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告”的两个本字谈

2015-03-18 22:50:15王兴才王宗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方言词比试词义

王兴才王宗兴

(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读音“告”的两个本字谈

王兴才1王宗兴2

(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不应写成“告口”而该写作“交口”。口语中表“尝试”义和“伤口癒合”义的“gào”,当与“告”这个字形无任何关联。

“告”;“尝试”;“告口”;“伤口癒合”;本字

重庆话属于汉语官话分支西南官话中的一种,一方面,因其比较直白、易懂而为时人乐于在交际中所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不明某些方言词的书写形式,因而在交际中人们往往就用一些简单、易写的同音字来加以替代和记录。这种情况从用字角度说,实际上就是文言文的“通假”(人们不写本字,而是借用同音字的字形来表示);从语音角度来看,用同音字记写方言词的过程,其实质也就是用同音字给被注字注音(只不过这被注字并没有写出来而已),这就是训诂学上通常所说的“直音”。不管是叫做“通假”也好,还是称为“直音”也罢,这里同样都会涉及到“方言本字”的问题。我们关注的是,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言词,其本字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字形而不是其他?与普通话比较,同样的字形何以有读音上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方言词的某种意义或用法,在其词义系统内部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而产生的?词义产生的动因及其语法化机制怎样?笔者不揣浅陋,拟结合重庆话中读音“告”的两个本字问题,来具体加以讨论。

一、“告”何以可表“尝试”义

在现代交际中,人们一般都会用到“告”这个词语,且常常用的是其“告诉”、“告知”等一些为人所熟知的意义。不过,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告”在普通话里所没有的一种用法,那就是重庆方言还常常用“告”来表示“尝试”的意义。例如:

(1)喂,老板!你店里挂的那衣服,我可以告哈儿不?

(2)这皮鞋穿起是不是很好看,你告一下不就知道了?

“告”放在句中谓语位置上,虽然表示相应的动作,但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告诉”、“告知”等意义,而是具有“尝试”、“试一试”之类的含义。例(1)“我可以告哈儿不”即:(那衣服)我是不是可以试穿一下?例(2)“你告一下不就知道了”表示的意思是,你试穿一下(这皮鞋),就可以知道它好不好看了!我们查阅《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工具书,发现虽列有“告”的“报告”、“告谕”、“告诉”、“告知”、“祷告”、“宣告”、“请求”、“控告”等意义,但并不列“尝试”这一义项。一般的著述较少提到“告”有“尝试”义的用法,只是李果《浅析万县话及其渐变》曾说过,万县话的“告”有“试、试验”的意思,“告哈儿”就是“试一下”[1]103;另外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在谈到“告”的第④个义项时说,“告”作动词用,可表“尝试”意义。并说这种用法在西南官话中的四川成都[kau213]、贵州桐梓一带常用[2]2705。同时还列举了以下用例:

(3)衣服合不合身,你先告一下。(《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705页引例)

(4)不相信的就来告一盘。(《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707页“告一盘”引例)

(5)卯起钱来卯起钱,卯起钱来告点点。(傅崇渠《成都通览·诈骗》)

如同例(1)(2)“告”的用法一样,例(3)“告一下”就是“试一下”;例(4)“告一盘”意谓“试一试”;例(5)“告点点”即“比试一下点点的多少”。可见,在口语交际中“告”确实有“尝试”的意义。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重庆方言“告”为什么会有“尝试”的意义?其所表“尝试”的意义,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的?

