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大泉湾乡中心小学 李常江
小学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发展方面是个起点,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也有很大关系。计算在小学的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更是如此,而低段当中加法与减法是重点,减法是个难点,在减法教学过程中退位减法则是难点当中的难点。
自1996年上班以来,我一直教学小学数学这一门课程,可能是由于性别的原因吧,男教师很少教低段的课程,虽说教了近二十年的数学却没有教过一、二年级的数学。本学期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整,我承担了二年级两个班数学的教学任务。当在教学到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好,一些后进生虽说慢但是也还是能够进行计算,但是当教学到退位减法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两个班的课上完后,我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表情茫然。
回到办公室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一定出现在我的教学方法上。但是我是按照教材当中的方法进行的,问题会在哪呢?在电脑前顺手打开自己多年积累的小学数学全十二册电子教案,在打开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时,有一节《十几减几》所教授过程有一段是这样的: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交流算法时,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10-8=2,3+2=5(先整十减再加个位);8+5=13,13-8=5(想:8加几是13);13-3=10,10-5=5(把8分成3和5);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而学生普遍选用的是第一种算法,这和之前他们学过的知识(十减几)是有关联的,人们解决问题首先是选用自己最熟练的方法,同样学生做题也是首先用即有的知识去试,第一种方法最简单,减或加的运算都是十以内的运算。
联想到现在自己遇到的问题,再结合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症结所在。何不改变思路降低难度?即然学生对于“十几减几”掌握的不好,那么“十减几”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于是我将我的想法和教材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
教材中的教学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例2教学两位数退位减法,利用北京和巴黎所得票数的比较引出退位减法算式56-18,为了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教材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利用“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怎样减”的愿望;二是配合小棒图完整而有序地安排了“56-18”的笔算过程,特别是表格中第二栏的内容更是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的正确写法,教材在表下面完整地写出了56-18的竖式写法。最后教材让学生思考“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进一步强化竖式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
教学时,在学生根据前面情景图中北京和巴黎的票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56-18”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不能口算怎么办?”等问题,由此引出笔算。列出竖式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向十位退“1”的办法。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退位,可引导他们按照第18页表中小棒图实际摆一摆,摆小棒时,重点突出一捆变成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算16根减8根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摆小棒的操作中明确怎样退位。
然而就是这个“重点:一捆变成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算16根减8根”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突破这个难点,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像城市学生那样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所以如果按照教材或一些教学参考书上的方法来进行教授虽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这一过程对我校二年级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就不是所谓“因材施教”。
我的想法仅仅是把这个步骤做了个很小的调整。“当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当十,这个十先不和个位上的6去合并,而是先去减8得2,再和个位上的6相加得8,这样一来同样是两步,但是两步却都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同样会达到目的。
简单来说,教材中的方法是这样的:10+6-8=8,降低难度方法是这样的:10-8+6=8。
毕竟理论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第二天我准备重新上这节课,课前我准备了如下的三组课前练习题:
第一组
10-9 10-8 10-6 10-9
第二组
13-9 14-8 13-6 17-9
第三组
10-9+3 10-8+4
10-6+3 10-9+7
分组做时,我大概记了下时间,用时最短的是第一组且没有做错的情况,而第二组则用时较长且有做错的情况,第三组虽说都是两步运算但做完后,也没有出错的情况且时间少于第二组。于是我抛开课本采用调整后的教学方法引入例题,进行“56-18”这道例题的教学时进行的也很顺利。通过这一次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教材是提供给教师教学的蓝本而不是唯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变通,“因材施教”这个“材”是指自己所面对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应当客观地调整教材的各个要素。
第二,分析难点、分解难点、讲究实效 ,教材当中的难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学生难点往往不会落在同一个节点上,教师应当分析自己的学生找出他们的难点,以适当的方式去切入它。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找到最合适的算法,重视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在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合理性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我们每一天,每一年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因为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