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良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和探究
张运良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数学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课堂;探索;问题情境;生活;兴趣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教学一节课的前提,倘若没有一个思维递进的层次性情境或者情境创设过于简单,课堂活动依然是平淡无奇。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新课标的课题内容中,我们会容易发现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课题内容与相关课题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好是学生周边的生活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引入新的数学课堂知识,分析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来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境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在上“代数式”一课时,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入一个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情境。比如引入以下这样一个情境:“通常表示鞋子大小的单位是厘米,但民间也有用“码”来表示的习惯;“码”与厘米之间有如下关系:厘米数的两倍与10的差即为“码”数;如果用X表示厘米数,那么这鞋的码数是多少?你知道自己脚上的鞋是多少码?”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3.创设问题要有适应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问题设计的深度、广度要适当,既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又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而且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数学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数学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城里学生有其优势的东西,而农村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适应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1.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 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得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k=1时,方程有解,解是x=﹣1/2。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2]徐学谦.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