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雄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大足宝顶鬈发人造像的佛教意义
杨 雄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大足宝顶佛教造像中有一些鬈发人造像,甚为独特。可分两类:一类宋代称为道者,指出家而未得度者。如大佛湾19号缚心猿锁六耗图中的主像鬈发人傅大士,21号柳本尊行化十炼图中二身鬈发人柳本尊,小佛湾1号本尊轮藏塔第一级北面鬈发人赵智凤。另一类也可称为道者,是往古佛前的成道者。如大佛湾4号广大宝楼阁三鬈发人宝髻、金髻、金刚髻等。宝顶的鬈发人造像是道者造像,是赵智凤居士佛教造像之独特标志。
宝顶造像;鬈发人;道者;居士
大足宝顶佛教造像中有一些鬈发人(或称“卷发人”)造像,甚为独特,研究者对其认识也是众说纷纭。
抗战时大足石刻考察团认为鬈发人造像是大足宝顶石刻的创建者赵智凤,杨家骆先生说:“在宝顶山发现赵氏像约数十处”[1]。此后,许多人认同鬈发人造像是赵智凤,例如邓之金先生说,宝顶大小佛湾“卷发人像计53身”,“是赵智凤无疑”[2]。相反,李正心先生则认为大小佛湾的“不同脸型、不同年龄的鬈发人都不是赵智凤”[3]206。认识如此悬殊,值得研究。
宝顶石刻的鬈发人造像比较复杂:有单独的,有几身并列的,有在经变中出现的,有在诸佛龛中出现的,情况非一。所以,宝顶的鬈发人造像的身份、意义是需要分别探讨的。
宝顶大佛湾19号为缚心猿锁六耗图,是一图文并茂的变相。顶上一排横刻大字标题云:“缚心猿锁六耗”;在标题两侧,左竖刻“弥勒化身”四字,右侧竖刻“傅大士作”[4]128-133四字。图正中刻一鬈发人结跏趺坐于六方台座上的莲花上,身披双领下垂袈裟,袒胸露腹。像头顶毫光上连一圆龛,中刻一佛结跏趺坐。像顶上的化佛即示其为弥勒佛所化现。此变相标明“傅大士作”,所以,此图中的主像鬈发人是傅大士无疑。傅大士所以是鬈发,是傅大士终身未落发的标志。
傅大士,名翕,字玄风。据徐陵撰碑文,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97年)生,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逝。娶妻生子,遇梵僧而悟,结庵双林,苦修成道,有神异。然终生未落发剃度:“有沙门问,大士那不出家。答曰。不敢住家。不敢出家。”有“道冠儒履释袈裟”之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从兜率宫来为说无上菩提,弥勒分身。梁武帝甚为敬重。所著《心王铭》、《心王颂》最著名,原有集八卷,现有《善慧大士录》四卷存世[5]。傅大士之作流传广泛,托名之作甚多。大足19号缚心猿图中现存《心猿颂》、《咏心歌》、《咏心偈》、《锁六耗诗》等,计30件687字(漶灭12字)[4]128-133。以之与《善慧大士录》[6]相校,大足文字不见于现存傅作,当为托名傅大士之作。文虽假托,像却不假:傅大士头上的鬈发,是我们认识宝顶鬈发人造像的标尺之一。
大佛湾21号柳本尊行化十炼图中,其余八炼柳本尊俱戴平顶冠,其中第二立雪、第七炼顶因内容需要均不着冠,造像垂发有鬈曲。此二身鬈发人为柳本尊无疑,向来论者并无异词。
据南北宋之际的名僧祖觉(1087—1150年)重修的《唐柳本尊传》等资料,柳本宗“名居直”,主要活动于晚唐的四川,“享年六十四”。因“数致神异,人不敢称其名,号柳本尊”,“蔬食纸衣,律身清苦,专持大轮五部咒”。从光启二年始,苦行、十炼、救世。如“广明离乱之后,饥饿相仍,民多[疫]疾,厉鬼肆其凶,居士悯焉。光启二年六月十五日盟于佛,持咒以灭之。是岁八月八日建道场,然手指一节供佛,[誓]救苦恼众生”。“燃指”之外,尚有立雪、炼踝、剔目、割耳、炼心、炼顶、断臂、炼阴、炼膝共十炼。碑文中还有“赡养居士眉山张岷”跋,论述了“瑜伽宗”的“五部”佛,从如来到一行的传承,柳本尊的奉法以及刻碑时间“绍兴庚申”(1140)[7]等。由于《唐柳本尊传》的残缺,以及与其他资料如《十炼图》、刘畋人碑的出入等因,柳本宗的生卒年学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柳本宗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卒于907年。尽管柳本尊的密教已与开元三大士的密教有许多不同,仍属于密教是学者们的一致看法。在柳本尊行化图中,上半部正中的柳本尊结跏趺坐像,高5.2米。本尊像额心出一道毫光,上升至顶上托毗卢遮那佛全跏坐像,示柳本尊为毗卢遮那佛化身。
《唐柳本尊传》明言柳本尊是“居士”。柳本尊行化十炼图中戴平顶冠是其标准图式,而当不戴冠时,则是鬈发。傅大士、柳本尊的鬈发意义是一致的。
