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

2015-03-18 22:50向士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交际

向士旭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

向士旭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目前多元文化环境下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有效跨文化交际的潜在障碍。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期能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输入多样化;补偿策略

文化全球化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这一“软实力”还需创新文化传播的理念与途径,加强继承和传播才能发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凸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文化。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笔者发现许多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理解深刻,基本能流畅表述,实现交际的目的,而当需要他们用英语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特有文化时,却不知如何运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词句来流利解释,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失败。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正不断演变成“地球村”,因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迫切需要。

根据文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同,学术界将文化划分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涵盖普通的社会习俗、风俗习惯、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等。狭义文化是指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参与交际的每一方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此乃双向交际模式。在这一双向交际模式中,信息发送者首先将信息编码后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迅速对信息进行领会解码,并将理解的信息再编码后作为回应发送给信息发送者,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不断交流和反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阻碍或失误都会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韩海燕提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的文化表达能力、语言的文化认知能力、语言的文化感悟能力及语言的文化思维能力这四种能力要素。”[2]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已使得学界普遍认同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导入文化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执行,前期研究成果表明这一改革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着共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英语世界文化的引入介绍,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在外语教育中出现文化‘逆差’现象。”[3]由此,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反思现行的文化教学,关注的焦点不应再仅仅局限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唯有在英语教学中同时重视母语文化教学,改进文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培养以英语为媒介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解释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才能适应当前母语文化输出的需求,保持自我,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Aphasia),最初源自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4]“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从丛教授(2000)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随后,许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各层次的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一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都不能自如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是指“用适当的英语形式和表达法来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5]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文化需要借助于语言媒介才能延续传承。教学中过多地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或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

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试卷测试、问卷调查及抽样访谈等形式来观测、了解中国师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程度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表现和中国文化失语产生的深层原因。测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受试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节日、特色饮食、名胜古迹、京剧武术和中国文学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97%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及其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9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及主体文化的导入,在课堂上加强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英文表达。在跨文化交流时,中国人对自身本土文化知识的欠缺及理解不到位直接导致交际失败,进而无法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产生一些文化自卑感,盲目“崇洋媚外”,没有正确的文化观。

“中国文化失语症”集中表现在:由于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及语言技能的灌输培养,过于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引入和介绍,学生自身母语文化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元素严重缺失,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宣讲。中西文化导向严重失衡,加之部分教师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也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的国学功底很薄弱,缺乏必要的母语文化修养,导致学生们一方面对英语国家文化了如指掌,能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实现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当需要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或解释中国特有文化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用英语准确清晰、流畅自如地表达,对表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不知道或不熟悉,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就更无法实现中华文化的输出与弘扬。“中国文化失语症”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或失败,进而失去很多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因对自身文化失语,陷入文化认同危机,最终被强势文化所同化,中华文化无法得以继承和传播。

三、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人们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及其英语表达力的欠缺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们无法真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文化平等意识的缺失

由于社会历史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一直比较薄弱,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的垄断地位也顺势得以确立。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信仰等正逐渐渗透进国人心中且大有充当文化霸主地位的倾向,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就是先进文化的象征且强势文化很难接受弱势文化。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本土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无疑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胡超曾指出:“任何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都是发生在双方(尤其是在心理)平等基础上的,只有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现出一种恢弘大度和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6]36没有在充分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尊重与学习,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单向的灌输而非双向交流。现实生活中过多地强调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忽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便是极好的例证,进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

(二)“文化教学”内涵的理解偏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7]1基于这一权威文件的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比重得以大大加强,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却让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呈现“一边倒”的不平衡态势,即过分重视单方面的输入目的语文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对文化教学的内涵理解极具片面性。同时,过分强调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其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和重视,错误定位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轻视本土主体文化的教育和输出,仅仅顺应目的语文化教学,这种不平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极其低下,双方无法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

(三)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模式的不成熟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成熟的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达到的程度且没有系统全面地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标准,教材内容也很少涵盖中国文化,加之中国英语学习者缺乏学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意识,导致跨文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为外语教学工作者所抛弃,但真正意义上具有可执行力的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模式还很缺乏,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认同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但限于自身中国文化素养的缺乏等原因,却无从着手培养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实际能力,也就不能实现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一重要教学目标,扭转“文化逆差”这一现状。教育内容多呈碎片化,整体系统性不足,没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课内课外课程无法衔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现行使用中的各级各类英语教材极少涵盖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本土文化极其缺失,几乎都是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与推介。作为学生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师教学依旧以教材为纲,限于课时、教学内容等因素,实际教学中少有教师补充添加中国文化知识的相应英语表达等,很少有目的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英语教学,因此首先改革教材编写框架,真正实践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合理配置,才能改变这种文化教学不平衡的现状。