经过我们研究发现,重庆话读如“告”的词语虽然具有“尝试”、“试一试”之类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意义在“告”的词义系统内部或者在其词义演嬗轨迹中难以找到依归。也就是说,从“告”的引申角度看,不管“告”的词义如何引申或演变,“尝试”、“试一试”的意义,不可能存在于“告”的词义演进轨迹之中。我们的观点是,表“尝试”、“试一试”的方言词虽读作“gào”,但其本字不应是“告”而当是字形“较”。

从词义引申角度看,由“较”的“比较”意义,完全可以发展演变为“尝试”的意义。《六书故•工事三》:“较,比较也。”“较”的本义是“比较”,而“比较”这一动作行为,当然会关涉到参与“比较”的当事双方。就“比较”的双方而言,究竟谁强谁弱、孰优孰劣,或谁高谁低、孰长孰短,往往可以通过“比较”就能见分晓;《老子》第二章:“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在“比较”的过程中,如果设定了相应的标准或设置了应该达到的目标,那么“比较”的双方就可以为这个标准或目标而进行“竞逐”、“比试”,因而“较”也就有“竞逐”、“比试”的意思。正是这样,所以《正字通•车部》解释道:“较,相竞也。”《孟子•万章下》:“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有人主张“较”之“比试”的意义,是通过其与“角”通假之后才得以获取的,如《六书故•工事三》:“较,借为较竞之较,与角通。”我们认为,将“较”与“角”当作通假字处理虽有可商榷之处,但也说明“较”确实有“比试”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不仅可以在其词义引申中找到相应的理据,而且还可以从“较”的语用角度得到进一步验证。古有“较场”(也作“校场”),这“较场”实际上就是旧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淳熙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车驾幸候潮门外大较场大阅。”重庆主城区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叫“较场口”,万州城里原来三马路附近也有一个地方叫“较场坝”,这“较场”之“较”明显有“竞逐”、“比试”之义。正因为“较”有“竞逐”、“比试”的意思,所以由“较”语素参与构词而形成的汉语复音词,一般也就跟“比试”意义相关联。“较劲”意谓“双方各不相让或互不服气,彼此要比出个高低来”;“较力”是“角力”、“比武”之义;“较竞”也就是“竞逐”、“比试”;“较量”意即“比试本领”;“较一较”就是“试一试”的意思……等等。北宋僧人文莹《玉壶清话》卷二:“郭忠恕画殿阁重复之狀,梓人较之,毫釐无差。”梓人较之,即梓人试之也;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至于阅操先令缪诣教场较技,继乃亲往复核。”诣教场较技,即到教场试技也;因为“较”有“比试”义,所以“较”与“试”常常同义并陈。《汉语大词典》训“较试”为“考核比试”,在笔者看来,不如将二者当作连文同义更为妥当一些。请看:

(6)来日父皇可领百僚至御园中较试,若敬德再能夺得黄太岁之槊,吾实信矣。(《隋唐野史》第六十二回)

(7)许氏道:“此事何难?只消如此如此,赚他来较试一番,才能便见了。”小姐点头色喜。(《隋唐演义》第六回)

(8)近岁其选浸轻,或缘世赏,或以军功,……未尝较试,遂获贴职,多开幸门,恐非祖宗德意。(《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回)

(9)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回)

(10)击稍远,则就中间之细眼钻穿,再远则就靠下之细眼钻穿。时时较试,自有效验。(方浚师《蕉轩随录》)

很明显,以上例子中“较”与“试”因连文而同义,亦即“较”就是“试”、“试”也就是“较”的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释“较”时云:“〈动〉量,比试。”[2]4752并针对“较”这一意义所使用的地区,通过举例方式进行了解释与说明:“㈠冀鲁官话。天津:[tφiau53]较较这块布有几尺,够条裤子吧!㈡西南官话。湖北随州。㈢赣语。江西南昌[kau35]:这双鞋子你穿上较下大小。湖南平江:[kau55]较下看,合式不?”这里的“比试”实际上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尝试”、“试一试”。如此看来,只有“较”才具备“尝试”意义,而“尝试”义根本不可能存在于“告”的词义演进轨迹之中。

“较”,实际上是一个“转语”。所谓“转语”,是指因时代、地域的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所转变的词。转语有四种情况:一是声发生变化;二是韵发生变化;三是声韵都发生变化;四是合音[3]256。那么,表“尝试”义的“较”,普通话本读“jiào”,为什么在重庆方言中又读成了“gào”呢?

