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进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扶沟 461300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以胰岛素抵抗、肥胖、多毛、月经紊乱、不孕不育为主要表现。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5%~10%,在无排卵不孕症患者中的发病率约70%[1]。本文回归分析对39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患者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12—2014 -07 间收治的7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患者为观察对象。原发不孕34例,继发不孕45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本研究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年龄23~37 岁,平均30. 76 岁。病程2~16 a,平均7.92 a。观察组:年龄22~36 岁。平均29.60 岁。病程2~15 a,平均8.28 a。患者均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证。排除生殖器畸形、丈夫不育等因素。2 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黄体酮撤退性出血第5天或者是月经周期内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1 片/次,1 次/d,一个疗程为21 d,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隔开7 d重复用药。在第4个治疗周期开始促进排卵,在月经周期第5天注射绝经期促性激素,1 次/d,75U/次,共5 d。采用B 超监测排卵,指导患者性生活。观察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二甲双胍片,500 mg/次,3 次/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超声检查显示卵泡缩小或者是消失,形态改变,卵泡内或者是壁皱缩出现不规则回声,伴有或者是不伴有后穹隆积液,体温上升至36.8℃≥10 d 显示为排卵[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 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排卵率20/39(51.2%),观察组患者排卵率32/39(82.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妊娠率12/39(30.7%),观察组妊娠率16/39(41.0%),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患者,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先兆流产率5/39(12.8%),观察组先兆流产率8/39(2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多因性、多态性综合征,以持续性没有排卵以及较高的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点。导致高雄激素和胰岛素对抗以及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水平致使的排卵功能障碍和卵泡发育抑制而发生不孕不育[3]。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引起肥胖,造成相应的脂代谢紊乱引起糖耐量异常,发现醋酸环丙孕酮会升高妇女体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可引起糖耐量异常,发胰岛素对抗[4]。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中的醋酸环内孕酮与双氢睾酮竞争双氢睾酮受体,抑制5a-还原酶活性,清除睾丸酮,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幅度,降低垂体促黄体生成激素,促进月经恢复。二甲双胍是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肠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肝糖原异生,促进糖无氧酵解,缓解胰岛素抵抗致使的代谢性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和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应用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1]覃爱平,杭馥,曾义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中发生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0):628 -629.
[2]张丽珠. 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1.
[3]陈珊,傅正英.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最新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5):1 187 -1 789.
[4]李昕,林金芳.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