四、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补偿策略

针对目前中国师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研究在详细剖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数据,笔者认为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要真正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师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做到能够用英语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补偿渗透:树立平等的文化观、改革教材编写以及重视“双向文化”教学等。

(一) 转变观念,培养文化平等意识

经济决定政治,强大的经济实力导致了强势文化始终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文化入侵的方式也越来越隐蔽复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存亡。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间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侵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在丧失,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逐渐呈现出西化的趋势。盲目地崇洋媚外直接导致国内教育理念的偏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仅仅只是西方文化的引入与介绍,完全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推荐,这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且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感和文化价值观。要想改变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多元文化主义”提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交流,充分利用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习得的促进作用,重视母语文化教学,既是保持文化自我的需要,又是促进文化相互交往与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实时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无优劣贵贱之分,都是各民族优秀思想智慧的结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文化全球”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增加中国文化在教学中的分量能让学习者在吸收习得外来文化的同时大大促进自身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取长补短,实现中西文化的兼容和互补,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抵制民族中心主义,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更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陈晓靖认为,“文化教学中仅有目的语文化的传入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出现了文化单向性传输;强调建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保证文化传输双向性的前提,同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素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保障。”[8]

(二)优化教材,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纵观目前多层次英语教学中正在使用的教材,教材里涉及的文化内容几乎全是引入介绍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少之又少,有些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内容。教材历来是指挥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适当地调整教材的内容、体例安排,适度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题材的英文材料,在各模块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增加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文章和相关听力材料,加大信息输入,做到有的放矢,加大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平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发挥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指导性,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中国文化。

同时,在编写此类教材或工具书时,务必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各种表达方式的准确规范,加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可以随意搜寻到许多五花八门的“中式英语”,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鉴别这些良莠不齐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无疑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扰,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编写教材或工具书时一定要采用地道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既为中国学习者提供范本,从更深层次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为外国友人接受,乐于接受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英语是语言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风俗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等,规范的中国英语无疑是学习、推广中国文化的“助推器”,能增强学生向外传播母语文化的意识。

(三)认同文化多样,重视“双向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要改变当前英语教学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文化教学,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项目,将文化因素有机地融入外语课堂教学,重视“双向文化”,承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共存。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文化全球化大趋势下不同民族间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有效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课外补充相关读物来习得[9]。

具体而言,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合理设置课程,推进课程建设,纠正跨文化交际中对母语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定位,遏制住“一边倒”的不平等单向交际现状,重视“双向文化”教学。坚持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正确全面的中西文化价值观,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有效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在有意识地把本国文化成功推向世界的同时保持本国文化身份。

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期待着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专题讲座和多媒体自主学习等途径,能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如何把母语文化传递给英语文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地道规范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积累知识,改变跨文化交流“单向被动”的局面,避免中国文化的缺失现象导致新式“哑巴英语”的产生。通过教师指点输出母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的不同文化,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助推学生交流的欲望,客观地展示母语文化,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好地理解利用目的语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实现平等、独立的跨文化交际。

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导入母语文化,适度采用融合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阅读、听说等材料,适当补充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汉英民俗文化对比、阅读文学、历史名著的英译等,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各种表现形式,结合母语文化已知的文化图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多面性和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促进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从另一认知途径来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有效改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做到正确评价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苟丽梅指出:“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英语学习者才能对目的语文化更深入地进行剖析和取舍,并将中国古典的文化精髓介绍给西方,致力于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0]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只有双向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文化失语症”普遍存在,母语文化教学应该成为外语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目的语文化,更能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综合评价、鉴别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韩海燕.基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6):139-141.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44-46.

[5]梅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调查及启示[D].武汉:湖北大学,2006.

[6]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53-55.

[9]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6:81 .

[10]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Study of the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XIANG Shix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The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English learners and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simply viewed as teaching the target culture.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aphasia of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reinforcing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nd attempt to present som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it.

the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diversification in culture export; compensation strategy

H319

A

1009-8135(2015)01-0114-05

2014-07-10

向士旭(1976-),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QNWX0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