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山阴一中 石玉贤
高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地怕文言文呢?探究原因,我发现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的时候,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面对以上情况,我想,作为一名进教师,必须认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学习,使之不再视学习文言文畏途,下面是我在教授文言文时的一点收获。
教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
例一:传授“赋”文体知识时,可联系《赤壁赋》《秋声赋》《阿房宫赋》。“说”文体知识时,联系《马说》《师说》《杂说》。
例二:在教文言文判断句这种特殊句式时,让学生归纳古汉语判断句的判断标志。
第一种形式:“……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砖》)。
第二种形式“……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种形式“者”“也”等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四种形式:用“乃”“为”“即”“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例三:讲到大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微”联系“见微知著”当“细小”“微小”讲,再联系其他的用法。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稍微、略微)。名微众寡(地位卑微)。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偷偷地)。其文约,其辞微(含蓄精深)。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没有)。
通过这样的点拨,不仅联系于旧知识,又沟通了新知识,提高学习联系旧知识,推断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里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且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巧妙设计,精心构思就是唤起学生参与热情的手段之一。
第一,导语《伶官传序 》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唐太宗曾说过一段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那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又是怎样以史为鉴得出知兴衰的历史教训呢?今天我们学习史论《伶官传序》 。 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习为乐,欲罢不能。
第二,设问题,当同学通读全文,明确本文写的是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史实来证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我立即发问:“为什么在第二段欧阳修起笔便写庄宗的父亲李克用的遗命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此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第三,触类旁通,课文结束时,欧阳修发出这样的感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我在点拨时说:“其实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纵观历史长河,唐太宗宠爱杨贵妃“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导致安史之乱,南唐后主李煜,喜好歌词曲赋,纵情声色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终身遗憾。宋徽宗迷恋画画,最后身死异国,被天下人耻笑。
现如今有些同学沉迷于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痴迷于琼瑶、古龙,直至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当说到这里全班学生都静悄悄的,睁大眼睛,若有所思的看着我,我心中知道铺路搭桥的工作做好了,水到渠成的提问“岂能伶人也哉?”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着起什么作用?效果良好,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当前许多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思维僵化,呆板。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生物试验,把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它能迅速跳出水面且没有受伤害,而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容器里,慢慢的容器加热,控制在每两天升温一摄氏度的状态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刚开始时,青蛙舒服在容器里游来游去,等它发现水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当我讲完此试验,同学们不仅赞同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树立了面对挫折,失败,不幸艰险时要发挥排除万难,冲出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不要单纯满足教会学生知识,也要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上下功夫。
我坚信一句话“教师给你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