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福泉市兴隆乡初级中学 黄巨有
古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就会出现厌烦情绪,也会感觉找不到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外行”的角度入手进行“课本发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趣味性,物理学更是如此,因为它和我们周围发生的的一些事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联系很密切,这是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若把这些兴趣源与基础传授相结合,把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浓厚的兴趣源给它发掘出来,把知识教好,使学生学懂练习,从而可以巩固、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首先提出,人为什么能走路?若地球所有地方全是光滑的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才一提出,学生立刻就感兴趣地讨论起来。又如,在完失重讲了之后,提出如果没有重力,人现在是什么状态?经过一番兴趣性讨论,学生就会对太空人完全失重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再如,在电磁感应这个地方,讲授前,用一根导线把一个灯泡接成闭合回路后提出,这个灯泡会发光吗?在学生回答由于没有电源不会发光之后,教师要是演示灯发光了,这又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自然就会迫切的想知道其原因,这时开始授课,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效果就很好,也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科目涉及到的知识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课外”知识,来辅助物理教学的授课,通过丰富 多彩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把物理学本身的兴趣叫做纵向源,那么,相对纵向源来说还有一些横向兴趣源,也就是物理学还具有跨学科联系的特征,它和数学、化学语文、哲学、历史、音乐、地理、体育、英语、生物都有联系。这不能不说给我们兴趣教学以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兴趣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利用好这个“横向联合中”毫不疑问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讲运动的合成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一名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不能保持原地不动呢?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思路也开了,为突破“合成”这个难点作了一次战前点兵,这是“文--理”的联合。又如,再讲相对运动时,给学生唱一首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在兴趣解释了“游”和“走”的参照物,这就是“乐—理”的联合,当然还有许多横向联合的例子,这就不再一一去举了。但实践告诉我通过“横向联合,多种经营”的方式,使学生感 到物理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津津不味。
初中时期的学生由于其知识积累有限,加之农村教学中的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内容无法直接进行教学濱示,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药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规则,通过简单的话语便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深入浅出”就是把难以理解的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牢记忆,快解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东木西,每本书的作者都会用这种方法。例如,课本上的左右手定则,在学生所学的知识水平上可以说这个定则是淋漓尽致的把磁场的方向、电流方向、安培力方向之间复杂关系通俗地表达出来,非常好记,受益非浅。又如,用弹簧串小珠的模型来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把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都说明深入浅出地表达物理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深奥,也不难学,从而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自然地对物理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传统的教学基本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是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是昏昏欲睡,这其实是教学没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造成的。个人认为,物理教学应该发挥其实用性以及实验性的特点,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实验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意义,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要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蜡浸没在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的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境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开讲之时,创造了一个惊心的情境,用一个大铁球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将它拉至偏离竖直位置,紧靠着自己的头,在学生目不斜视之时,把球放开,球开始运动,下面的学生都为他立了一把汗,不知老师如何避开这一“灾难”,可是他稳如泰山的站着一动不动,球摆回时并没有碰到他的头,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的支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