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黎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汉英触觉词“重”的认知隐喻研究
熊 黎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重”和“heavy”在隐喻化过程中存在高度一致性,这是源于人们共同的原型体验和认知框架。但在两种语言系统中,投射域并非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投射域,其投射范围与投射意义也并非完全一致。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规约性作用的差异,主要从句子构式的差异来探讨“重”和“heavy”隐喻化差异的原因。
触觉词“重”和“heavy”;认知隐喻;共性与个性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具体地说,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套系统的对应关系,即始源域的概念构成成分对应(或部分对应于)目标域的构成成分。”(唐树华,2010)因此,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就是从某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观,认为人类最基本的经验是对自身的了解,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经验又总是从人身体的各感觉器官获得感觉开始的。关于感官隐喻Ullmann把人的感官功能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触觉<温觉< 味觉< 嗅觉< 听觉<视觉 ,并发现隐喻通感现象中80%是用较低级的感知来表达较高级的感知(Ullmann,1964)。Fauconnie(1994,1998)等人也认为身体化程度越高,感知越具体真切,相反则越抽象间接。触觉,作为最初级的感官,是人类认知世界、体验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英汉触觉隐喻的研究在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具体触觉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丰富的语料,深入分析“重”和“heavy”这一典型触觉范畴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范围及其异同。
本文研究的“重”和“heavy”是触觉感觉的概念意义,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汉字大典——在线汉语大词典;英文语料主要选自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可以简单地分为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三类。“重”和“heavy”则属于触压觉语意场范畴,《说文解字》上对“重”的定义为“重, 厚也。” 金文字形, 从东, 从壬(tǐng),东亦声。 “壬”是挺立的意思;“东”字是袋子的形状,兼表声符。人挺立身体背袋子,“重”字会意人背的东西很重。因此其本意指“东西很重,与‘轻’相对”。如重物、重担等。《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上对“heavy”的第一条词条解释为“weighing a lot; difficult to lift or move即“分量大,难以举起或移动”。从词源学上来看,”heavy” 源自于原始日耳曼语“hefig”,最早出现在13世纪中期,表达重和重物之义。从这一角度来看,“重”和“heavy”在始源域上表达了一致且对等的含义。但随着人类经验的发展及认知活动的增强,“重”和“heavy”的语义已从始源域,即触觉范畴投射到更多的目标域,表达更多的抽象概念。下面,我们将结合语料,对“重”和“heavy”的隐喻投射的范围进行分析。
(一)“重”和“heavy”概念隐喻共性研究
1.重/heavy喻程度大
(1)在危难之际,彭德怀挥刀杀出,身先士卒,一个猛冲重创并击溃了敌人,为受压制的连队解了围。
(2)他的话重重地打击了我。
(3)结果在群众的帮助下,歹徒被擒,但杨大兰英勇牺牲,潘星兰身负重伤。
(4)但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能补偿他生前为此付出的那些沉重的代价吗?
(5) 浓墨重彩、色彩浓重
(6)Troops in the Greek center came under particularly heavy attack.
(7)The crackdown struck a heavy blow to the group, with many of its leaders dying in prison.
(8)This led to heavy losses and the plummeting throughput associated with congestion collapse
(9)We placed heavy restrictions on the methods the artists were allowed to use.
(10)If high populations are present now and inflicting heavy injury a rescue treatment maybe required.
(11)heavy color/heavy blue
由于重力的作用,任何东西作用于人体时,都会给人以力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分量越大的物体作用力越大,效果越大。破坏性越强。在汉语和英语中,“重”都从始源域,即触觉域,映射到了程度域,表达诸如颜色浓、打击大、限制严、病情重等抽象隐喻含义。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重”概念隐喻的表达,往往需要“重”与其他相关词语联合形成复合词语,表达更为精确、生动的语义,如沉重,浓重、重重地等等。
2.重/heavy喻影响大,意义深厚
在汉语中,用“重”来表示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的构词非常之多,表达主要、重要之意,这是由“程度深”的意思引申出来的义项。如重大,重点,重心、重任等。因为给人以重之感的事物必定具有给人更大的压力,引起人更多的关注的本质。例如:
(1)明人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说:“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我刚到这儿几个月,他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我这个“外人”来担此重任呢?
在英语中,也有用“heavy”表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用法,如:
(3)His cataracts and crags, his purple mountain majesties, all imbued with heavy meaning, were offered as a substitute for that which we most lacked.
(4)The State fails to recognize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that parents take on...
