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升的朝阳绽放着灿烂,当晨雾在清风中飘散,美丽的淇河路南,嵩山路东,一座新生的学校——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以下简称“嵩山小学”)正沐浴着暖阳傲然屹立。学校成立于2011年9月,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发展,以实施“博雅教育培养博学尚雅的人”为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育人”之路,在三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嵩山武韵》《走进传统文化》等特色校本课程和“淇河石头画”“28天好习惯”等特色活动,着力把学校打造成“温馨学园、成长乐园、幸福家园”。
校本课程传承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以来,嵩山小学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将国学经典课作为重点,实现国学经典与当代教育无缝对接,实施“6+1”“十二五”工程,即在小学六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一门国学经典诵读课。在教学中以诵读古典诗文、学习传统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中诵,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等方面领悟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传统的品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除了诵读以外,每天大课间,全体师生在学校塑胶运动场上伴随着《弟子规》的音乐一边诵读《弟子规》一边做武术操,既滋润心田又强身健体。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育教学模式,并编写出了独具嵩山特色的校本课程《嵩山武韵》。
学校还注重挖掘传统节日中的育人元素,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2014年,学校根据传统节日中渗透的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编订了《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并列入学生的日常课程当中。除了传统节日,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一年四节”——阳春三月读书节、初夏六月艺术节、金秋十月体育节、冬季十二月英语节。金秋十月,孩子们在运动场上积极参与各项体育竞技活动,有赛跑、跳高、踢毽子、跳绳、接力赛、拔河比赛等,在竞技中磨练意志、团结互助,享受运动之美……
特色活动因地制宜
嵩山小学依托鹤壁市得天独厚的淇河资源,分批组织全校学生从淇河边捡拾一块块光秃秃的石头,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进行艺术创作。清洗、擦干、讨论、设计,你勾画,我涂色,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经过大伙的努力,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呈现出一幅幅完美的图画。有展现鹤壁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石头画,如鹤壁的由来、鹤壁标志性建筑、淇河风景、淇河三珍等;也有展现人物肖像和动物世界的石头画,如小娃娃、蓝孔雀、金丝猴等。巧妙的构图,大胆的着墨,大力的渲染,可谓恣肆淋漓。对鹤壁自然山水的迷恋和对嵩山小学的情怀尽现眼前。尤其是“石纸相恋”的创作,孩子拿石头和纸极富创意的结合,为小小的石头赋予了新生命。
学校坚持把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每日必诵读《弟子规》,二是每学期集中开展一次“大家一起来见证,28天养成好习惯”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四方面选择,每天重复一个或多个好习惯,坚持做,28天后看结果。活动中,家长们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形成了家校联手的良好氛围。同学们从刚开始的信心满怀,到克服中途的退却懈怠,再到师生互相勉励、坚持到最后并取得胜利。28天后,学生和家长们感触很深,有人写心得,有人谈体会、写博文等。《弟子规》入心,好习惯正行,通过活动开展,同学们心行一致,互相见证,大部分同学在活动中改掉了坏毛病,养成了好习惯。
家校联手载体创新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为学生精心设计《成长的印记》,学校特色、成绩评定、教师寄语、学校活动等内容把孩子的在校情况向家长作出生动展示。开学时,学生假期中的快乐体验、趣事珍闻、诵读经典等情况也能通过《成长的印记》向学校做出反馈。学校、学生、家长的认真书写,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见证。这六年12本记载孩子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手册,是学生毕业时嵩山小学留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应与时俱进,合理、充分利用这张大“网”。嵩山小学共29个教学班,其中23个班级开通了教学博客,注册学生1500余人,学生每天坚持撰写博文,现已累计达到4000余篇,访问量达4万余次。老师们对学生的博文批改和评价后奖励小红花,学生和家长得到激励后,参与热情也更高。在师生博客互动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我们精选出优质的博文整理成册,印发给全校师生和家长阅读,现已印发了博客作品集30余本。
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风流。嵩山小学如一棵幼苗,沐浴着淇滨区教育的春风,生根发芽,舒展枝叶,秀木初成。嵩山小学全体教职工将以满腔的热情、丰富的智慧、崭新的风貌和奋进的思想,带领学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张艳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德育处主任】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