宝顶小佛湾1号以前称为祖师法身经目塔,为三级四方楼阁式石塔。该塔身除造像和别的题刻外,全塔身遍刻经目,除漫漶不可识外现存510种(部)。该塔用经目代替经卷,性质之一为转轮经藏(以前称其为经目塔,是表状的概括;判为轮藏,是对其功用的揭示)。
该塔第一级东南西三面满布经目,只有正面北面开龛。北面正中凿一大圆龛,居中一鬈发人结跏趺坐。圆龛两边除遍刻小字经目外,有大字“正法□□”(左)、“涅槃□□”(右)[4]170-184。八字下部漫漶且被水泥所封,不可考。据所存大字,此塔与“涅槃”有关。
龛中鬈发人左右刻偈颂云:“六代祖师传密印,十方诸佛露家风。大愿弘持如铁石,虚名委弃若埃尘。”此偈原刻小佛湾5号毗卢庵洞,其内容可解释为赵智凤自述:
首句“六代祖师”指柳本尊,“传密印”指赵智凤承传柳的密教。第二句“十方诸佛露家风”强调此密教为佛教,而不是道教或儒教等。这是相对于当时的释道、三教合一,相对于近在咫尺的大足南山等道教和石篆山等三教造像而言。第三句“大愿弘持如铁石”中的“大愿”,指继承柳本尊大弘密教的誓愿。第四句“虚名”,有具体内容:赵智凤并非有合法度牒的出家僧人。南宋时,“政府益加注意对佛教的限制。高宗时(1127-1162年)即停止额外度僧,图使僧数自然减少。”[8]80换度牒收费,出售度牒,甚至以度牒顶替政府各项经费,是南宋经济宗教史上的一段景观。在这种情况下,赵智凤选择居士柳本尊的道路既可以理解,也可能无奈。拿一大笔钱买度牒,无非得一虚名。赵智凤营造宝顶,花钱无数,但不买度牒,此即“虚名委弃若埃尘”的最主要的内容。
此塔逐级缩小,第一级最大,最为重要。三面的经目之外,如上所述北面的内容显示此为赵智凤逝后弟子们为其建的纪念塔,这是此塔的最重要的性质。所以应名之为本尊轮藏塔。鬈发人像即赵智凤造像,其鬈发与傅大士、柳本尊的鬈发一脉相承。
该塔第二级经目之外,四面开龛。南面开一大圆龛,居中跏趺坐一鬈发人。龛外刻大字偈颂。左云:“祖师颂曰:一二三三四五六六,心日心心大事足足。”右云:“本师大愿:热铁轮里翻筋斗,猛火炉中打倒悬;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可称之为“大愿偈”)此处的“大愿偈”南宋时席存著为赵智凤撰的铭文中曾引用到两句,并冠之(赵智凤)“尝垂戒曰”[4]186。席铭原本就刻在鬈发人对面数步之遥的七佛壁上。所以,此处的“本师”和“本师大愿”俱属赵智凤无疑。“祖师”则指的是一级赵智凤自述偈中的“六代祖师”柳本尊,所以此鬈发人是柳本尊。第二级塔南为柳本尊,北为毗卢佛、东为释迦佛、西为卢舍那佛:或为佛祖、或为祖师,四者的地位大体相同。
此外,宝顶还有不止一处赵智凤、柳本尊造像。
综上所述,大足宝顶造像中鬈发人或为傅大士、柳本尊、赵智凤,这是其意义之一。
大佛湾4号为广大宝楼阁,上层横列重檐楼阁三座;下层全跏并坐鬈发人三身,每身顶光上有化身坐像及绿竹一竿。上层正中楼阁额上横刻“广大宝楼阁”五字。
此广大宝楼阁图是依照唐菩提流志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9]刻治的,楼阁上题“广大宝楼阁”即是证据。据《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佛在王舍城说此经时,从地忽然涌出七佛,佛讲其来历云:往古“之时无有佛名。有一大山名宝山王,彼宝山中有三仙人。一名宝髻、二名金髻、三名金刚髻。”闻此陀罗尼后,“彼仙人得法欢喜欣庆踊跃,于其住处如新醍醐消没于地,即于没处而生三竹……生满十月便自裂破,一一竹内各生一童子,颜貌端正色相成就。时三童子亦既生已,各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至第七日,于其夜中皆成正觉。其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严饰。时彼三竹一一变成高妙楼阁。”大佛湾4号广大宝楼阁图正是所引经文的变相:三鬈发人背景、座下大山即“宝山王”,三鬈发人为山中修行的三仙人宝髻、金髻、金刚髻,三竹为三仙人闻法后所化生,上层重檐楼阁三座即三竹所变。三仙人各名有“髻”,即未落发而成正觉,故刻成头着鬈发状。所以,三鬈发人为宝髻、金髻、金刚髻。这是往古“之时无有佛名”时的成道者。
从佛教造像史来说,佛的造像有既定模式,即头上为螺髻、肉髻。密教传入以后,有了戴菩萨冠的佛像。宝髻、金髻、金刚髻从性质上来说,是闻秘密陀罗尼以后的成道者,即成佛者,一般来说,应当造成或为螺髻、肉髻佛像,或为戴菩萨冠佛像,然而此处却造成了鬈发佛像。
