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

2015-06-27 05:53:57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之德周易论语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简述《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周易;儒家;自强;内省;谦下;节用;重民;执政

一、周人“德”观念的生成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分别为:卦六讼卦1处,“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卦九小畜卦1处,“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卦三十二恒卦2处,“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六五,恒其德贞,夫人吉,夫子凶”;卦四十二益卦“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这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至少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

有学者进一步考证了虽无德字但却内涵德的部分卦爻辞,认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与天地人鬼信仰和多样祭祀的形式有关。“德”性价值的凸显,就在于不仅重视“鬼谋”,更重视“人谋”;卦爻辞既主张主体层面的勤勉、敬惧、谨慎、谦卑、节制、恒之以德;又主张政治理念层面的诚信、忧患、明察、谦虚、任用君子、广泛和同、赏罚分明等。周王朝在“损益”“殷礼”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合周初社会需要的“以德为本,以天为宗”的宗教思想[1]。这与笔者前文的简单统计是相符合的。

二、孔子对《周易》之“德”的理论提升和哲学突破

《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大量增多,体现了孔子易传“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

《周易》向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孔子无疑是继承和发展《周易》思想的文化巨人。他对其德论的阐释一方面标志着《周易》对儒家的早期影响,另一方面代表着早期儒家对《周易》的哲学接受和理论突破。孔子传释《周易》,“德”字句出现61次(见表1~4)。司马迁《孔子世家》写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述而》也写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虽然文字记载略有出入,但是可以肯定孔子在“知天命之年”后系统深入地研读了《周易》,并从“天人合一”的高度总结了其中的德论思想,由此,中国人生哲学的精神家园里尤显得芳草茵茵,天光云影。

表1 《周易》之德词句以《系辞》最多

表2 《卦·象曰》

表3 乾坤两卦的《文言》

表4 卦爻《象曰》

孔子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不同,“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2]23。周部族有着强烈的群体生命忧患意识,故而周王朝就把自身生死存亡归结为上天之“德”,即德者得也,得天而受命。于是,就从天人关系推演出“以德配天”、从君民关系推演出“敬德保民”这样一个打通天地阴阳的社会结构模式。《周易》产生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时期(《周易•系辞》),向后世传达的是“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德”的主旨,忧患意识引发的对“德”的呼唤充满字里行间,所谓“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就是明证。故而学界有人认为《周易》就是“易德”,64卦包含着64个德目,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深入“易德”,我们发现“周之盛德”是与“殷之末世”失道相反相成的,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老子三十八章》);而《周易•大象传》“用‘君子以’的句式,将某种自然现象与品德修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统一起来”[3]的德论思想需要我们认真解读。

《周易•坤卦•象曰》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蒙卦•象曰》讲:“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小需卦•象曰》讲:“君子以懿文德”;《周易•否卦•象曰》讲:“君子以检德辟难,不可以荣以禄”;《周易•蛊卦•象曰》讲:“君子以振民育德”;《周易•坎卦•象曰》讲:“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周易•升卦•象曰》卦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上述象辞所说的“德”其实就是周代核心政治理念。“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2]27,其核心是“德”和“仁”。这种文化转变,在《论语》中得到明显体现,贵德尊道成了新文化的增长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等,就是对树德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由肯定而锁定的理想追求。

三、《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

《周易》之德论,就是孔子凝练的民族之德(民族之魂),这个贡献很大。笔者大致将此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中正之德和执政之德等八大德目。

(一)自强之德

阳刚之乾是《周易》第一卦,属纯阳卦,展示德的强大生命力。它大而亨通,行云施雨,化生万物;其变化顺应自然,并使万物各自保持一种和合关系。这就是乾天,“元亨利贞”,象征至刚至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德就应该像天的运行一样刚健不辍,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一方面要“以致命遂志”,宁可舍弃性命也要完成自己的志愿(《周易•困卦•象曰》);另一方面持守“经论”常道,以应对危难(《周易•屯卦•象曰》)。此两卦就是说,君子的品德要在困苦之中磨砺,体悟“经纶常道”,才算有志事成,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亦即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谓。

君子这种自强不息的修养之德,《论语》记载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不论是孔子对学生矢志于道、以苦为乐的肯定,还是对自己乐以忘忧、不可为而为之的评价,亦或是比德而论的说教,《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德论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支柱。

(二)宽厚之德

阴柔之坤是《周易》第二卦,属纯阴卦,卦象极似耕耘过的大地,象征顺和、广远、宽厚、包容,承天而载万物,化育而生长万物。这就是坤地,“元亨,利牝马之贞”,其性柔顺,其形安静,其动刚健,其德方正,所以《坤卦•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德性。

孔子主张“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志士仁人坚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管理施政讲究“宽猛相济”;平民百姓信奉“德厚路宽”;民间坊传清代高官张英的七绝诗,所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道出了一段因宽而和的佳话。

宽厚的最高境界是仁爱,是宇宙意识所包含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勿意,勿必,勿固,勿私”(《论语•子罕》);为官,“安民则惠”,惠则得人而“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为政,“把拥护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毛泽东);这就叫“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彖曰》)。

