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路径的转型

2015-03-19 01:50付一静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投稿学术

付一静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路径的转型

付一静

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术期刊也浸润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中。过去,学术期刊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稿件处理速度慢,缺乏行业应有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活力。如今,学术期刊要提高编辑的数据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改造期刊工作流程,实施在线审稿、征集学术热点、评刊等方式,精准开展期刊传统业务,延伸期刊服务,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期刊工作流程;数据素养;集团发展

[作者]付一静,副编审,太原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杂志社社长。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将人类带入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混杂、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难寻因果关系、传递速度快等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大数据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方式并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示首批认定的5756种学术期刊。其中,很多学术期刊依然遵循接收纸质投稿、登记、送审(三审)、定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片、印刷、发行的工作流程,出版方式几乎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编辑坐等稿件上门,只做简单的来稿加工,没有积极主动的学术引导和选择,刊物进入发行环节即完成出版使命,不去过问读者反响、发行几何。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是业内人士没有足够的紧迫感[1]。学术期刊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庇护,人员工资、办刊经费多由主办单位全额资助,不存在独立生存的压力,因而成为最感受不到社会变革、经济改革的一个“避风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再次为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划定了时间表,学术期刊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期刊必须转型发展,融入大数据的大学术中去[2]。与学术期刊处于同一环境体系的学术创新模式、学术研究范式、知识形态、知识获取、知识交流及处理机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3]。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是摆在学术期刊业界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改造工作流程

在过去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间,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形成较为成熟的一套适应传统的信息产生、传递相对于大数据时代较为缓慢的小数据时代的工作流程。来稿登记、送审(三审)、稿件分流(退稿、修改)、通知、定稿、加工、排版、校对(三校)、审读、出片、对片、付印、发行、审刊。这样的工作流程是期刊人不断总结经验而成,相对固定下来的较为认可的流程。这样的工作流程下,稿件从进入编辑部到见刊,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再上到期刊数据库,又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小数据时代,这样的流程与信息数据产生、传播的特点相适应,是指导期刊科学有序开展工作的蓝本。21世纪以来,数据产生量极速增长,2007年,人类大约存储了超过300艾字节的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预计能达到约1.2泽字节,如果将这些数据存入光碟,将光碟堆起来,可以从地球堆到月球五次[4]。时代不同了,期刊工作客观上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快工作节奏,提高自身竞争力,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的工作流程,提高学术期刊吸纳、反映学术成果的反应能力。本文仅以期刊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为例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工作流程的改造。

(一)推广在线投稿、审稿制度

时下,在线投稿、审稿体系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电子信箱的功能,期刊工作围绕信箱展开;二是采用专业软件开发的在线投稿系统。

利用电子信箱开展工作的审稿方式是编辑部自发利用网络审稿的一种形式,是初级的在线审稿。这种形式只需在信箱中建立一些归类的文件夹,如一审推荐稿、一审不用稿、二审推荐稿、二审不用稿、终审推荐稿、终审不用稿、修改稿、已发通知稿等文件夹。各审级人员登录邮箱后,按序对投稿邮件进行审阅、分类;编务、发行等人员登录邮箱后可以在信箱中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流程借助网络工作的程度可深可浅,相关人员也不需专门的技术培训,对编辑部来说需要投入的财力最少,可以说几乎不增加成本。