我们认为,“较”是可以读作“gào”而后又可以写作“告”的。《广韵》:“较,古孝切,去效见,宵部。”《康熙字典》释“较”云:“《广韵》古岳切,《集韵》《韵会》《正韵》讫岳切,音觉。《说文》车輢上曲铜也……又《广韵》古孝切,音教,与校通,比较也。”从这里得知,当“较”表示“比较”、“较量”意义时,其应读作“jiào”。在口语中,其何以又被读作了“gào”呢?这是因为“较”属古“见”母字。古“见溪群晓匣”字母,演变成今天普通话声母,是有规律可循的。“见溪群晓匣”字母,如果遇到韵母中有i、ü的(即“细音”),今音声母读作“j”;若遇到韵母中没有i、ü的(即“洪音”),今音声母当读为“g”。由于“iao”是细音韵母,所以普通话“较”读作了“jiào”;而韵母“ao”属于洪音,所以“较”在重庆方言中就读成了“gào”音。人们书写记录时,又将其写作了同音字“告”,于是乎“告”在重庆方言中便经常承担起字形“较”所表示的“尝试”意义。也就是说,“告”本无“尝试”之义,只因为重庆方言中“告”与“较”的读音相同,所以人们才赋予了字形“告”本是“较”才有的“尝试”意义。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器用》有云:“昭人言量曰较,……如较钟曰告,以称或升斗曰告一告。又相比较亦曰告。如两人较力曰告告看等。”[2]2706一方面,姜亮夫所揭示的昭通方言的一些用法,如今在重庆人的口语交际中还经常使用,如把“试衣服以量其长短”称为“告衣服”,把“用秤来称东西的重量”叫做“告轻重”,把“两人之间的力量比试”称作“告一告”,把“调试闹钟让其按时叫响”叫做“告闹钟”等等;另一方面,姜亮夫在这里实际上也指明了“较”与“告”之间的某种关联(不仅仅是指读音上的,更重要的是还提及到了“方音本字”的问题),只是我们通常情况下并没有觉察到而已。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一般人既不会想到,“较”字还可以因为方音变读的缘故在口语中读成“gào”的音;而且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和明白,这表“尝试”义并读作“告”的本字,实际上就是参与“比较”、“较量”等双音构词且通常又被读作“jiào”音的“较”字。2013年05月23日《重庆商报》曾载署名为“谈书”的文章——《22个川渝方言汉字高深如天书,你认识几个?》,认为“方言中常说的筶(gao)一下,也就是指试试的意思,筶(gao)字也查不到。”其把表“试试”义的“gao”写作了字形“筶”,显然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

二、是“告口”还是“交口”

重庆人在口语表达中经常用“告口”来表示人在受伤之后(或手术之后)“伤口癒合”这样的词汇意义,而且多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使用。当然,在医院或其他一些场合,我们更容易听到医生(或者一些年长者)用到“告口”这个词语。例如:

(11)你动手术才几天啊!伤口都还没告口,你就要闹着出院,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12)那天切菜我把手给划了。虽然现在刀伤基本告口,但手还是不能沾冷水呐!

(13)你脚上的伤一直不告口,恐怕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治疗才行哟!

我们翻检工具书发现,现在的一些方言词典也记录有“告口”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在“告口”词条下曰:“〈动〉癒合。西南官话。四川成都[kau213k‘ou53]。”[2]2706缪树晟《四川方言词语汇释》也列有“告口”的词条,并说“告口”是一个动词,表示“伤口癒合”的意思[4]82。下面是方言词典中有关“告口”的几个具体用例:

(14)伤口终于告口了。(《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706页引例)

(15)这里不生肌,那里不告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706页引例)

(16)老四,你这家伙,看着都要告口了,你又来放烂药。(艾芜《丰饶的原野》)

方言词“告口”为什么会表“伤口癒合”的意义?“癒合”的意义,是否是字形“告”的词义引申演嬗所致?如果不是,那么表“癒合”义且读如“告”的本字又该是什么?

