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 强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发轫器”,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集中凝练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及万物百态的信息。舞蹈与电视两种艺术形态在发生之初便注定要结合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舞蹈类电视节目。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是观众对剧场舞蹈的审美心理逐渐大众化的转型。舞蹈与电视融合会形成的新的美学思维,电视为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应大众审美的广阔平台。
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由最初综艺节目中的单个舞蹈剧目在荧屏上展现,到舞蹈竞赛类节目的出现,再到大批涌现的选秀类节目,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宛如春风“抚慰”着大众的审美心理,在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架起了“楼梯”,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建造了“桥梁”。本文以具体案例来分析国内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春节联欢晚会中优秀舞蹈剧目《醉鼓》(1995)、《千手观音》(2005)、《小城雨巷》(2007)、《飞天》(2008)等的陆续上演,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今的电视综艺节目,舞蹈类节目依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演绎越来越精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两年一届的“CCTV舞蹈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届,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形式随之开始转变,从综艺节目中脱离并独立,形成新的竞赛式的舞蹈类电视节目,更具专业性。
近几年,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的播出,拉开了各电视台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帷幕。紧接着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席卷荧屏,如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奇舞飞扬》、中央电视台的《舞出我人生》《酷舞先锋CCTV街舞争霸赛》、江苏卫视的《最炫民族风》、浙江卫视的《舞动好声音》等。这些舞蹈类电视节目多数以购买国外版权,邀请明星团队作“导师”,专业与非专业舞者都可参赛竞选,运作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之后形成模板,大批生产加工并相互模仿。
大量的舞蹈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形成趋于“饱和”的态势,观众也随着这股“浪潮”渐渐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开始“挑剔”。越来越专业化的舞者开始登上舞台,与非专业舞者打成一片,舞种虽繁多,精品却少见,鱼龙混杂的比赛形式变得并无多大意义,舞蹈类电视节目随之走入了瓶颈期。
购买、照抄和无独创性。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模仿或购买的海外版权,如《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分别模仿英国BBC的节目《Dancing with the stars》、美国FOX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大批抄袭别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居高不下的收视率麻痹了中国电视制作人的神经,一味追求眼球欲望的形式化节目开始普遍甚至泛滥,中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独创性几乎为零,高淘汰率的模版化舞蹈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中积压严重。娱乐化和狂欢式的竞赛节目类型大大占据电视节目的原创和播出比重。自《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奇舞飞扬》《舞出我人生》等节目播出之后,央视一套在今年春节期间黄金时间段推出《2015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虽然赢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但节目内容和形式却与之前的舞蹈类电视节目相差不大,而且节目的某些环节运作非常不成熟:5名评委中只有1名中国评委,专业与非专业舞者的差距较大,参赛舞种更是各不相同。该节目的运作模式虽然看似完整,但其实“照猫画虎”的形式无法掩盖其无独创性的本质。
