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安徽与生态公民的有机耦合

2015-03-18 03:01陈恩泽胡青侠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安徽公民文明

尹 雯,陈恩泽,胡青侠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一、构建生态安徽的必要性解析

1.构建生态安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安徽居中靠东,战略位置优越,历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在“中部崛起”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09年,安徽昂首迈入“GDP万亿”方阵,成为全国第1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份。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八百里皖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滁州市、宣城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九市,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这是安徽首个国家级战略规划。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助推下,2012年,安徽GDP已达1.7万亿以上。经济领域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为安徽社会及生态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安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亦可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及工业企业的良性发展。

2.构建生态安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深刻表征。安徽社会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生态保障。在经济发展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生态强省”目标,生态之花璀璨绽放于江淮大地,生态文明硕果累累。“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就是去年安徽九次党代会的声音。安徽坚决走生态强省实现永续发展之路。这样的发展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的,才能造福江淮儿女,造福神州大地。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安徽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彰显。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协调起来,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生态竞争力。不能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增长,要树立生态GDP理念,即在经济考核的时候,要将生态指标纳入进来,统筹兼顾,不能偏颇其一。

二、生态安徽与生态公民的有机耦合

生态公民是时代的表征,是指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公民是构建生态安徽的主体。生态文明与生态公民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生态文明是生态公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个体不可能凭空存在,而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生态公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需借助文明的生态环境来实现自身的生态理想。

当前,在构建生态安徽过程中,要大力培育生态公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江淮儿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育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为构建生态安徽保驾护航。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性高度概括生态安徽内涵。生态安徽作为一项宏观战略,是生态文明在社会系统领域的重要彰显。生态安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宏观概念。整体性思维是生态哲学的重要特征,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生态问题的复杂性。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不能单纯依赖技术路径。生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制度创新,更需要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相应变革。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破坏问题,也体现为社会领域的不和谐问题等。生态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构成了复杂的“问题群”。对于这个问题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生态保护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而是涉及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只有同时调整好这三种关系,才能为生态安徽建设贡献力量。

2.积极培育高素质的生态公民。生态公民的素质高低影响生态安徽建设的方向及成果。因此,培育高素质的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安徽的基本任务。首先,要努力提升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生态文明素养,要以教育为着力点,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贯彻到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其次,要积极发展相关的生态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引导生态公民积极就业的同时,为构建生态社会多做贡献。生态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发展潜力巨大。伴随着能源、原材料的日趋紧张,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旧产业显然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转型。政府应积极扶持、推动生态企业及其产业链条日益发展壮大,为构建生态社会添砖加瓦。再次,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领域。要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个体就要切实转变消费观念,不仅要把人的消费行为同国家和社会相联系,还应同自然环境相联系;不仅要同当代人的需要相联系,还应同子孙后代的利益相联系。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无节制的高消费是一种脱离现实生存环境与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以享乐、挥霍为特征,使人们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最终增加到自然界无法承受的程度,既有害于自然生态,也有损于健康。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这应该成为人类实践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主动购买对环境友好、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生产经营者向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和风尚。

3.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落实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生态文明首先是理论上的认知概念,它涉及社会构建的方方面面。理论层面,生态文明要具备若干理论要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的理论维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诠释。广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实践层面,要突出生态公民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植物造林活动等,以切实行动参与到构建生态文明的路径当中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公民社会风生水起,我们也应该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种行为主体参与生态明建设,实现生态治理从治疗到预防、从局部治理到综合治理、从政府管制到多元治理的范式转变。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序和动态的治理。

综上所述,生态公民是构建生态安徽的主体和主要实践者。因此,为构建生态安徽,必须大力培育生态公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素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3(01).

[3]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J].生态文化,2011,(1).

[4]浩仁塔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林业,2008,(3).

[5]李凤兰.关于生态文明现实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

猜你喜欢
安徽公民文明
《安徽记事》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请文明演绎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漫说文明
5.回声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