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经济运行周期环境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及再思考

2015-03-18 12:54郝佳音邢潇丹杨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经济波动经济周期

郝佳音 邢潇丹 杨超

摘 要:通过探究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客观性,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主要将公允价值计量与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的具体周期环境相结合,探讨计量方式是否会直接影响到市场波动,并提出在此情境下再思考的要点。

关键词:经济周期;公允价值;经济波动;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122-02

引言

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运动,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也是经历着复苏繁荣与衰退萧条循环往复的起伏。不管是由金融领域引起的金融危机,还是由于范围扩大所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内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的危机爆发都是牵动着全球每个经济体的神经。就如所有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一样,在经济运行中,有高点就会有低谷,经历过繁荣就必将迎接衰退。在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基于各种因素爆发的危机近20次,暴露了市场中各利益集团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忽视或企图削弱管制与干预的缺陷和问题。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其萌芽始发于2006年春季,在2007年8月便席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刮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相关于会计方面与以往不同的是,针对本次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问责与思考。在问责中,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顺周期效应使会计信息在市场波动期或夸大或缩小实际数值,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公允、客观的会计信息,进而使其做出有偏差的决策,在繁荣期时经济被虚高到顶峰,而又在衰退期泡沫散去后跌入谷底且落井下石。但理性的问题对待者都清楚,一种会计的计量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导致一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与其问责公允价值计量,不如探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疏忽,以及政府、企业或个人风险控制的不严谨,使得在银行的错误信贷决策影响下爆发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大危机。所以,我们需要究清公允价值的本质,从本质出发探讨公允价值与经济市场运行周期的传动关系,最后思考如何才能在避免造成过分夸大或缩低实际价值的前提下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越性,以及能否根据其他计量属性的相协调来纠正以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偏差与不确定因素,力求寻找解决矛盾的关键点,使会计计量能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及其概念上的争议

在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系统之前,历史成本会计以其传统的基于交易的角度在很多资产核算计量中占着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金融事项日趋复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虽然依旧密切,但是虚拟经济(主要指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在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其脱离实体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历史成本计量对于大多的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具有可以真实计量其价值的作用,但是对于复杂且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来说,其价值变化之大之迅速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成本计量的准确能力。历史成本计量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交易事项,且经过初始入账之后,除非金额变动很大等特殊情况会予以后续处理,账面上金额会一直保持不变。但是客观上来看,市场和会计环境都是动态发展的,价值固定的历史成本计量不能满足会计计量公允性的要求。葛家澍、窦家春、陈朝林(2010)认为,历史成本起码在两个方面穷于应付:一方面,尽管真实的信息相对于经过预测估计的相关信息来说更可靠,但是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在做出决策的参考信息中,更偏爱于这些具有预测性的相关信息,而非历史信息;另一方面,由金融创新引起的与金融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使得大量买入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投资或融资的手段。但其特点在于初始成本很小甚至可能为零,后续的价值波动性有极大,会产生巨大的收益或风险,这种不确定且极大的价值波动,使得历史成本计量无能为力。自20世纪50年代,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方式被引入会计系统且逐渐被会计界接受(董必荣,2010)。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初步确立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刘思淼,2009)。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也在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提出了各种指导意见与规范,至今,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早已经被会计界接受且不可或缺地应用到经济事项的业务核算中。

公允价值引入后,其本质问题在国内会计界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在众多关于公允价值本质认识的讨论中,主要存在两种意见的分歧上,即公允价值究竟是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还是说公允价值计量是独立于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现行市价等具体计量属性的一种广义的价值计量的目标。根据董必荣(2010)的梳理,目前中国国内针对此问题的主要几种观点分别为“独立计量属性观”、“复合计量属性观”、“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其中可以看出,“独立计量属性观”是对公允价值本质狭义的理解,它认为公允价值是相同于历史成本等的一种计量属性。而其余三种主要观点则是殊途同归地将公允价值的本质解释成一种广义的、更加倾向于衡量某种计量属性是否达到了其会计价值计量的理想目标,而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它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目标性和约束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运行周期中的表现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周期性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通常被人们所了解的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过去称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现在多称为顶峰、衰退、谷底和扩张。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日趋复杂化,明显的四个时期已经难以准确划分,在此,我们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其中的表现。

胡奕明、刘奕均(2012)在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关系的研究中有结论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波动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其正相关关系在市场的波动期比在平稳期更加显著。在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各界针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是否由于其顺周期效应而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应为此次危机负一定责任而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尽管官方舆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应为监管失控的危机负责,但公允价值计量以其本身的特性确实在不同的经济运行阶段会过分夸大现实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客观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系统波动的正反馈效应主要是指,当经济周期运行至处于经济繁荣时期时,公允价值计量会随着经济迅速的增长而以一种更加高速的方式计量其范围内的经济业务,这会致使更多的投资收益被金融机构所确认,但同时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却相对较少,使处于红热阶段的经济环境超出实际地更加红热,但并不是真实的;当经济周期运行至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时,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又会由于经济的衰退而使金融机构去确认更多的贷款减值损失和投资损失,使得本来就已经恶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导致这种状况的其中之一因素在于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在面对有关会计信息时,在选择中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偏好、利益的诱使或对风险的规避等因素而做出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所依据的环境条件最好的便是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但是根据2007年底,美国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报告中显示,能按活跃市场上公开报价进行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仅为6%,按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资产或负债进行报价的公允价值所占比例为72%,对于第三层次的比例为22%,此数据在欧洲金融公允价值计量中所占比例虽有些许差异(分别为5%、67%、8%),但同样反映出,在第一层次中的情况并不是常态,所以更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由估计所引起的波动问题,使其计量的信息有失公允。这就令本来就存在非理性因素行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作出判断时,会因为大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多数人行为导向而导致因过度高涨或恐慌引起决策上的失误,令实际经济被哄抬虚高或被过度抑制。endprint

三、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的再思考

根据前文所述,公允价值因其能更为公允、及时地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现时价值而优于历史成本的计量,但又因其顺周期效应和计量中没有确切可作为准绳的量化规定而使其估计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人为的主观影响,造成在市场不稳定时期波动极大,给经济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所以,我们要针对正常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的波动来思考怎样使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更准确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首先,在财务会计中应对所计量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相结合的双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针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历史成本计量则主要针对于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第二,除了在明显区分的计量范围外,互为表外披露也是可行办法之一。如对房地产的计量,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如有较大价值提升时,应在表外对其历史成本加以说明,使报表使用者对过热的经济高涨预期时,理性考察历史成本的相关因素,但是对于历史成本很小甚至为零的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物而言,对表外披露可以采取别的形式。第三,可以研究建立模型,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等计量考虑在内,参考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与用相关计量所得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某些参数,不但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时点的波动是否过大,也可以根据多次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数据来分析,当不同计量目标或计量属性被参考利用后,别的方式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比值为哪个区间时,可能会引发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2] 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J].会计研究,2010,(2).

[3]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4] 葛家澍,叶丰滢.论财务报表的改进——着眼于正确处理双重计量模式的矛盾[J].审计研究,2009,(5).

[5] 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0).

[6]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7] 刘慧凤.论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J].会计研究,2012,(6).

[8] 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经济波动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调整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