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

2015-03-19 00:32黄易辉黎扬莉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散文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群体班级心理

黄易辉 黎扬莉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

黄易辉 黎扬莉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在中间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学生中,部分人可能比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学生更出色,只是个人性格原因,不愿意在班级展示自己才能。同时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极易向积极型转变,所以应该关注这部分群体学生的成长,辅助他们转变为积极型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它们也有可能转变为消极型群体,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案例描述

1.群体成员简介。

王娇:女,16岁;梁丽萍:女,17岁;李玉玲:女,17岁。

2.群体行为概述。

同学们把她们当成三“姐妹”,她们总是在一起。她们三人的学习成绩均属中等偏上的水平,特别是李玉玲偶尔还会冲击班级前十名,但她们在班上各种才能表现的并不是太突出,因为除了学习她们基本不会参与任何活动。她们也有目标,希望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总是信心不足,总是担心自己不行,总是害怕自己的拼搏没有结果。她们对班级的集体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对班级的决策漠不关心,不管班级的发展到底如何,不关心同桌的学习生活,只在乎有没有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她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说她们在乎自己,可是她们绝不会主动表达自己意见总会随大家,总是说“随便”。在家里她们很少主动和家人沟通,在学校她们绝少违纪,她们是班级中正真的中间群体。

3.群体成员资料。

王娇同学,性格内向,学习较为刻苦,遵守学校纪律,但是基本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她父母是生意人,家庭条件较好,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家里更多的把心思花在他弟弟身上。对于集体活动不是太热心,但又能够很好地完成分配给她的任务。比如集体大扫除活动,如果安排了她,她就会迅速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从来不会帮助他人;如果没有安排她,他则绝对不回为了班级荣誉而把教室卫生搞好。

梁丽萍同学,性格比较内向,纪律观念较强,学习上有目标,但是有时也会贪玩,犯点小错误。父亲是工业园区领导,母亲没有工作,家庭条件一般,哥哥也在工业园区上班,家里人都比较宠爱她。在平时生活中,她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也以自己的好恶为判断标准,并且得理不饶人,但是她不会主动惹是生非,总会管好自己,让别人无可挑剔。

李玉玲同学,性格较内向,学习勤奋努力,是她们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同时纪律意识强,尊敬师长。她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供弟弟和他读书,读书期间住宿在亲戚家,放假就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助挣钱。因此特别节俭,同时也特别看重与自己切生利益相关的班级活动,并且不会对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在她自己看来,她没有钱,她没有漂亮衣服,现在只有埋头苦读才是自己的出路,任何想要挡住自己去路的人都是她的敌人。

4.群体行为分析。

(1)受社会、家庭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她们思想中早已有了“入乡随俗”“遇事随和”,不做“出头椽子”,不要“标新立异”等观念。这些观念逐步导致他们对事责任心不强,没有自己的主见,从众心理强等。

(2)性格的趋同使她们形成了小群体。她们或多或少多背负了家人对她们的期望,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这就导致他们都想把学习学好,并且能够勤奋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同时她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基本只为自己付出和努力,不会过多的关心他人和班集体等。正是由于性格上的相似性,同时为满足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她们三人逐渐的组成了一个小群体。

二、策略分析

1.努力削弱她们的从众心理。

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在自己无法决策的情况下选择从众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独立的人格,是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从众心理的关键。这说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的重要性。要想促使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向积极型转变,就要鼓励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如经常举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专题辩论会、讨论会,并给她们以分析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逐步增强她们的自主意识,做到不盲从、不迷信、善鉴别、有主见。这样既能克服消极的心理,又能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2.提高师生对她们的关注度。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往往被教师无意识的遗忘掉,班主任对这部分学生一般管理和教育的也较少。但是通过短时间的与她们交往接触,笔者发现:主动与这部分学生接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凝聚关注的目光,架起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她们建立起正常的关系网络。

3.努力构建班级的主流文化。

班级文化是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内价值观念和伦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驱动力、同化力和感染力。构建和谐的、人文的、积极的班级主流文化,为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环境。

三、案例启示

因为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学生有责任心不强、自信心不足和从众心理强等特点,所以构建和谐人文的班级主流文化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归属感,使他们易于受到班集体行为的暗示和感染,从而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努力。同时作为德育教师,不应简单把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视为与正式群体组织相对抗或是无足轻重的群体,而应该作为难以避免并允许存在的客观现实去加以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时时考虑这一群体的存在,并正确理解它存在的作用,并妥善地加以引导,构建和谐的班级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群体班级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班级“四小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不称心的新班级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