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蔡传南
营改增就是将原企业的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营业税是指生产单位在每一道生产环节中,都需缴纳全额的营业税,是对生产单位的毛收入的征税,这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重复征税,为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增加了大数额的成本。2012年1月开始,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国家在上海进行营改增改革试验,随后扩大到八个省市。主要涉及行业为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等。此次的营改增的核心思路就是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服务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等行业发展,着力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流转税制改革的正式启动,将会很大程度的改变我国现在的流转税制,使我国的流转税制向先进国家靠近。
营改增是国家税制体制改革的重大发展,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于社会来说,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期,任务重大,营改增对于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刺激市场需求,促进社会分工的合理化,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优化投资消费的结构和出口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对企业来说,能够减掉对企业征税的重复环节,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我企业来说,原企业生产化工产品和化工品仓储服务,由于混业经营,仓储收入虽然为营改增,但比例很低,留存地方的税收很少,分立后,存续企业为生产型企业,新设企业从事化工品仓储服务。新设企业为营改增,相应税收留存地方。而且新设企业也为存续企业提供仓储服务,扩大了税源。
我国的税务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偷税漏税的现象正在不断减少,事业单位也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原有的税收体制中,税收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事业单位在征税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侥幸心理,有的事业单位管理者为了私利滥用职权,从职务之中获取私利。在实行营改增之后,税务体制逐渐完善,税务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增加,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税务控制大大加强,事业单位的偷税漏税现象大大减少,保证了事业单位的税务控制能力,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
国家税收的增减值幅度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事业单位在进行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结构性减税的目标正在不断实现。在营改增开始之后,事业单位上缴的税收减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结构减税,缓解了当今事业单位在税务上的压力,事业单位有能力将多出来的资金用于相关公共设施的建立上,能够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涉及到科教文卫多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进行营改增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有了新的要求。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切收入都要依法纳税,但是,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体系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账目管理上不是很清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分辨不明晰。在进行税务改革之后,税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税收不在单靠票据来分辨,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界限变得清晰,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能力,加强对税收收入以及非税收收入的理解,完善事业单位的税收体系。
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税制改革,在营改增之后,事业单位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针对税务的改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如今的事业单位大多是政府补助的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资金不足的状况,需要单位自行补足,再这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就很可能在财务管理尤其是经费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在营改增实施之后,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将税务体制之间的关系理清,根据税务体制的要求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将各个部门协调起来,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能力。
税务改革之后,事业单位只需要开增值税发票,相较以前,发票的种类增多了不少,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力度。事业单位要制定发票的规范管理体制,将增值税的发票管理好。增值税的发票在事业单位中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普通发票,二是专用发票,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到两种发票的区别,避免事业单位在发票管理上的失误。
营改增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在税务改革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要积极地响应国家税务改革的政策,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对自身的相关制度进行变革。力求在满足社会公益事业的基础上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王健.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1(08).90-92
[2]于湛.事业单位改革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影响与建议[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12).45-47、80-82
[3]于洪,王欢.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10(13).67-70
[4]王磊,何宇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吉林大学,2012(16).70-73
[5]戚艳霞.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1(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