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育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物印刷或发布之前,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具有“校异同”与“校是非”两大功能,在对照原稿基础上“校异同”,要求消灭排版过程中的错漏;在探究原稿上“校是非”,要求在消灭排版错漏的基础上,凭借校对者自身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发现原稿及版式设计中存在的差错,或者提出疑问,并协助解决。校对大致有四种方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第一种方法用于校异同,后三种用于校是非。校对过程首先要杜绝政治性错误,其次要尽可能减少逻辑、文字及字符、法定计量单位的错误,再就是避免版面编排错误。高质量的校对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
(1)文字性错误。科技期刊论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的门类多,名词术语的特定意义很强,容易出现文字错误。如“黏土”误作“粘土”,“混凝土”误作“砼”,“电气”误作“电器”。
(2)量和单位表达错误。关于量、单位和符号规范表达必须执行国家标准,但在许多论文中,量和单位错用的例子仍然泛滥,主要表现在:①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如英尺、亩、寸等。②大小写问题,如“km”误作“KM”,“MPa”误作“MPA”,“t”误作“T”等。③量与非量的正、斜体不规范,非量角标误用、乱用,如“P1”误作“P1”。
(3)图表错误。图表错误使读者难以获得正确信息,影响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甚至造成对文章的误解,因此对图表的加工和校对更应重视。在附图表中常出现的错误有:①正文内容中未提及见某某图表字样,或序号错误。②图表中未标注物理量和单位,或标注不规范。③图表中数据与正文中提及数据不统一,图表中的单位与正文中的单位不一致。④图表位置安排不当,将图表排在段落前面,甚至排在与此段落无关的某一页面。⑤原稿图片不清晰,或图片过小,编辑部未经处理直接使用原图,印刷后的图更加模糊,失去附图的意义。⑥插图集中且距离太密,显得拥挤,不但缺少美感,而且影响读者阅读。⑦内容较多、比较复杂的三线表未加辅助线,不同栏目的界限模糊不清。⑧表中文字、数字排列不齐,甚至错位。
(4)版面错误。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录文章标题及页码与正文不一致;二是文章转接不一致;三是页眉排列顺序不一致。
(5)参考文献错误。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对说明问题、引证论据而采用他人成果所作的必要标注。但由于一些作者对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错误时有发生,如:参考文献未按顺序在正文中出现,或者序号错误;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不全,如文后参考文献为7个,但正文中只标注了3个;参考文献没有文献标志或文献标志错误,如将期刊的标志“J”错用成“R”;未注明参考文献出版地或地址错误。
(6)其他错误。此类错误诸如词不达意、搭配不当逻辑紊乱、以偏概全、标点乱用、量词差错、网络词汇滥用、口头语等等。如“一个大坝”,“高大上”。
“三校一读”制度是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但是,各校次的侧重点不同。一校和二校必须比照原稿逐字逐句地校,以“校异同”为重点,在于发现录排差错、非规范文字和格式差错。三校与通读不一定比照原稿,它以“校是非”为重点。“校是非”与编辑的修改加工性质不同,其重点是纠正明显的政治性、知识性错误,修正逻辑、修饰与文字词语方面的错误,改正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专用名词术语等错误用法。
一校前,先将初排稿件按页码顺序整理好,然后将每篇文章的页码及转页页码记录下来,仔细检查页码是否连续,有无遗漏,转页页码下转、上接是否正确。由于初排清样中的错误较多,一校、二校时须在比照原文和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着力发现文章中存在的以上错误并予以改正。需要注意的是,本阶段“校异同”时不能过分依赖原稿,这就需要校对人员运用相关知识,对错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能按照原稿生搬硬套。“校异同”也不能盲目相信作者的原稿,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带着疑问进行校对工作,努力发现原稿中存在的错误。
三校时,应在检查全文的同时,更应注意从细节上去发现差错。例如页眉、页脚的内容,图、表、公式编号的连续性,奇偶页页码位置,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与文后是否相符,甚至图中线条、箭头的位置也不应忽略。
还需注意,在计算机上校对或运用软件校对时,由于电脑系统本身的缺陷、软件缺陷或编辑校对人员操作时的手误动作,在改正旧错误的同时,又会导致新错误的出现。所以,校对后的通读环节是不可缺的,切忌只校不读。尽管每一校次的着重点不同,但每一校次都不得放松,必须认真对待。只有严谨地做好每一校次的工作,才能将差错率降到最低。
编辑与校对是图书、期刊文章的把关者,责任重大。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度,不能对书稿中涉及的政治、民族、宗教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辨别,一旦出现严重失误,就会出版问题刊物,给出版社或主办单位带来严重后果。实践证明,科技期刊与政治并非毫无关联。任何期刊的编辑与校对人员都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杜绝此类情况发生。
一人通校时,校对人员针对的是同一篇文章进行重复校对,容易产生疲劳、懈怠,导致校对质量下降。采取交叉校对方式,可有效避免这种弊端。同时,多个编辑在专业知识领域各有所长,在校对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减少错误。但是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与专业的差异,理解问题的角度也会产生差异,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此时需要根据科技期刊相关的标准、规范,统一认识,或交由责任编辑或主编协调解决。
科技期刊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校对人员不可能通晓所有的专业,因此在校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自己不为熟知的内容,此时应借助作者的智慧进行核对,可必要时可将清样传给作者,请作者自校,以免因主观臆断导致错误。切不可因畏烦而想当然地自行处理,切忌不懂装懂,违反科学探究原则。同时校对人员也应有质疑精神,不惧权威,追求真理,重证据、原始资料与出处,提高行文内容的准确率。
积极参加编校专业知识培训学习,获得更多、更新、更专业的编辑知识。尤其要学习期刊编排要求,与科技期刊编排相关的国家标准,科技期刊符号、数字及单位的标示方法,准确把握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主动请教专家,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困惑,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而且,科技期刊有很多标准、规定,对文稿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标准与规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动,编辑校对人员如果不与时俱进,不掌握新标准与规范,就有可能出现工作中的失误。
科技期刊涉及的专业知识十分广泛,任何编辑人员要想精通所有门类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工作中应养成学而时习、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好习惯。多翻阅工作中涉及的各种标准、规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通过同事、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促进互助互学,优势互补,做到同类文章某个字词的全篇统一,符号的统一,专业术语统一,格式统一,使全篇文章规范化,标准化,这对科技期刊的校对工作非常重要。
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工序,是社会科技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守门员”,是期刊出版的重要一环。校对人员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内在质量,因此校对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不断学习进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作者做好“嫁衣”,为读者提供“精粮”,为期刊质量的提高而躬行。
[1]熊 英,等.科技论文中图表的加工和校对[J].编辑学报,2011,(02).
[2]关开澄.科技期刊强化“量和单位”编校工作的对策[J].编辑学报,2009,(21):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