在线投稿系统是利用程序语言编写的实现作者快捷投稿并及时获得审稿信息的应用操作系统。目前,针对学术期刊个性化的网络投稿、审稿的设计技术趋于成熟,仅在知网的学位论文库中就查到我国有14所高校的19篇硕士论文研究期刊在线投稿系统的设计问题。期刊在线投稿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不属攻关阶段,进入推广应用期。时下,国内已经出现许多版本的期刊在线投稿系统,有IT公司开发的,也有期刊社开发的。这些在线投稿系统都有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审稿、编辑交流、杂志社信息发布、稿件信息统计等基本功能。期刊社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增设不同的功能模块。在线投稿系统立足于网络投稿,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网络投稿平台,减少稿件在编辑手中的滞留时间,可以全方位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稿件发表周期[5],各审级可以按审级次序审稿,也可打破传统的审稿次序在线签署审稿意见,期刊的投稿、审稿、储存信息、联系作者、管理稿件、发行刊物等工作在线完成,顺应了大数据时代快节奏的要求。同时,可以帮助编辑部管理作者、专家信息,与之建立便捷的联系途径,加强了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联系,缩短了刊物与作者、读者的感情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期刊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条件。众多的大学学报已经采用了中国知网提供的在线投稿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推广在线扩展资源制度

1.在线征集学术热点。中国知网副总编辑肖宏先生认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是使学术导向、学术把关、学术示范、学术传播的作用更便捷、更可靠、更全面。大数据时代的学术交流与传统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化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大数据支持下的科研设计及验证;虚拟社区提供了及时交流、及时评论、学术关系网络;在线会议提供了及时动态、同步追踪、选题启发;在线评议提供了热点话题、舆论导向、合作导向、决策参考……学术交流的特点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的工作顺应其发展趋势。因而,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必须追随学术研究的时代特点,及时有效地征集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学术期刊社利用自己的网站、微信平台征集学术热点,引导相关学者讨论、著文,进而成为期刊的专题文章或专题栏目。在线征集的学术热点即可转化成刊物的选题计划,有针对性地结合学术研究,准确、便捷深入地服务、引导学术研究。

2.在线开放审稿人制度。大数据时代为信息传递创造了便捷的途径,不管在世界哪个地方都可以实时召开讨论交流,学术期刊因此可以打破时空的约束,聘请有兴趣阶段性从事期刊工作的学者参与期刊的审稿工作。现在的学术期刊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不可能齐聚数量充足的各学科、方向的专家,即使是依托于科研院所、高校的期刊也不可能有执各领域牛耳的学者参与期刊的审稿工作。学术期刊在线召集国内甚至国际学者阶段性地参与期刊审稿工作将是期刊、学者双赢的实践。国际著名期刊《亚太教育研究者》也采用这一审稿方式,既有利于期刊获得广泛的优势资源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也有利于拉近期刊与学者(作者)的感情距离。

3.在线评刊。大多数学术期刊有出刊后的审读评价,一般是聘请专人对刊物载文的学术价值及编校质量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活动是小范围的,由于评价人的学术背景的局限,常常是偏向于编校质量的评价,而疏于对载文学术价值的评价。广大的读者阅读期刊后对期刊全貌或某些文章会有一个价值判断,往往由于不便或没有专门的渠道而不会给杂志社反馈。期刊社因此难有及时有效的读者评价信息。大数据时代,期刊在网站或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个评刊栏,设计一个便捷易行的评价表格,引导读者阅读期刊后会顺手给出评价。这种评价是专业读者立足学术视角的评价,对期刊及时发现刊物不足、及时捕捉新的学术热点、更加贴近学术研究实践大有裨益,尤其是广大读者提出刊物的不足,会更加激发期刊社、编辑不断提高刊物质量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在线评价的开展客观上拓展了刊物评刊专家资源,为期刊形成良好的编读关系创造了契机。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支持拓展期刊相关业务

大数据正在变革人们的思维,创造着新的商机。维克托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4]。学术期刊完全有条件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商机发展期刊相关业务,夯实期刊发展的基础。

(一)借助大数据技术优越性精确开展传统业务

过去大多学术期刊由于人力所限无法对服务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因而难以有效开展相关业务。久而久之,学术期刊纯粹作学术业务就成了简化期刊业务的结果。时下,期刊发展显现出适者生存的应然状态,客观要求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的大潮中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去拼搏。如今,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手段延伸期刊品牌服务领域,发展期刊上、下游产业。通过作者、读者信息数据分析其学术发展需要,发挥期刊媒体平台的优势,适时举办专题学术培训、研讨会,或开发个性化的订单服务,扩大期刊的服务视野。这样的大众服务于“私人订制”式的服务可以增进刊物与作者、读者的联系,为刊物争取优质稿源、稳定和拓展发行创造条件。通过期刊载文的数据分析,推广时下受关注的产品、技术、教材、教辅等时效性强的服务,及时开辟相关版面予以呼应,发展刊物的广告业务。

