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马静子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合理的投融资决策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对于有效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促进企业健康长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进行筹资以及融资活动是企业管理者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提升自身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效益,实现自身规模扩张的必然途径,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企业管理者依靠合理科学的投融资活动能够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切实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通过企业融资及投资的结合推动企业的做大做强,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有效实施财务战略是实现自身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都应当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并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重点关注资金的筹措来源,这其中既包括内部资金来源,也包括外部资金来源。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利润留存,而外部融资则主要是指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在这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本结构以及融资的成本等因素。与此同时,融资则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两种。其中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对自身是否满足债券或者股票的发行条件进行衡量。与此相对应,间接融资则是指将银行借款作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在进行融资时考虑到自身的担保条件、抵押品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和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进一步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渠道,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来推动企业投融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企业投融资渠道的扩展既是对原先的融资方式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和完善。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有效摆脱自身对于外源性融资的依赖,降低投融资活动可能造成的风险。
首先,对企业的保险融资以及项目融资进行有效补充。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其他相关的投资渠道进行有效拓展,不应仅仅拘泥于原有的融资形式。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支持,尽力为自己争取利息补贴以及融资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的项目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依靠出让公司股权或者引进项目风险投资等形式扩展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自身的利润预期收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能够实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融资渠道拓展时,还可以积极发挥保险的融资作用。对于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讲,保险仅仅拘泥于保障的作用,其融资平台的功能常常难以发挥。实际上,企业进行保险管理不应当将其功能拘泥于规避和防范风险,还应当积极发挥其保险融资的职能。
其次,企业管理者可以积极引进TOT、BOT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TOT、BOT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对其企业缓解融资压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依靠政府部门对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企业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实施融资租赁这一模式也比较合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闲置的设备或者资产等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投入市场中,以此来满足市场上其他相关企业对于这一资产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促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增加设备出让方的额外性资金收入,这是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合理补充,并且可操作性较强,比较适用。
再次,企业管理者还应当将投资项目优化集中,将优势项目作为主要方向,灵活匹配企业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以及资产结构等,切实提升企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结构化。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外部投资的风险相比较于内部投资会高一些,不过在收益率上外部投资也会更胜一筹。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渠道拓展时,需要积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科学地选择最为优化的投资项目,通过适度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来满足资金投资需求。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融资经济活动时还需要有相结合融资活动跟投资活动,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和衔接配合提升管理的效率,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出现的经营风险,依靠管理效益的提升维护自身经济效益,进一步强化同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提升和推动企业资金的流转效率和效果,为企业未来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1]覃家琦,齐寅峰,李莉.企业投融资互动机制理论综述[J].经济评论.2008(01)
[2]李锐,尹年长,郭春艳.中小企业投融资一体化决策探析[N].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