考察“告”的词义系统,我们不难发现,“告”不可能有“癒合”意义。在我们看来,重庆方言表“癒合”义的本字,不应是“告”而当是“交”字。只因为“交”音变的缘故,所以才读作了“gào”而后又被写成了“告”。“交”何以有“癒合”的意义?“癒合”意义在“交”的词义系统中是怎样产生的?“交”字本该读“jiāo”,为何在方言中又读“gào”?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音变原理和规律?

我们认为,“交”之所以有“癒合”的意义,是由于“交”的词义引申、演嬗所造成。为弄清楚“癒合”意义的来源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交”的词义系统。“交”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或金文来看,“交”字像一个人两腿交叉之形。《说文•交部》:“交,交胫也。”交胫,意即“脚胫相交”。由此可引申出“交叉”、“交错”的意义,如《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在此基础上,又可引申为“结交”、“交替”等意义,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邢昺疏:“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然后再引申为“会合”、“相接”。郦道元《水经注•沁水》:“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汉语有许多以“交”为构词语素而形成的同义复词,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词语中“交”具有“会合”、“相接”的含义。如“交集”,刘向《九叹•忧苦》:“涕流交集兮,泣下涟涟。”其中“交”也就是“集”,“集”就是“交”的意思;如“交合”,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凌空交合。”“交”就是“合”,“交合”就是“相连”、“连接”;如“交接”,《礼记•乐记》:“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交”就是“接”,“接”就是“交”的意思;如“交会”,杜甫《喜雨》:“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交”即“会”,“会”也就是“会合”、“聚集”。如“交积”,宋玉《高唐赋》:“黿鼉鳣鲔,交积纵横。”句中“交”有“积聚”、“交集”之义。今还有“交界”、“交锋”、“交头接耳”等复音词。可见,“交”之“会合”、“相接”的意义,在人们交际中用得较为常见。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metaphor),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联想[5]70。隐喻既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时也是语言的一种生成演变机制。在词语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心理相似性或相关性隐喻机制的影响,词义从本义的认知域向另一目标认知域的投射,出现了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进而形成了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隐喻是词义发展、实词虚化最为主要的驱动力,也是词汇语法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交”在“会合”、“相接”意义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隐喻引申,发展演变为可表伤口的“癒合”意义。《敦煌变文集》:“病交了便合行孝顺,却生五逆也唱将来。”蒋礼鸿通释:“交,病癒的意思。”在蒋礼鸿先生看来,表示“癒合”意义的“交”又可以读作jiào,所以“交”有时又被写作了同音字“教”。《敦煌变文集》:“女男得病阿娘忧,未教终须血泪流。”蒋礼鸿通释:“‘未教’的‘教’和‘病交’的‘交’都是病癒的意思。”《汉语大词典》释“交口”有云:“指伤口癒合。”郭沫若《羽书集》:“外伤化了脓或有腐烂性的疮口,当其痊癒时,总要把腐肉除尽,新肌才能顺畅地发育,患处便容易交口。”从这段文字的前后意思来看,“交口”实际上就是“伤口癒合”的意义。可见,“交”是可以用来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据此可以得出结论,重庆话表“伤口癒合”义的方言词,当是“交口”的字形而不应写作“告口”。现在的问题是,表“伤口癒合”意义的“交口”,为何被人们写作了“告口”的字形?或者这样说,“交口”之“交”在重庆方言中何以被读成“gào”,而人们又为什么会把“交”写作了“告”的字形呢?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从“交”的语音角度分析,“交”是可以读作“gāo”并因为音同而被写作“高”的。[6]98同样,在重庆方言中,“交”也是可以发生音变而读作“gào”然后在交际中也可将其写作同音字“告”的字形。“交”属古代“见”母字。《广韵》云:“交,古肴切,平肴,见。”根据前面提到的音变规律,古“见”母的字,若遇到韵母是细音,则今音读作“j”;若遇到洪音,今音当读为“g”。由于“iao”是细音韵母,所以普通话“交”读“jiāo”;而韵母“ao”则属于洪音,所以“交”在重庆人口语中就读成了“gāo”音。重庆方言表“周遍”意义的“交”字就被读作为“gāo”,音同“高”。如“跑交了”又作“跑高了”,意即“跑遍了”;“找交了”又可作“找高了”,谓“找遍了”等等。也许有人要问,那为什么“交口”的“交”不读“gāo”而被读成了“gào”了呢?这大概又与古汉语的“异读”情况有关。

