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绵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庹

2015-03-18 12:57高婧缘苏伟洲刘樑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绵阳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高婧缘 苏伟洲 刘樑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分析绵阳经济发展现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为绵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对策建议。

关键词:绵阳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132-02

绵阳市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其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四川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想以及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等多重历史机遇面前,只有认清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才能最终实现绵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一、绵阳经济发展的现状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2000—2013年,GDP以平均10.1%的速度增长。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455.1亿元,增长10.0%。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为绵阳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001.0亿元,增长7.4%,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目前,绵阳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产业体系。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0亿元,增长3.5%。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13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37.7亿元,增长12.0%。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100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714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 257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 162元,增长6.8%。2013年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大概是农村收入水平的2.5倍。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2013年,绵阳单位GDP能耗下降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为336.5万吨标煤,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8吨标煤/万元,下降11.6%。大气环境专项整治方面,建立四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加大投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降低农村面源大气污染;以电厂脱硫脱硝、水泥脱硝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大气点源治理,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绵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业方面。工业特征明显,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城区县域工业分布不均。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仍保持强劲势头,其发展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规划布局不明确、项目执行不到位、工业集聚集约度不高、产业特色不鲜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县、区中小企业、民营工业发展不快,没能形成市县联动,共同发展格局。绵阳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高新区、涪城区、游仙区、经开区,而三台、安县等县城则比较少。

第二,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种植业比重偏大,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中粮食面积比例大,经济作物面积偏少;林业和畜牧业以及渔业比重偏低,主要表现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力量。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3年,绵阳市专利工作指标继续获得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1家,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全市全年共申请专利4 992件,专利授权2 846件,仅次于成都列全省第二位。但从绝对总量来看,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仍大大落后于成都,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虽然绵阳市经济技术发展加快,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变,绵阳市对煤炭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随着绵阳工业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量呈递增的趋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容忽视。

第五,城乡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目前绵阳的城乡差距状况主要表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三个方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三个方面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三、转变绵阳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1.以加强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也是推进绵阳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建好集中发展区,发挥示范作用。集中精力建设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支撑绵阳未来发展的苗圃。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和新的增长点。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大力开发碧水寺、富乐山风景区、仙海风景区和龙隐镇等旅游资源,促进景区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开发汉唐、三国、红色文化等富有绵阳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基本建立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一体化,形成“一核四带”。坚持要素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协调,按产业规划布局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保障,发挥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指向和引导作用。endprint

2.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订单”种植,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村服务业大改善,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切实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繁荣农村市场为目的,整合流通资源,拓展农村市场,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积极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组织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高校,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作用,围绕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院所主动,充分释放科技资源潜能,科技城要制定一些有利于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院所推进军民融合进程的积极性。坚持企业主体,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民进军企业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性质和特点,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以及租赁、借用、调配等多种方式,为民进军企业完成重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发展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5.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和谐绵阳、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清洁绵阳、低碳绵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改善民生,亟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绵阳经济的发展象征着中国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范式,只有认清现实,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在十三五经济建设中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经济委员会.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15)[Z].2009:11.

[2] 王仁洲,谢月娣,张永伟,杨兵杰.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思考[J].经济丛刊,2009,(3):4-9.

[3] 陈元,李伟,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广东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19-22.

[4] 李广平,高园.马克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论的模型及其分析——兼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和途径[J].当代经济

研究,2004,(5).

[5] 方竹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J].现代经济探讨,2007,(1).

[6] 洪银兴.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J].管理世界,1999,(4).

[7] 刘少武.关于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的几点思考[J].管理世界,2000,(6).

[8] 张保胜.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3):31-37.

[9] 蒲晓晔,赵守国.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0] 郑维校,张晓光.关于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27-30.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