(三)内省之德

自强之德源于内自省的功夫。《周易》德论所涉及的内自省为后世人格历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

《周易•大畜卦•象曰》强调“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蹇卦•象曰》强调“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震卦•象曰》强调“君子以恐惧修省”。所谓“畜德”“修德”“修省”,曾子叫“三省吾身”,他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叫“内自省”,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庸》、《大学》叫“慎独”,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人不可能伟大,但可以使自己高尚”。内自省式的“慎独”,就是君子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的人格操守,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于恶的意念和行为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于善的意念和行为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做到。而不要遮掩伪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恶念和行为都能想得出来、干得出来。君子意诚于心,务必在任何时候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高尚是一种道德自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而“却金”,成为千古佳话。《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堪为清廉自守之楷模。

内自省就是修己,《周易》亦有论及。《周易•恒卦•象曰》突出的是“君子以立不易方”;《周易•晋卦•象曰》突出的是“君子以自昭明德”;《周易•坤卦•象曰》突出的是“君子以惩忿窒欲”,即孔子所津津乐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以上均见《论语•子路》)。

(四)谦下之德

自强、宽厚、修身、谦下,都是君子之德的体现。“满招损,谦受益”,月满招致缺损,谦下收获益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周易》谦下论主要见于“谦”卦。谦,谦虚、谦让。“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意为君子应当对多的减损,对少的增加;要测出财物的多少,公平分配。谦为下,上坤下山,山在地下,高而能下之象。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吉利的卦象,充分说明谦下美德难能可贵。海处百川之下,故能成其大;人生拥有谦下的美德,故能事事如意,永远吉祥[4]。

被毛泽东叹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有“清代文治武功第一人”的称誉。曾氏书房题名为“求阙斋”,蕴含“欠缺一点,以退为进,不能盈满”的人生教训。同治三年八月初四日在给澄弟的信中这样说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咸丰八年三月初六在致他沅弟的信中也说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尧之子)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谦下的人必然是乐于改过的人,《周易•益卦•象曰》有言:“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此《论语》发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五)节用之德

中华民族的人格崇尚,不但有自强、修身和谦下,还有节用,都属于德行范围。《周易•颐卦•象曰》明示:“君子以慎言行,节饮食”;《周易•小过卦•象曰》讲道:“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周易•大畜卦•彖曰》讲道:“说(悦)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意即喜悦地面对困境,居于尊位而能节制自己,中正之道就可以畅通无阻。天地运行有节制,四季就自然形成。用法令礼俗节制自己,既不损伤财物,也不伤害民众。故《象曰》:“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论语》对节用不但多次提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而且对不节用提出批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尤其对弟子帮助季氏聚敛财富时坚决表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司马光《训俭示康》,指出“崇俭戒奢、劳谦终吉”;《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用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于此为见。

(六)重民之德

与上述自强、修身、谦下、节用诸德目相联系,重民之德观念在《周易》中体现也非常鲜明,如养民、尊民、保民、教民、察民、惠民:《周易•师卦•象曰》说:“君子以容民畜众”;《周易•履卦•象曰》说:“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周易•临卦•象曰》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周易•明夷卦•象曰》说:“君子以涖众,用晦而明”;《周易•夬卦•象曰》说:“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周易•井卦•象曰》说:“君子以劳民劝相”。

重民观念直接加重了中华文化中“民本意识”砝码,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亮点所在,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孔子曾对鲁哀公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庶人即人民,是国家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航船得以前行的动力。最早出现“人本”之说的是《管子》一书:“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在这里,“人”即“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所以唐代贤相魏徵经常用“载舟覆舟”的道理时时提醒李世民不要忘记人民这个根本,不然的话,将有“马上得江山,马上失江山”的厄运。以民为本的要义是:一要惠民,“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二要济民,“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三要富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四要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五要忧民,“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六要爱民,“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邓析子);七要利民,“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八要顺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颐)。

(七)中正之德

笔者统计,《周易》的“中”字句,在卦爻“彖曰”“象曰”中,分别为:“刚中”(含正)22句,“中”(含中行)16句,“中正”(含正中)14句,“中道”(含中位)4句。研究表明,《周易》之“中”在爻位上是指上卦的五爻和下卦的二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二和五爻的吉辞最多。如果阳爻居初、三、五阳位,阴爻居二、四、上阴位,就是“当位”、“得中”,否则,就是“失位”,就是不正。阳爻居中处阳位,称“刚中”,阴爻居中处阴位,称为中正。《象传》认为“得中”、“中正”、“刚中”就会大吉大利,可见其对中道思想的推崇,与清华简《保训》尚中的理念是一致的[5]。

“刚中”、“中行”、“中正”、“得中”、“中道”的“中”与孔子的“中庸”“中和”思想相得益彰,是中华民族处事接物的理想方法论和思维论。中庸的范畴和命题《论语》表述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叩其两端而竭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等。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就是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在“过”与“不及”的思维选择中,于两极之间把握一个适中点,以保持事物的常态发展,既不固执拘泥,也不走向极端,提倡“君子而时中”,用中正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对事对物,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孔子的这种智慧思维有的学者称为“中性思维”,其重要表现就是对“和”的价值追求,即“执两用中”,它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思维,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均调,它不提倡感情的过分激烈与外露。不论是内在的思想理论,还是外化的审美实践,都崇尚含蓄、适度、克制,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中达到主体人格的完善”[6]。