从佛教史来说,释迦摩尼成佛后建立僧团,才有了落发制度。大乘佛教兴起后,特别是《维摩诘所说经》流行以后,居士信仰盛行。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其造像多为蓄发着巾的居士像。大足宝髻、金髻、金刚髻等佛像的鬈发式造像是一个创造,从傅大士到赵智凤到宝髻等的鬈发式样是有传承创新关系的。
与此类似的鬈发佛像,在宝顶造像中有不少。如大佛湾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中,有两位鬈发人。其一在经变左侧上层“释迦因地行孝证三十二相”组雕中。图刻一鬈发人坐高台上,根据经文此鬈发人即佛的“师长”。在经变右侧上层中图“释迦因地剜肉”组雕中刻一鬈发人侧身高坐,据图下部所刻经文为转轮圣王之大师。
鬈发佛像,是大足宝顶鬈发人造像中的意义之二。
为什么在宝顶会出现这样的鬈发人造像,这和赵智凤的佛教信仰和佛教道路有关,也和当时的佛教历史环境有关。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承直郎昌州军事判官席存著的铭文残碑存小佛湾七佛龛壁中下部,现仅存“承直郎”三字[4]186。《乾隆大足县志·隐逸仙释》载残文106字,文云:“赵本尊名智凤,绍兴庚辰年(1160年)生于米粮里之沙溪。五岁入山,持念经咒;十有六年,西往弥牟。复回山修建本尊殿,传授柳本尊法旨。遂名其山曰宝鼎。舍耳炼顶报亲,散施符法救民。尝垂戒曰:‘热铁轮里翻筋斗,猛火炉中打倒悬……’嘉熙(1237-1240年)年间承直郎昌州军事判官席存著为之铭。”
据此,赵智凤人称“赵本尊”,传承的是柳本尊的教法。曾“舍耳炼顶”,与柳本宗相似而无十炼之多,主要的宗教活动是“散施符法”。据席存著铭,赵智凤公元1160年到1237-1240年间在世,即其享年在78-81岁之间。在宝顶营造大小佛湾约五十年之久。
赵智凤不但传承的是柳本尊的密教,也走的是柳本尊的居士道路。这居士道路的前驱是傅大士,所以,有了从傅大士到赵智凤的鬈发人造像,其中的部分为写实,是他们未落发的实像。从传承上来说,傅大士之前还有维摩诘。小佛湾有维摩顶,是当年维摩殿的遗址。维摩诘、傅大士、柳本尊、赵智凤,尽管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没有剃发出家。
赵智凤主要活动的南宋中后期,藏传佛教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生于西康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噶举派大师噶玛拔希(1204-1283年)曾亲到四川西部北上游方传道。在此前后,噶举派与西夏王国联系密切,而西夏的西部甘肃青海一带与安多藏区相连,赵智凤求法的弥牟距之不远。弥牟即今新都北青白江流域。赵智凤受当时藏传佛教的影响是可能的。我们这样推论,是因为只有藏传佛教系统的活佛地位可与柳本尊地位相比拟。
在藏传密教中,佛教三宝佛法僧中的僧,地位很高,最高者即为活佛。在大足宝顶,赵智凤将柳本尊推举到毗卢佛的地位,具有活佛的地位。除藏传佛教,在别的派别中罕有其例。宝顶造像中另一与藏传密教相似的地方是“愤怒相”,造像极多,如大小佛湾的十大明王、八大明王等。
在印度密教史上有宏扬、传承密宗的八十四大成就者,藏传佛典中有传记。这八十四人中,其中只有“五位出家众”,其余则是“在家人,此外有四方行脚的瑜伽士,或男或女。”[10]密宗的大成就者即成道者即佛大部分没有落发,也许是赵智凤鬈发人造像的密教依据之一。
南宋王象之宝庆三年(1227年)成书的《與地纪胜》卷161《昌州》条中记载:“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11](时赵智凤68岁)称赵智凤为“道者”:当时谓禅林之行者云道者,投佛寺出家而未得度者。例如南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27《往生杂众传》有:“倪道者。仁和人。弃家作道者。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受苦众生供养诸佛”。《往生女伦传》有“念佛道者陈氏。赜禅师之母。师住广平普会,迎侍方丈东室。剪发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众称为道者。”[12]
“道者”的第一意义,是指成道者,亦即佛,这是主要意,也是宝髻、金髻、金刚髻等造像为鬈发人的第一重意义。
“道者”的另一重意义,是指投佛寺出家而未得度者,这是傅大士、柳本尊、赵智凤造像为鬈发人的意义。
在大足宝顶,“道者”的两重意义是重合在一起的。所以,宝顶的鬈发人造像是“道者”造像,是赵智凤创造的居士佛教造像之独特标志。
