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对当前戏曲票友活动的几点看法
李 佳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明瑰丽的宝石;而戏曲票友(剧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而又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
我市的戏曲票友活动可以追溯到建国前。据《石门新指南》(1942年)记载,“石门前此市中,既有戏院……但观之,则又学之,而以自演为消遣”。当时,石家庄大兴纱厂、京汉铁路局等由票友自发组织成立了“票房俱乐部”,参加“票房”成为部分业余戏迷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是我市最知名的“票友”。《一缕余香在此——奚啸伯往事》中写到,奚啸伯直到20岁,才以票友身份下海,取乳名“小白”的谐音为艺名“啸伯”,意为爱唱的人。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戏曲艺术日渐繁盛,票友数量急速增长,各种演唱活动也成燎原之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戏曲票友活动成为了除舞蹈以外,中老年群众参与最多的艺术形式。
如今,在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盘活戏曲票友团体,如何在新形势下满足票友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我认为群艺馆(文化馆)应做到以下几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票友人数已近10000,而票友组成的如南杨庄河北梆子剧社、丁香园京剧社、柳辛庄京剧剧社等民间剧社至少有70余家。他们有的挂靠在各区文化馆,有的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目前,受场馆面积所限,在市群艺馆活动的戏曲票有团队有5支,每周定期在馆内免费活动一次。
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了解各个活跃在基层的民间自发的戏曲票友组织,摸清他们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保护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和热情,以各种方式把他们吸引到群艺馆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给予关注和支持。
“演唱”是戏曲票友永远炽热的生命,而“活动”是群文事业持续燃烧的灵魂。
2003年——2014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市群艺馆每年都举办全市戏曲票友演唱会或者比赛,群众免费参赛,百姓免费观看,邀请省市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给予点评和示范,拉近了专家和票友之间的距离,为戏曲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风采、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这11年中通过不断地组织比赛和演出,我们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票友,也涌现出很多获得全国“十大票友”、“红梅奖”、“和平杯”和“京津冀”河北梆子大赛等“十大票友”的选手,成为熠熠闪耀的群众之星。但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戏曲票友已然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彩唱表演,群文工作者应开拓思路,从票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创新,策划出更多更新颖的比赛形式,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每年,我市的专业戏曲院团都有退休的人员,离开专业演出的团体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离开戏曲艺术,转而来到了各个业余票友剧社继续他们热爱的事业。请看下面的事例:
实例一:群星艺术团河北梆子剧社成立于2003年,现在的主要演员和乐队约50人,其中有一半曾是我市河北梆子剧院和省河北梆子剧院的专业演员或乐队人员,他们每年有50多场公益演出,足迹遍布河北省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实例二:红霞评剧艺术团成立于2014年7月,他们每周两次在裕华区文体中心排练演唱,队员在25人左右,几乎全部都是市评剧院一团或青年评剧团的退休人员。2015年全市“盛世欢歌”新华区分会场上,他们为百姓带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1000余名观众,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我市的业余戏曲团队的水平已经渐渐向专业院团靠近,同时,这些业余团队演唱、排练的积极性和热情远远高于某些专业演员,他们认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感动。群文工作者应努力创作优秀剧本,擅于发掘票友团队中的优秀演员,为他们量身打造戏曲小品小戏,加工、提高、打磨,把作品推向更高层面,充分发挥票友的优势,给他们更加广阔的舞台,成就更多的群文之星。
我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和丝弦是我市地方性戏曲。继承发扬戏曲艺术,不仅是专业院团的职责,同时也是群众文化与生俱来的使命。在我市的戏曲票友团队中,每支队伍都在不断地吸纳新队员,不管有没有演唱功底、有没有表演天赋,只要爱听、爱看、爱演,都可以加入到剧社中来。也有演出水平较高的剧社,纳新时会进行简单地考试,那些曾身为专业演员的队员便成为剧社中的老师,为队员们进行培训和教学,默默地毫无保留地作着戏曲传承工作。
作为群文工作者,我们更应当肩负起保护戏曲艺术的责任,定期派专业干部对我市各活跃的票友剧社进行辅导,或邀请艺术家和专业演员对他们进行授课培训,以业余团队的优秀骨干为中心,带动起一片热爱戏曲艺术的群众,弘扬民族艺术,传承国家瑰宝。
做好戏曲票友活动工作,是一项既可以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双赢性文化融合工程。我们应立足本职,突破创新,寻找适合我市具体情况的发展途径,这是群文工作者在文化大背景下责无旁贷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