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技术创新,通过“抓动员、抓立项、抓实施、抓评估”等有效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热情。研究院成立了“光电玻璃制备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重要前沿科学难题为突破口,以在浮法玻璃技术方面60多年的技术积淀为依托,在光电与信息显示玻璃的熔制机理和工艺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这些领域快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该团队在2011和2013年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编写并出版技术专著3部,制定国家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团队的科技成就得到了国际玻璃界的广泛认可和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团队带头人彭寿成为国际玻璃协会创立100多年以来首位担任主席的中国人。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优秀执行团队称号,被评为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
创新浮法玻璃熔化技术,发明新型熔窑,推动中国浮法玻璃技术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推动下,团队把技术创新的突破点定位在攻克玻璃配合料快速同步熔化新技术上,以目标责任制、股权和分红激励、科研开发奖励一系列激励措施等新理念和新思路,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出新型节能型玻璃熔窑,节能15%以上,攻克了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的业界技术难题,实现了熔窑、锡槽、退火窑等主要热工装备的完全国产化,使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首次开发成功世界最大规模的1200t/d 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突破了国际玻璃界燃气燃油熔窑不超过1000t/d的规模极限。研发并设计建成我国首条550t/d全氧燃烧浮法玻璃生产线,节能和减排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创全球光伏玻璃宽液流成型技术和一窑多线工艺技术,使中国光伏玻璃技术和产业规模快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感召下,强烈的使命感,唤起科技人员创造国际一流技术和品牌的强烈愿望与攻坚行动,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产学研项目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创新团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推企业走上依靠科技振兴企业,依靠创新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功开发了光伏玻璃“卡脖通路”结构的“宽液流成型工艺技术”,与国外工艺的生产线相比,成品率提升15%,能耗、成本降低20%,投资降低40%,产品质量获全球著名认证机构瑞士SPF最高级别认证;完成的“东莞南玻超白光伏电子太阳能玻璃生产线”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研发成功世界首创的一窑多线工艺,建成全球首条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使中国光伏玻璃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晶硅太阳能光伏玻璃技术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发成功TFT-LCD用液晶显示玻璃基板技术,缩短了我国液晶显示玻璃产业的工业化进程
创新团队把“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激发出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转化为科技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成功研发了环保型液晶玻璃基板料方,攻克了高铝硼硅酸盐玻璃熔化、澄清、溢流成型的技术难题,开发了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生产出中国第一片4.5代TFT-LCD用0.5mm、0.4mm玻璃基板,并实现了稳定规模化生产,良品率达到70%以上。产品被国内多家主流面板厂家广泛应用,结束了国外玻璃巨头一统全球市场的格局,让中国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了更高质量的液晶显示产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TFT-LCD玻璃基板产业化的新路。
“0.4mmG4.5TFT-LCD玻璃基板超薄化生产关键技术与工艺开发及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发成功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基板技术,开创了我国信息显示玻璃产业从“超薄”到“极薄”的全新格局
为适应信息显示产业的高速发展需求,推动玻璃行业转型升级,团队在信息显示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及触控玻璃等应用领域开展了以薄型化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0.33mm超薄玻璃基板的工业化连续稳定生产;开发出磁控溅射低温成膜技术,解决了超薄玻璃ITO镀膜易翘曲变形的难题,项目良品率达到98%,产业化成果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导电膜玻璃供应源;开发出超薄新型触控玻璃技术,解决了触控屏压应力不均匀、易损坏的难题;开发出微雾式顶喷减薄技术,生产出目前国内最薄的0.15mm触控玻璃,解决了超薄触控玻璃无法直接合成面板的难题。触控玻璃产品已在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国内知名电子企业应用,市场占有率高达13%以上。
在“讲理想、比贡献”热潮的带动下,创新团队的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攀升。截至2014年7月底,上述成果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2亿元,为社会提供了至少5000个劳动就业岗位。同时团队培养了2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位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吸引了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海外精英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