[1]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大足石刻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2]邓之金.大足宝顶大佛湾“六耗图”调查[C]//郭相颖主编.大足石刻研究文集(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李正心.宝顶山有赵智凤自造像吗[C]//郭相颖.大足石刻研究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大足石刻铭文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5]张勇.傅大士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6]经典阅读[DB/OL].www.cbfn.org.2007.1.
[7]陈明光.重新校补宋刻〈唐柳本尊传〉碑[J].敦煌研究,2006(3).
[8]吕澄.宋代佛教[M]//中国佛教(一).上海:知识出版社,1980.
[9]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M].大正藏:19册.
[10]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八十四大成就者传[DB/OL]//贡噶精舍丛书.www.fodian.net/zangchuan/zangchuan.htm 2010.9.
[11]王象之.與地纪胜[M].清與雅堂开雕本.
[12]大正新修大藏经(大藏出版株式會社)[DB].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5.
(责任编辑:朱 丹)
The Buddhist Significance of Curly Hair Man Statue in Dazu Baoding Mountain
YANG Xio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There are some very unique curly hair man statues in the Buddhist stone carvings in Dazu Baoding Mountain. The statu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called ascetic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were persons leaving home but not tonsured. The first is Fu Tuas, the main portrait in the picture monkey-heart -bounded with six-Consciousness locked in the 19thCave. The second is Liu Benzun in the picture of missionary -deed sculpture group in the 21stcave. The third one is Zhao Zhifeng in the picture of the first step in the North Tower in the first cave. Another type can also be called Daozhe which are enlightened ones before becoming a monk, such as Baoji, Jinji and Jin Gangji in the fourth cave. They are not only the ascetic statues, but also is the special mark of Zhao Zhifeng’s lay Buddhism statue.
carved stone statue in Baoding Mountain; curly-hair man; ascetic; lay Buddhist
B948
A
1009-8135(2015)01-0028-04
2014-10-20
杨 雄(1947-),男,甘肃定西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石窟艺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足石刻宋代艺术研究”(08BF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