简单的本土化“改造”已经偏离轨迹。纵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凡是关于中国电视节目的话题,都离不开“本土化”一词。这个名词起初是说处于“懵懂阶段”的中国电视节目在借鉴国外同类电视节目形式、风格、类型的同时,所进行的一些适合于国内市场和观众审美因素的改造。但是如今,“本土化”一词已经成为很多电视台制作节目有名无实的“噱头”。如《舞林争霸》,几乎每一个环节的比拼和录制都与美国FOX电视台制作的《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一样。俗语说的“换汤不换药”在中国舞蹈类电视节目中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明显违背了当初所谓真正“本土化”的意义,更偏离了中国舞蹈类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的轨迹。“特色”无处不在,却掩盖了真正特色的本意。娱乐节目占据的比重和受众人群中青少年的比重开始递增,收视率与市场产业化比拼现象迷惑了电视观众、电视节目创作人和电视节目评论者。目前,很多的“本土化”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本土文化和审美取向,而是成为电视台购买抄袭的“借口”。例如在《2015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节目的中国古典舞与美国街舞的对抗赛中,中国舞者明显在“炫技”的比拼中“沦丧”自我的舞姿而跳出“不伦不类”的舞蹈,这样的“本土化”无非是夺人眼球而忽略本我的表现。真正的中国古典舞蹈的“韵雅”却在该节目中寻不见踪影。
形式多样,内容单一。自《舞林大会》播出起,一系列舞蹈类选秀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舞蹈》《舞出我人生》《奇舞飞扬》等。这些电视节目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明星效应的“贩卖”。这些舞蹈类选秀节目不论评委、嘉宾、导师都是明星,并将这些明星作为该类节目唯一的收视卖点。例如:《中国好舞蹈》中的导师团队:郭富城、海清、金星、方俊、黄豆豆。多数观众不是为了欣赏舞蹈之美,而是为了观看明星“互掐”或“互捧”。二是专业化水准直接过度为平民化。从选秀类节目和竞赛类节目的质量要求、专业水准、规模数量等来看,这些节目都趋于一种平民化的态势。《2015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引起众多热议,“自虐、自毁、自黑” 的中国舞蹈在与美国舞蹈“争霸”的同时显得那样尴尬又无力。
趋于镜头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电视创新与舞蹈创作结合之时,两者相互借鉴、学习并融会贯通。优秀的舞蹈类电视节目是既可以欣赏到舞蹈的精华,也可以享受到电视赋予的画面节奏与镜头美感。电视在创作时,要配合舞蹈动作的节奏、速度、呼吸、韵律等,比如,舞蹈动作中的“云手”,在镜头中要匀速放慢,采用俯视近景、臂膀手部特写以及随舞蹈动作的方向正面匀摇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既要把身体语言的魅力展现出来,又不能破坏舞蹈“一气呵成”的意蕴。为了不破坏欣赏舞蹈的全方位体验,电视创作中众多镜头的景别选用应以全景、中景为主,其余镜头为辅。但是,在舞蹈类电视节目创意体现中,镜头的景别、运动、构图、色彩等都必须随着舞姿的变化而变化。电视是时空艺术的载体,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更是舞蹈时空调度的精彩表达。如2005年的《千手观音》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就是其镜头的运用,在从横向、纵向、近景、特写等拍摄过程中,加上蒙太奇合理的剪辑,对站立着的一排舞者的全景式呈现堪称完美。
趋于电视与舞蹈专业层面的提高。目前,观众对舞蹈的欣赏水平渐渐提高,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信息时代把优良的舞蹈类电视节目以另一种方式传播,从而使观众形成一种“排差存优”的审美心理。如《中国达人秀》最初热播时,收视率高得惊人,但是在《中国好舞蹈》开播以后,《中国达人秀》的市场渐渐衰弱,随之而来的是《奇舞飞扬》《舞出我人生》等节目的播出。批量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再追求精良,而是攀比数量。这样不论质量,只论如何吸引观众的拼抢行为,终将会把不算大的收视市场划分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旧的电视节目停播而被迫购买新的电视节目。这样的恶性循环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和播出的悲剧。精良的舞蹈需要有专业的电视团队来支撑,赢得收视率并不全是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在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中,体现出专业性与创新性,更好地表现电视中舞蹈的美感,也更好地展现舞蹈在荧屏中最精彩的一面。二是观众的审美越来越专业化,使较为一般水平的电视节目开始趋于专业化,而专业化较弱的电视节目则难免遭到淘汰。如《2015中美舞林争霸》没有赢得很好的口碑是因为在节目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专业性,还有《舞出我人生》中,参赛舞者与明星搭配双人舞,其舞蹈不仅专业性较差,而且观赏性也大不如其他舞蹈类电视节目。在观众的审美心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强调节目的精髓和内涵的当下,节目中不仅要简单地普及和宣传舞蹈知识,也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符合我国人民心中所需要欣赏的专业性与艺术性综合一体的类型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