(二)发展大数据时代期刊新业务

大数据时代读者广泛接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图书、网站等媒体,改变了阅读习惯,单一的出版形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纸书、网络、无线、手持阅读器等不同终端的全媒体出版要求凸显,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元素,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期刊内容,将是一个全新的出版环境[6]。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方式。期刊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的技术成熟,学术期刊应该积极利用数据技术拓展刊物的传播路径,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大数据时代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有人称现在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学术期刊如果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那就应该充分利用品牌的力量,可以跨地域、跨界合作发展。借鉴时尚类刊物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云平台和现有数据库的全数据信息,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学术期刊品牌延伸的系列业务。

(三)借助微信平台等新技术手段拓展期刊业务

如今微信已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用户已经达到5.49亿,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有62.7%的微信用户好友数在50个以上[7]。微信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期刊社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吸引投稿作者、订户首先成为期刊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开展作者、读者关心的业务活动。活动与刊物互相促进,既为期刊拓宽了受众面,又为期刊转向全媒体时代做出可贵的探索。我国教育类的某学术期刊已经迈出了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期刊新业务的成功步伐,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集团发展

大数据时代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更加需要合作发展,从国际上看“一带一路”战略,欧盟、东盟等区域合作集团的不断扩大,是国家级层面的顺应社会、技术潮流的必然结果。视线缩小到学术期刊领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可以利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但在时下多数学术期刊不具备独立发展借助新技术开展业务的条件。因此,期刊之间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期刊协会的作用,不再单打独斗,或者简单地与一些数据库进行数据上网的静态合作。行业数据共享,或集团化聘请专业数据公司为期刊实时提供相关数据,如同小企业从会计公司聘请会计做账一样,既解决单一期刊独立开展数据业务人力物力的不足,又能有针对期刊量身打造的专业数据服务。期刊的主编、编辑没必要人人会开发数据,只需会利用数据平台分析判断稿件的价值、分析判断相关数据,借此决策期刊业务。期刊社没必要追求大而全数据业务的必要,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独立发展或协作发展。大数据时代获得数据的便捷性冲击了过去行业保护甚至是部门保护的思想观念,开放、合作是时代赋予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法规从政策导向上也为学术期刊集团化发展划定了路线。

四、学术期刊转型需注意的问题

学术期刊大数据时代转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的社会新媒介式强甚至代替传统纸媒已成大势,传统的学术期刊要审时度势积极争取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动转变。在期刊转型的趋势下,学术期刊一定要正确判断,大数据、新技术是时代发展赋予期刊的便捷的工具手段,无论何时学术期刊服务、引导学术研究的使命不会变。学术期刊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的实质不会变。只有把握本质才不会在躁动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学术期刊转型发展需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提高编辑人员的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就是数据信息素养。通常指研究者在科学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研究者在数据的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8]。对编辑来说,数据素养就是编辑利用网络、QQ、微信、易信等手段获取学科学术研究及发展动态、学科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成果、国家相关政策等信息,并能从刊物办刊宗旨出发快速判断信息价值,由此发现、把握有利于刊物发展及自身专业发展的信息,拓展相关业务的观念与能力。在海量资源中获取数据的同时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以找到信息情报的数据,可能某一数据表面看来毫无用处,但是当这个数据和其他数据整合在一起后就有可能是打开整个数据挖掘大门的金钥匙[9]。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不再仅仅是做传统媒体需要的学术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分析、利用大数据信息的数据素养成为与其学科专业素养和编辑素养同样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开放共享日渐普及,网络侵权日益泛滥,给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10],客观需要编辑加大防止网络抄袭、侵权的发生。编辑辨伪是其数据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品牌期刊编辑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坐等稿件上门,接受作者发文祈求,甚至方方面面关系的说情,造成了编辑缺乏主动学习、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思维惰性[11],积极应对新问题、新信息也应是学术期刊编辑数据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学术期刊编辑在新时代要不断修炼,提高自己的数据素养,走向成熟的学习型编辑,要摆脱技术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形成自己不断创造的不竭动力[12]。