古汉语的“异读”情况较为常见。一个字不同的读音,往往表明其词义、词性有所不同。“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差异。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众的“听”读去声。有时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不同而且词性也转变了。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7]623四声别义是汉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一字“异读”也就成为了词义区分最为重要的手段。“交”的词义比较丰富而多样。为了区别词义,在重庆方言中人们就把表“周遍”义的“交”读作“gāo”,并将其写作同音字“高”。当“交”用作动作时,人们便把表伤口“癒合”义的“交”破读为“gào”,然后又将其写作同音字“告”。这样一来,“告”在方言中便经常承担起“交”所表示的伤口“癒合”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告”之所以可表伤口“癒合”的意义,并不是说“告”本身就有这样的意义,而是因为其与“交”字同音通假所致。也就是说,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本字,不是“告”而当是字形“交”。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笔者看来,重庆话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一是其字形不应是“告口”而当写作“交口”;二是这一用法的“交口”应读作“gàokǒu”而不读为“jiāokǒu”。同时,就字形“交”来说,在读音问题上还需提请大家注意,一方面是除了字典的一般注音外,应该添加两种方音:①gāo,如“跑交”;②gào,如“交口”。另一方面就是,“交口”所表意义不同,其读音也应有一定的区别:1.普通话“交口”的以下几种情况,我们认为都应读作“jiāo kǒu”;①用“交口”表“众口”、“齐声”意义,如《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②用“交口”表“对话”、“交谈”意义,如鲁迅《祝福》:“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③用“交口”表“口角”、“争吵”意义,如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十五:“锦华与大文的交口,在知道他们过去的人都觉得惊奇。”2.重庆话用“交口”来表“伤口癒合”义时,我们认为还是应沿袭其故有读法,读作“gàokǒu”较好。

[1]李果.浅析万县话及其渐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99-104.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辞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缪树晟.四川方言词语汇释[Z].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兴才,段文华.方言词“高”何以有“周遍”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105-107.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郑宗荣)

Two Etymological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Pronunciation of“Gao(告)”

WANG Xingcai1, WANG Zongxing2
(1.School of Literatur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2.Sichuan Traff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611130)

“Gao (告)”in Chongqing dialect means “try” and “wound healing”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gaokou (告口)”. An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etymological character meaning “try” is “jiao (较)” rather than“gao (告)”.The dialectical word meaning “wound healing” shall not be “kaogou (告口)” but “jiaokou (交口)”. The etymological character “gào” meaning “try” and “wound healing” in colloquial spee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pelling “告”。

“gao (告)”; “try”, “gaokou (告口)”; “wound healing”; etymological character.

H07

A

1009-8135(2015)01-0102-05

2014-09-22

王兴才(1964-)男,重庆开县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语法化及历史语言学。王宗兴(1963-)男,四川万源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方言词比试词义
好玩的题
比试
科教新报(2021年21期)2021-07-21 15:37:33
吹“牛”大王
巡航机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搜神记》方言词研究
字意与词义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古楚方言词“桯”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