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五中学校 梁润枝 王雪峰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创设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今天我以自己快二十年的亲身授教,谈谈我在一堂课中如何推进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们共勉。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问题。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教师的提问要形式多样,可将问题设计成填空题或判断题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性。提问既可以师生对答,又可进行师生互答,教师在适当时候点拨,也可由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第三,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本节内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抓住疑问点、兴趣点、模糊点,适时推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方向和思维途径。
第四,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空间。问题可让学生有多种解决策略、思考方向、操作方法的选择,因此产生更大的互动空间和需求,增强互动的需要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经过这样的学习,有以下好处。
第一,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其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得到学习的乐趣。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强的多。
第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让学习不主动的学生有时间预习;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第三,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收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教师深入到学生中的姿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分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人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进行分组,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都有自己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第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合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更主要帮助组员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小组目标。让每位组员在小组内部充分发表意见,小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时,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补充。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
第三,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内,参与学生学习,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互相交流的方法。
在小组学习结束后,不仅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结论,还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处在积极状态中,能很好的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
第一,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能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第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和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它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四,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的知识饥渴。在学生出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把问题转移到下节课的内容去,为学生自学下节课内容埋下伏笔。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