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探析

2015-03-18 12:52杨琴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改进建议公允价值

杨琴

摘 要:自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就备受关注,更有大批学者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影响公允价值公允性的因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有必要从影响因素和市场操作两个角度分别对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性;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114-02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

(一)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坚持动态反映观

公允价值计量面向现在和未来,公允价值更加注重会计要素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历史成本计量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静态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每个时点上的公允价值都有可能不同,即使交易尚未发生,如果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变化,也需要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财务报表内反映。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较,公允价值重点反映市场现行经济情况以及被资产或负债所影响的市场评价。当金融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方法

随着金融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波动和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及应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已经无法反映这些工具的真实价值。因为公允价值可以反映市场对金融工具直接或间接包含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所用的贴现率反映了现行利率和市场对现金流量可能发生风险的估计;公允价值信息可以更好地使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估一个主体的投资和财务策略的结果;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分析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公布的数据,2010年沪深两市2 129家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不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2010年年末余额分别为4 509.61亿元、51 539.86亿元和84 302.72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52%、5.98%和9.79%。为什么公允价值在中国的运用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笔者对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

(一)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影响公允价值公允性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四个因素如何对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产生影响。

1.管理层使用资产的意图或方式。公允价值计量考虑了市场参与者使用资产或将其出售给将最高和最好地使用该项资产的其他市场参与者而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由于管理层使用资产的意图或方式决定着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如果管理层不打算积极地使用资产,或不打算以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相同的方式来使用资产,那么该资产的最高、最好用途就得不到体现。因此,管理层在市场中对该资产的报价与其真实的价值不一致,从而影响该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2.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该企业的管理层与市场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该企业可能拥有不为市场知晓的私有信息,并按照这一信息对企业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在市场交易或市场报价时,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自身的私有信息来提高市场报价从而影响该资产或是负债的公允价值。而这种私有信息体现在公允价值中,势必会影响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3.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计量基础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的市场基础特征要求公允价值以市场作为计量标准。当计量对象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依据。当没有活跃市场时,计量对象以市场的参数来估计公允价值。当市场不活跃时,市场的参照价格有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但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方法和价值基础。因此,同一资产或负债如果采用不一样的计量方法和价值基础,最终的计量结果是不一致的,从而其公允价值也不一致。另外,在同一市场中,如果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那么该计量结果是没有可比性的。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计量基础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4.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而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这就很可能出现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业绩的现象(刘思淼,2009)。因此,企业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二)从市场操作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了公允价值认定的三种情形: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根据上述三种情形,从市场操作角度对当前中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进行分析。

1.交易价格的非公允性。第一种情形:如果这种活跃市场是完全的,那么市场报价无疑是该资产或负债最公允的价值。但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市场的交易价格可能并非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格,如交易发生在关联方之间、交易是被迫发生的或者出售方被迫接受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所代表的数量单位与资产或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量不同。在这些情况下,活跃市场上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是不公允的,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其公允价值。

2.计量过程的不可靠性。第二种情形:首先,在市场交易中,如果“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存在关联关系,那么该情况下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实质上参照的价格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而是背离了公允价值的人为操纵价格。其次,“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该如何界定,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如果市场上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采用的价值基础不相同,那么这种计量结果就没有可比性,也就不能成为参照价格。即使其成为参照价格,其计量结果也不具有公允性。endprint

3.估值模型、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第三种情形:当市场不活跃时,对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的选择不必再按照原先的顺序(即首先是活跃市场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其次是市场可观察到的其他参数和数据,最后是管理层自行估计),可以绕过公允价值估值参数的优先顺序,直接由企业管理层自行估计。首先,这种调整加大了管理层自行判断的空间。但在中国现阶段市场并不完美和完全的情况下,关于企业管理层诚实的假设想必大多数人是不会认同的。其次,关于公允价值估计参数,主要是不活跃市场中的市场报价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如果该市场报价不是公允的,属于强迫交易,那么这些交易价格就不能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主要参数(于永生,2009)。最后,管理层需要寻找恰当的估值模型。但是,目前市场中,还不存在公认的估值模型。这种从市价计量到模型计量的转变,由于无法获得市场相关信息和估值参数,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很大。由于对估价模型和市场参数的依赖程度增加,在缺乏权威计量指南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其可靠性也受到广泛质疑。因此,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估计的“公允价值”是不被认可的,其公允性也无从谈起。

三、对改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的一些思考

(一)完善监管机制

1.制度层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制度。信息披露管制主要是对包括资产或负债类型、其公允价值的计量价值基础、计量方法等相关内容的监管。法律制度主要通过制定事后合理化的、对管理层欺诈的惩罚措施来保证公允价值准则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2.社会层面,主要是完善审计制度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独立性和审慎性。目前,由于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等原因,中国上市公司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广受质疑。

3.企业内部层面,主要是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管理层约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主要是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管理层约束制度主要是完善企业股东、监事会、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监管机制,确保对管理层的相关决策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

(二)完善市场的可操作性

1.统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基础。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以“在用价值”作为价值计量基础比较合理。不仅因为在用价值能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最高和最好用途”(支晓强、童盼,2010),而且在用价值也是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时间里创造的最大价值的体现。

2.完善估值技术、估值模型。由于在第三种市场情形下,计量公允价值对估值模型、估值技术及市场参数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从而计量结果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尽快提高估值技术、完善估值模型,进而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3.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允价值的三种市场情形中,除了第一种完全市场外,其余两种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具有明显的估计性质,要求相关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由于,当前中国从事会计的相关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会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因此,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Z].2006.

[2] 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4).

[3] 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9).

[4]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5] 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

[6] 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7]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1).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进建议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