(二)采用在线审稿流程需注意的问题

1.采用快捷的网络审稿工作方式不能丢弃期刊工作的本质。大数据时代因其极速的数据处理和海量的信息给期刊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可能,使期刊工作形式产生变革,但期刊社应该正视大数据时代固有的大量的人机交互导致人际漠然的弊端,积极研究并有效回避。不能因采用便捷的工作方式而改变学术期刊服务学术、引领学术的根本追求,也不能因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忽视期刊社人文氛围的维护与建设。新的工作方式下要更加强调人与人的联系与互动,强调编辑与作者的联系、编辑与读者的联系、编辑与期刊社内部同事的联系。开展各种活动,增进社内同事交流,增进刊社编辑与作者、读者的交流。

2.强化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期刊社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是期刊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学术期刊新的工作流程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在顺应时代大潮、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与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便捷高效相适应的是人的更大程度的自由。期刊稿件管理系统不够成熟与完善的情况下,不合格稿件流入出版环节的漏洞加大。时下,学术期刊受热捧,发文需求远大于期刊的刊载能力,编辑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关系压力和经济利益的诱惑,期刊社应大力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教育,从编辑精神层面增强抗拒诱惑的免疫力[13]。

3.为习惯传统投稿方式的作者留有延习的空间。大数据时代为期刊借用网络技术的成果便捷高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采用新的投稿、审稿管理系统后,稿件管理者会热衷于新的工作手段而嫌弃传统的接收电子邮件、传送稿件、安排审稿、查重……学术期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改造刊物的工作流程,首先是应作者快速传播作品的要求,其次是提高自身发展竞争力的要求。适应作者需求,为作者提供优质学术交流服务平台是学术期刊应然的追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期刊的作者队伍将会是有多重投稿习惯诉求的多元队伍,因而,期刊社需要有适合不同作者投稿需求的稿件管理体系。

(三)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术期刊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较为固化的管理体系,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出现了新的样态,期刊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客观要求学术期刊必须依据新的工作情境制定新的管理制度。重组期刊内部管理结构,针对不同的工作环节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给了编辑更多的工作自由,相应地,期刊社的制度管理要给编辑更多的精神自由。因而,期刊管理应更加重视管理的文化引领作用,将期刊内部文化植根于管理体制之中。制度是底线;道德、文化是引领。以编辑内化的文化约束逐步取代制度约束。

大数据时代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不管数据技术发展到何时,期刊都要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开发利用数据积极有效的使用方向,利用数据技术抑制数据技术带来的负面效能,让数据技术充分地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

[1]王琳,孙东建.中国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11(4):98-100.

[2]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8(B03).

[3]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4):102-104.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5]商海亮.杂志社在线投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2013.

[6]田丁.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未来形态[J].中国期刊研究,2014(2):232-236.

[7]鲲鹏.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R/OL].http://news. mydrivers.com/1/432/432676.htm.

[8]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J].科学,2013(4):29-32.

[9]江俞蓉,张天明.大数据时代情报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情报,2013(8):58-60.

[10]齐元军.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难点与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1):52-55.

[11]古四毛,付一静.思维惰性对期刊编辑能动性的影响及其克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110-113.

[12]李金正.论编辑主体的三个二重性[J].中国编辑,2014(1):34-39.

[13]付一静.论核心期刊编辑伦理困惑及其消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36.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投稿学术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欢迎投稿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