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 许嘉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北京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拉动北京的经济增长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已经愈来愈突出,这也成了对北京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的动力先导,对北京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京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结构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金融风暴效应后的发展现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工、农业生产增势略有放缓,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以及第三产业、民间投资稳步增长,企业效益表现突出。2014年北京市在第三产业的占有比重已经接近77%,这也说明新了服务业、消费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北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北京地区长期以来快速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以及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等压力远大于其他地区。目前北京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提高产业层次,收缩产业范围,优化产业分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了北京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的一个必然选择。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以及强化经济整体实力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才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处在优越的地位。
在创新效应方面进行深化,对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导航与位置服务、新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在自主创新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规划制定方面加快发展步伐,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要注意的要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依托,将关键点以及重要领域作为改革重点,在任务上方面进行明确,在投资的环境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开展联盟战略研究与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广泛聚集产学研等创新资源,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另外,要贯彻最新政策保障创新积极性,如:单位可自主处置科技成果。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参考上海自贸区北京也可依托首都优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为着眼点,发挥自己长项,建设类似于上海自贸区一类的大型北京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可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控制城市人口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和北京市资源要素的自身特点相结合,避免城市摊大饼格局。通过加快公共交通票价改革与清理群租房的措施,让劳动力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不适合在其中生存的人自然流出。目前北京市补贴公共交通比例日益增加,这种发展模式在财务上是不可持续的。北京目前的向心力太强,吸引了过多的人口,为了平衡这巨大的向心力,北京市政府也屡屡出台离心机制。与向心力类似的是,离心机制也有市场因素的和行政因素。以目前的发展来看,更应偏主要偏向于市场调节,以公共交通涨价来看,这本身不是创造出离心力,而是消除由于行政管控而产生的向心力(过多财政补贴),让“交通廉价”不再成为北京市的一个优势。
其次,北京市交通拥堵加剧也导致了大量经济损失,解决交通问题可为北京市大幅增加城市效率与经济发展速度。根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4年的研究结果,北京因道路拥堵造成经济损失居全国城市首位,每年约造成700亿元的损失。2013年,北京每天平均堵车时间为1小时55分钟。应加快建设快速路,修建环路之间连接的高架路,修建地下隧道,合理规划环路出入口与道路设计等。
在产业的延伸以及倍增效应的方面要进行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将北京的品牌进行良好的打造,打造多层次、全方面的营销渠道,将北京的一些精品项目推向国际的发展领域。另外,对实体经济保护以及对虚拟经济的引导要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在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外部的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构筑金融安全网,还要加强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从而更好的应对多方面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在场馆等设施综合利用方面可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设施建设进行灵活的转换,并将其应用在城市经济发展领域。把绿色城市以及科技城市的理念进行深化,将先进科技在北京地区的产业发展领域加以广泛应用,将设施及场馆进行重复利用。可成立场馆开发利用组织,要能兼顾体育健身功能以及商业流通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将公益化和经营性得到有机结合。
北京经济的发展情况十分复杂,要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措施,与此同时要格外注意经济发展中的产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将经济发展和治理大气有效的兼顾,变临时减排为长效控污,从而促进北京经济的长远发展。
[1]李洪伟,任娜,陶敏,姜秀娟.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
[2]李燕萍,彭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
[3]秦晓微.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N].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