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人物专题的采访与表现
——以《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为例

2015-03-19 01:50张荣青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2期
关键词:盐湖区专题片笔记

张荣青

试论电视人物专题的采访与表现
——以《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为例

张荣青

电视人物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需要编导者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新闻业务素养。从前期的策划拍摄到后期的编辑制作,都需要倾注心血,把握主题,精心表现,以求鲜活生动、启迪观众。获2007—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作品《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就是遵循这样的思路,其采访拍摄和表现手法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色。

电视人物专题片;人物采访;表现;区情笔记;跟踪拍摄;真挚情感;特色

[作者]张荣青,中国黄河电视台主任编辑。

一、电视人物专题采访概述

电视人物专题是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部分,是电视体裁的一种,在各级电视媒体中应用十分广泛。它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类似于纸媒的人物通讯或者人物特写,但是比它们增加了视、听语言,因而更具感染力、影响力和可信度。

“电视人物专题,即利用电视视听语言,对一个人物以及他的生活环境进行描述,通过人物故事的讲述和对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感染观众、启迪观众的目的。”[1]电视人物专题要求编导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较高的新闻职业素养,只有编导们能够真正沉下身子,同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并且善于观察和捕捉他身上细小的闪光的东西,同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电视人物专题才会十分出彩。

二、《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专题采访的特色分析

对山西省原盐湖区委书记于波这位被称为“农民书记”的人物的报道,从线索的挖掘、采访的策划、细节的彰显到形式的把握,基本上做到了既有政治的高度又有情感的热度,从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粗糙,一副常年风吹日晒的样子。说话坦率朴实,言语谈吐都是老百姓很家常很生动的俗语。这是2007年首次接触他时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就是2007—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专题项获奖作品《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的主人公——当时的盐湖区委书记于波。

今天再回顾跟踪拍摄他的故事,回忆与他一同深入山庄窝铺调研农村发展的情形,依然心有所动,依然有许多值得总结借鉴的地方。

2007年,山西省首次以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2006年119个县(市)区工作进行综合考评,于波担任书记的盐湖区,从过去全省排名第99位跃居第3位。这是一条简短的会议消息,但这条简讯引起了当时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领导的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政策、理念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新闻中心组成了以主力记者为组员的采访小组,奔赴运城市盐湖区调查采访。

刚同于波接触就发现,他与一般的县(市)委书记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言谈举止,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和农民有着天然密切关系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老百姓中间的人,更是一个有新闻故事的人。

采访小组经过讨论与分析,认为最好的采访就是用纪实的手法对他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状态进行跟踪式拍摄。事实证明跟踪采访拍摄的方法确实让人获益匪浅。

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小组跟随于波到过盐湖区最偏远的山村——邵家窑,坐着三轮蹦蹦车要在陡峭的羊肠小道上足足颠簸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跟随于波看望了他常年接济的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来、下肢瘫痪的农民工吕彩晶,她家里生活的艰难令人唏嘘;跟随于波查看了农村小学生的上课情景,和孩子们一起吃学校食堂的餐饭,看到了他们过去那漏着顶棚的破窑洞、游着蝌蚪的苦泉水,以及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目睹了于波和农村老大爷、老大娘在一起谈笑风生、融洽和乐的场景;真实记录了他走遍盐湖时各种憨厚朴实的举动;流泪翻阅了他用三种颜色的笔记下的盐湖区的大事小情……

我们仔细观看了盐湖区电视台记者三年多跟随于波下乡时拍下的长短不一的视频素材。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是一次与盐湖区农民的深刻接触,是一次对盐湖区区情的大摸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震撼!一个农民书记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立”了起来。由于是感情的自然流淌,是思想的强烈爆发,电视专题片《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在很短时间就创作完毕。在山西卫视频道《记者调查》栏目一经播出,立刻在山西省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反响。省领导为此做出批示,各界群众写来观感,连北京市的的哥都受到感染,免费让于波搭乘出租。

综观这个专题的采访拍摄和表现手法,主要呈现出四大特色:

一是背景宏大,贴近现实。该片的主人公于波是一位党的基层干部,他的所思所想所为代表党的形象,影响一方百姓的感情。他能够把从群众中得来的材料通过分析整合升华再贯彻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他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扶持农村,不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工作实践,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于波被评为2007年度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在相当长时间对于山西省各界贯彻惠民利民富民政策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二是时空跨越,作品厚实。该片所使用的素材,既有当时跟踪拍摄在一个时间节点抓到的场景,也有盐湖电视台记者三年多时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的素材,让观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件事情如何从发现问题、研究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到最后有了一个让群众满意的结果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比如邵家窑移民搬迁这件事。起因是2005年8月25日于波到邵家窑村检查工作,发现了这里山路的陡峭、村民生活的艰难,产生了让群众移民下山的想法;2006年8月13日,山下的移民新村初具规模,想法正在变成现实;2007年5月3日,于波来解决村民搬迁后的安置问题。这是事件发展的完整的链条,人物、场景都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使节目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三是细节生动,张力十足。本片所选择的故事和片段都是记者在随同于波调研时现场抓拍的,原汁原味,真实可信,散发着浓烈的泥土气息。像于波来到移民新村村民家中了解自来水供应情况,他自然地低下头,拧开水龙头喝了几口;他看望残疾妇女吕彩晶时,随手按一按她的病腿,看她有没有反应,一点儿也不做作;他和小学生们同桌吃饭聊天时,就像孩子他大伯,亲切随和;他和农民戏曲爱好者一块拉二胡时,就像他们的邻居和伙伴;他和大爷大娘拉家常时,就像他们的亲人、晚辈,大伙的笑声,是那样的舒心、爽朗……这些极富感染力的场面、细节,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生动[2]。

四是脉络清晰,结构巧妙。该片以于波的区情笔记作为整体的骨架和主线,把2005年以来三年多时间,于波在盐湖区的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举措统领起来,划分成层次清晰的段落。同时,每一个段落的区情笔记的内容,随着调研范围、主题的变换,随着认识问题由表及里,也在层层剥笋、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直到片子最后结尾处,达到画龙点睛的高度:“解决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方法问题,更主要还是一个感情问题,你带着和老百姓真正的感情,在基层和老百姓交流,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就会小很多,好多事情实际上就是几句话,几句安慰的话语,老百姓就非常满意。”

区委书记于波带着感情去调研,去解决农民的问题,问题就很好解决。而我们作为电视记者,带着感情去记录一位区委书记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故事,作品自然就能够震撼人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永远是电视记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制胜法宝!

[1]刘长同.人物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技巧[J].现代视听,2009(2).

[2]万颖,姜秋杰.新媒体时代群众语言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猜你喜欢
盐湖区专题片笔记
盐湖区人大常委会 视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力行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