(6).

[6]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新闻记者,2009(10).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杂志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杂志介绍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