政府没有认识到家长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5)heavy matters of state国家大事
但是在英语的实际语用中,用“heavy”来表达“意义重大”的用法远远没有汉语中多,在CCOA中以“heavy meaning”为检索词,仅仅只找到一条语料,见例(3)。这说明尽管“heavy”和“重”都能投射到相同的目标域,但“重”在该域的投射范围要远远大于“heavy”。
3.重/heavy喻心理负担大,情绪低落
(1)处于万分痛苦中的周恩来,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维护了党的统一和生存。
(2)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3)母亲的去世让他感觉到身上的那副担子越来越重。
(4)We had heavy hearts as we went to a funeral.
(5)heavy fate(指悲惨的命运,劳碌命、苦命)
(6)heavy news (坏消息)
在这个隐喻义中“heavy”从触觉感觉域引申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命运域。两个域的映射过程中也体现了隐喻的认知轨迹:负重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越来越重的担子是心理上越来越沉重的责任;“沉重的”命运即是不幸福的、劳作的、悲惨的命运;“沉重的”消息,便是让人郁闷的消息,即坏消息。
4.重/heavy喻声音低而强
“重”和“heavy”从触觉感觉域映射到声音域,来表达声音低沉而厚重的质感。
摇滚乐的音质厚重、独特。
(1)我只听到她粗重的喘息声,仿佛要窒息了一样
(2)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 杨沫《青春之歌》
(3)She hears him shuffling about, changing his position, and then there is the long and heavy sound of him sliding down against the door and onto the floor.
(4)Her breathing became slow and heavy
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着通感现象,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通感也是词语获取隐喻义的一种方式。声音本属听觉范畴,无法触摸,但如果我们将听觉感觉转移到触觉感觉上,就会发现,摇滚乐因为其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而显得厚重,呼吸声由于激动的心情或激烈的运动而变得粗重。
5.重/heavy喻密度大或比重大
(1)重金属/ heavy metal
(2)重水/ heavy water
(3)heavy furniture (结实的家具)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重来表达密度大的用法,因为相同体积的东西,密度越大,重量越大。“重金属”和“heavy metal”指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重水”和“heavy water”指比重比普通水大的氘和氧的化合物。除这两例之外,汉语中类似表达并不多。英语则更多的使用了该隐喻义,形成了诸多的独属于英语的短语和表达。如heavy furniture 是指用结实木材做成的家具,而汉语中的“家具很重”则是使用了“重”的本义。
6.重/heavy喻威力大的工业设备或武器
(1)重机枪/ heavy guns
(2)重型巡洋舰/ a heavy cruiser"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对人们生活质量乃至于生命健康都会造成影响。虽然当前在诊疗技术方面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很多患者在治疗之后还会存在肢体功能方面的问题,不能保证诊疗与护理效果。因此,需要探索最佳的护理措施[5]。
(3)重工业/heavy industry
在汉英语中,“重机枪”和“heavy guns”除了其本身重量重之外,射程远、威力大、作用关键是其主要特征。“重工业”和“heavy industry”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7.重/heavy喻价值大、尊贵
(1)贵重珠宝。
(2)为了再现当年太平军与清军鏖战的场面,他先后不惜重金动用了数万人来担任群众演员,场面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3)But it is Coke that is putting the heavy money behind the first Africa-hosted World Cup, which could eventually attract more than 26 billion non-unique television viewers.
在汉英语中,“重”都有表达财富数量巨大的隐喻意义。
(一)汉语“重”触觉隐喻个性分析
1.“重”喻态度认真踏实、言行不轻率
(1)只是,看上去吴琼并不是那种轻浮浅薄的女孩,而是显得比较庄重。
由于重力的作用,人类行走于地面之上。往往越重的事物行走得越稳,给了重以踏实稳当之意。在这个义项上,“重”指向积极意义,如慎重、稳重、郑重、庄重等。
2.“重”喻地位高
(1)权高位重、军事重地、德高望重
(2)然则人主无威, 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地位与作用两者之间呈现的是正相关,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反之亦然。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通常情况下越是重量大的物体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会轻易改变或容易调整方向。在汉语中,重的含义从“影响深远”这一隐喻义产生了进一步的语义扩展,表达了“地位高”的含义,这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3.重喻敬仰、推崇、认真对待
(1)因是女孩,重男轻女的父母并不十分喜欢我,他们把爱全部倾注给了比我小一岁的弟弟身上。
“重”映射到这一目标域时,它本身已由原本的感觉词变成了行为词,意为施加压力、给予关注。更多例子如:重视、、器重、尊重、看重等。在英语中,“heavy”在其语义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动词词性的变化,自然也无此隐喻义的产生。
(二)英语“heavy”触觉隐喻个性分析
1.“heavy”指天气情况
在英语中,用“heavy”来形容天气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如heavy rain (大雨),heavy snow(大雪),heavy fog(大雾), heavy storm(大风暴) 等等。分别指雨雪雾的较高强度。相比“重”而言,heavy能表达更多的的程度域上的隐喻意义。
2.“heavy”指质地结实、黏重的
(1)It is advisable to mix coarse grit into heavy soil to improve drainage.
