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2015-03-18 03:01李文生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明美丽

王 铃,李文生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马克思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思想基础。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体,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在和谐的基础更好的发展。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无法脱离自然界。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实践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导致人类与环境关系恶化最直接的根源。因此,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出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是生产的基础,自然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和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人和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受到剩余价值的驱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由自由人的联合体来组织生产。从而,在遵循人的本性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物质生产,真正地解决生态危机。

二、美丽中国提出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笔者认为美丽中国应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特征:

1.自然环境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对于“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这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所追求的环境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要科学地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格局,转变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势,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2.人民生活美。美丽中国,不仅指山清水秀,碧水蓝天,更注重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之美,美丽中国的最终归宿就是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在生活,美丽中国包含着生活之美。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是生活的灵魂。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把生活之美提炼出来,强化出来,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意味着我们党要把人民向往的和谐之美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看作是我党奋斗的目标。

3.精神文明美。美丽中国的蓝图中,天蓝地绿表现的是生态环境之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表现的是社会之美。自然与社会都是人民活动的场所,美丽程度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文明的程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物质文明的进步,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内在支撑。公民的道德素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体现着我们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十八大报告中,对美丽中国蓝图中最主体的因素——公民道德素养的要求给予了明确的措施和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美丽人格的中国人。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下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诠释,是一种新的希望和梦想。从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延来看,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多层次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发展”,到今天“科学发展观”与“美丽中国”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的提出,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其的丰富和补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利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又一创新举措。

2.拓展了社会和谐理论的视野。和谐社会一直是马克思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倡导“天人合一”。马克思认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我们要以人为出发点,社会发展和谐与否,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经济发展的最终利益获得者也是我们自身。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要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最终建设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小康社会。这无疑拓展了和谐社会理论。

3.有利于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立制度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制度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标准、行为规范和监督、约束的力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丰富全面,这个制度体系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等。制度是建立是前提,制度的实施是关键,要落实具体的制度就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提高行政能力,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推进以“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要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美丽中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需要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与参与,更需要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当中去,就要我们党制定更加有效的综合决策制度,把加强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尤其是在水资源保护、耕地保护上制定相关的决策制度。同时,要完善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

第二,构建生态型政府,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构建生态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高级形态,目的在于实现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构建生态型政府要树立和谐共生的执政理念,构建生态服务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为一体的政府职能体系,实现政府生态功能与行政功能的协同治理。同时,建立开发资源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公众利益相关的项目,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行政考核制度,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因素也纳入到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

第三,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要把宣传工作扩大到农村,通过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使命和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当中。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王扬,张春艳.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6).

[4]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

[6]匡列辉.“美丽中国”概念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国会议,2013,(6).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明美丽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说文明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