(八)执政之德

提倡执政之德是中华民族讲德性的一大特色。《周易》中虽然没有明言执政,但是,从有些卦义可以看出它对执政者的德的期许。

一是担当之德。《周易•大有卦•象曰》提出:“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周易•艮卦•彖曰》讲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象曰》提出:“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周易•晋卦•象曰》提出:“君子以正位凝命”;《周易•未济•象曰》提出:“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这些就是《论语•宪问》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

二是向善之德。《周易•咸卦•象曰》提出:“君子以虚受人”。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可以对读。

三是言行之德。《周易•家人卦•象曰》提出“君子以言有物,行有序”。“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孔子重言慎言更重行观行的智慧在《周易》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是同异之德。《周易•睽卦•象曰》提出:“君子以同而异”。与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异曲同工。

五是刑法之德。《周易•讼卦•象曰》提出:“君子以作事谋始”;《周易•贲卦•象曰》提出:“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周易•丰卦•象曰》提出:“君子以折狱致刑”;《周易•旅卦•象曰》提出:“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周易•中孚卦•象曰》提出:“君子以议狱缓死”。《周易》警示人命关天,谨慎断案,是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论语•子张》记载;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儒家提倡仁爱,但不反对法制,然而如果“当权者丧失道义,使民心离散已经很久”而招致百姓犯罪,倘使“审出犯人的真情,就应该同情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这无疑是出于人道的劝诫。

四、《周易》之德的当代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国是以德为美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尊德为尚的民族。诞生于中国文化源头的《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德论思想的光焰将永不熄灭,发扬光大[7]。

被歌德曾经赞叹和敬畏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哲学,对现代人类的认知世界、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发挥的作用日见重要和迫切。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黑格尔语)。鲁迅20世纪初留学日本时曾经产生过“物质发达,社会憔悴”的不少困惑和由困惑发出的警告,至今仍然传播着振聋发聩、精神补益、心灵震撼的巨大回响。因为“现代人的道德世界在一种多元分裂中经受着瓦解和颠倒之苦,这使得现代人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躁动不安又最为鲜活疼痛的精神生活之‘炼狱’”[8]。

放眼世界,20世纪及其之后,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正向人类肆虐。受其影响,国内社会心态的“四大倾斜”(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体轻群体、重眼前轻长远)司空见惯,全民的道德提升时不我待、刻不容缓。面对这些危机和倾斜,我们在迎接挑战的同时,必须积极回应现实的“多米诺牌骨”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府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高瞻远瞩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3年11月26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年2月24日)时又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人其实是一种文化存在,兴国立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我们把品德教育定位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语)的远大目标,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促人向善,导之以德。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特殊分量:“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9]。当此之际,静心披览《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就是“开卷有益”的人生净化和经典享受,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昭然明矣。

注:本文采用《周易》的宽泛概念,即包括易经经卦、爻辞和孔子研究而成的“十翼”在内。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兼谈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2009-05-18《光明日报》)一文的观点笔者从之。

[1]杨庆中.《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EB/OL].博宝艺术网,2008-03-24.http://news. artxun.com.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文修.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周易[EB/OL].人民网.2007-06-2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 57/49165/5893004.html.

[4]江净帆.论《周易》“谦”卦之谦德教化意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兼谈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N].光明日报,2009-05-18.

[6]邹广文.中性智慧延伸现代生存哲学[J].人民论坛,2009(10).

[7]姜文华.高亨先生易学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8]田海明.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13(5).

[9]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09-2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6/c_ 117526476.htm.

(责任编辑:郑宗荣)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National Virtue in the Virtu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KANG Huaiyuan
(Chongqing Three Ge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ongq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zhou, Chongqing 40400)

The words about virtu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re not found in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but are found in five places in the 4 Yao Cis. Virtu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eye”, “Pinde” and “Ende”, which are all about people’s virtue within and without and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virtue sense of the people in Zhou Kingdom. The words about virtu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increase in Copulatives, Gua·Image, Heaven and Earth, Classics and Yao·Image, reflecting the terrorization of Confucian’s Ten Wings in terms of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ith a close reading of Virtu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author divides virtue roughly into six types: self-reliance, generality, introspection, modesty, thriftiness, people-valuing and ruling.

The Book of Changes; Confucianism; self-reliance; introspection; modesty; thriftiness; people-valuing; ruling

I206.2

A

1009-8135(2015)01-0074-06

2014-09-26

康怀远(1946-),男,陕西岐山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孔子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之德周易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如何读懂《论语》?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伦理学研究(2019年1期)2019-12-17 12:46:47
人生“十不得”
甜甜的“蝴蝶茧”
“两德”之德与中华大德刍议
常修“四为”之德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