建议将粗砂掺到黏重的土壤里,以提高排水性能。
(2)We talk in her Belgrade flat, full of heavy old brown furniture...
我们在她位于贝尔格莱德的公寓里进行了交谈,那屋里满是结实的老式棕色家具。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重”和“heavy”隐喻义在密度域上的表现。不难发现,“heavy”在这一目标投射域上拥有更多的用法与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和heavy在隐喻化过程中存在高度一致性,另外人们习惯应用类推思维,推测在始源域内对应的概念在投射域内仍相互对应,“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映射发生在概念层次,而且是系统性的,两个域的结构之间存在固定的配对。”(Jurado F.G.& C.M.Arevalo, 2005)“重”的始源域图示结构即:在重力的作用下,当物体作用于人体时,人表皮上的神经细胞会感觉到这种压力,并将其反馈给大脑。如果这种压力超过一般人体承受的范围,即为重,反之,即为轻。这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对“重”概念相同的原型体验和认知框架,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框架所涉及的基本语义元素是相似的。但在两种语言系统中,投射域并非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投射域,其投射范围与投射意义也并非完全一致。以往学者往往将差异一股脑地丢给文化差异。诚然,中西文化的差异会引起语言的差异,语义的差异。但非常明显的是文化差异不能解释一切语义变化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着重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规约性作用的差异,即句子构式的差异来探讨“重”和“heavy”隐喻化差异的原因。
汉英谓语句,尤其是形容词最大的差异体现在:英语是一种动词核心的语言,其形容词大多用作定语和表语,而形容词谓语句构式单一,多为典型的SCC(主语+系词+表语形容词)结构,这就导致英语大程度地依赖形容词与主语论元语义拓展和搭配的多元性来实现意义的表达;英语形容词构形和谓语句构式的单一性,导致了英语形容词意义因同现名词的不同而产生可塑性、灵活性和对隐喻机制的强依赖性;如
(1)The topic appears to be heavy.这个话题显得有点沉重。
(2)His face turned heavy as soon as he heard the news.他的脸色变得凝重。
(3)Nobody has ever known her fate was so heavy.没有人知道她的命运如此悲惨。
以上三个句子均为SCC结构,但因为其主语的差异而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与此不同的是,在汉语的语义发展过程中,单个词“重”的使用范围和意义表达非常有限,且一般用作表语,如重击、重金等。更多时候,它与其它单字一起使用,形成复合词,表达更多复杂抽象的语义。经过反复使用,这些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我们词汇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意义的解读方面,汉语词汇强大的搭配力使得它的形式和概念意义相对固定,如沉重、凝重通常指心情、气氛压抑,带有消极的语义标记;而稳重、庄重通常指性格踏实、认真,带有积极的语义。而英语词汇的意义主要围绕凸体发生变化,需要借助社会生活的百科框架来理解。例如,在同一目标域“密度域”中,“重”和“heavy”就有着很大不同的隐喻义表现。就重物本身属性而言,相同大小而质量重的事物物理表征为密度大。英语充分地利用了事物的这一属性,在利用隐喻机制进行跨域映射的过程中, 选择源域的这个特征作为凸显焦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heavy”的隐喻义:密度大的雾是浓雾 (heavy fog),密度大的交通是拥挤的交通(heavy traffic),空气中香气分子密度大是浓郁的香味 (heavy fragrance),密集地抽烟的人是烟杆子(heavy smoker),频繁地喝酒的人是酒鬼 (heavy drinker)。
以上的对比分析表明:“重”和“heavy”在隐喻化过程中存在高度一致性,都存在由同一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现象; 人们对味觉“重”的感知具有一致性。这是由于人们对物理世界中“重”概念相同的原型体验;其投射范围的差异性和不对等性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而从不同语言句子构式的差异来探讨隐喻生成的可能性和制约性不失为分析隐喻义差异的一个新视角。
[1]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王银平. 英汉味觉范畴隐喻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10,(6).
[3]Jurado F.G.& C.Arevalo.The idiomatic expression of incoherent discourse——Cognitive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Latin and English[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5,(3):117~131..
[4]Lakoff &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095-4654(2015)02-0095-04
2014-12-11
H3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