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的编辑思维重构

2015-03-19 01:5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2期
关键词:重构媒介受众

邓 渝

浅析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的编辑思维重构

邓渝

在当前的全媒体传播形态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社会影响力极大,客观上要求编辑调整重构思维意识,增强学习化思维、受众化思维及社会化思维,以进一步适应全媒体传播新特征、传播实践新需要和全民受众新需求。

全媒体传播;编辑;思维重构

[作者]邓渝,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编辑。

时代发展,风起云涌,从2G、3G到4G时代,从Internet、移动互联到跨平台数字化的全民互联时代,通信技术、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形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不断影响着媒体传播业态与形态的变革与调整。在“全民互联”时代大背景下,各类媒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受众需求多元化愈发空前、媒体传播形式愈发融合、全媒体传播形态特征愈发明显。对于决定媒体时代高度、发展速度、生存程度的编辑来说,如何调整重构思维意识,使其进一步适应全媒体传播新特征、传播实践新需要、全民受众新需求,就尤显重要、更显紧迫。

一、全媒体传播的新提法

随着移动设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人人”传播的自媒体形式、乘数效应的一人一媒融媒体形式,逐步演变成传统与新兴媒体在传播内容、渠道、功能等方面互融、互补、互动、互促的全新形式,从而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概念时需要针对性更强、涵盖面更广的词语来概括,至此,“全媒体”的提法开始广泛使用。而全媒体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暂无权威界定,主要集中体现在传媒界的业界应用层面,其中有三个较为具代表性的提法: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明确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二是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教授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三是任国杰所著的《童子问易》认为,所谓全媒体,就是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这一提法从原点诠释了“全媒体”概念,赋予了“全媒体”全新的定义。

因此可以归纳,全媒体是主要反映媒介信息数据耦合、媒介传播路径聚合、媒介显示平台融合的立体式、扩张式媒体传播新形式,即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采用“0”“1”等数据形式进行媒介信息数据耦合传播,是媒介信息数据利用广电网络、移动网络、电信互联网等媒介路径进行媒介传播路径聚合传播的一种方式,是媒介数据经传播路径反映或显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平台、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等媒介显示终端进行的媒介显示平台融合传播,能够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都能获得任何想要信息之目的。

二、全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移动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极速化、实时化成为可能,微博、微信、QQ等移动设备软件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互联网已从1.0版的阅读时代、2.0版的交互时代发展到3.0版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受众随手拍、随时传,人人都是传播手,各类事件透明化,各种活动实时化,这种全媒体全天候全方位的极速传播,让受众几乎每分每秒都能看到鲜活实时的媒介信息,让在各个角落发生、以各种视角传播的事件仿佛就发生在身边。

(二)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极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其中4G用户已达1.6亿;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98亿、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达5.49亿、手机QQ的月活跃用户数为5亿。因此,通过发布、推送、转发、转帖、点评、公众号、手机报等多种平台的信息传播,极易实现信息数字化、传播立体化、受众全民化,使得媒体的触角几乎能延伸到每个角落。

(三)热点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全媒体信息传播的广覆盖,使得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为途径传播的热点话题容易形成极大极强的共振效应,甚至形成多媒体间的多轮共振,经久不息。且往往通过在场的威慑力,形成无处不在的裸曝力,体现乘数效应,观点形成迅捷、聚变效应显著,导致地域间的个案信息能在一夜间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速引爆网络,扩展为全国共振。“躺着也中枪。你听或不听,网上都在讨论你;你看或不看,故事都在传播”“堵得了众多媒体之口,堵不住悠悠网民之口”“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全媒体这种对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热点词汇的传播影响力前所未有、前所未见,正深刻地改写着媒体的舆论生态环境,倒逼着对网络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三、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编辑思维的重构

全媒体表面上虽是一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改变,但就深层次而言,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突破和传播机制的变革。思路决定出路,编辑思维的高度决定媒体传播的广度、媒体影响的深度。因此,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的编辑思维应该尽快进行重构。

(一)增强学习化思维

全媒体传播时代,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竞争激烈的知识爆炸时代,编辑的学习力就是媒体的竞争力。因此,编辑应该进一步增强不学无以立身的紧迫感、不学无以创业的危机感、不学无以报国的责任感,不吃老本,不务虚名;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于统筹,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不以“业务多,学不进”为借口,不以“工作忙,没时间”为推脱;以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的思维,拿出愚公移山的韧劲、九牛爬坡的拼劲,奋发学,思中学,践中学;多学互联网技术与语言,多学全媒体传播知识与技术,多学全媒体编辑业务与技术,多学一切工作所需的知识,切实打牢编辑适应全媒体传播实践需要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增强受众化思维

全民互联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全民互联盛宴狂欢的时代,媒体受众越来越追求更加平等、开放、活跃的氛围,各种网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各类受众感观、喜恶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受众化思维,不能想当然,不能仅按传统媒体模式,仅凭传统编辑经验走套路、编套话,应在强化学习化思维的基础上,加强分析研究,尤其要对本媒体行业受众的新喜恶等差异化特点与实际情况细致研究,认真区分,努力在继承固化本媒体的好传统、练好编辑的基本功等前提下,多站在受众易接受的角度研究并使用大部分受众都喜闻乐见的语汇,契合全媒体发展实际,贴合大多数受众心理,并与受众经常性地加强交流互动,坚持并坚定地强化受众化思维,通过自我学习反思来固才气、用受众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来接地气、让更多的受众习惯于使用阅读本媒体来聚人气,不断挖掘并发展本媒体受众的认同感、参与感与体验感。

(三)增强社会化思维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与变革的深入、互联网技术与手段的发展,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的媒体业态自适应调整需求将会更加强烈,媒体业务发展互相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媒体自我定位发展层次反差将会更加猛烈,编辑在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具备社会化思维,从社会化的角度思考媒体的策划选题、作品的受众偏误、产品的市场反应等,并对身处媒体的长远发展、组织架构、内部管理、营销推广、市场化运作、媒体资源配置等有所思索、有所见解,既坚持精益求精的秉承,更要用全面宽广的视野、包容宽容的气度、熟练精湛的职业素养等社会化思维助推、促进自身的编辑业务综合素质、所在媒体的编辑活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优媒体层级架构、更受大众欢迎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编辑身处现今的全媒体传播形态之下,应着重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意识,重构多元立体的学习化、受众化、社会化思维,用科学、积极、上进、客观的思想引导、引领编辑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确实多创造出富有时代感的传播作品,促进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的传播作品成为更多受众不断进步的阶梯,切实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重构媒介受众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