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由纪念“七七事变”想到的媒体责任

2015-03-18 19:46辰目
传媒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七七事变军国主义讲坛

刊首语由纪念“七七事变”想到的媒体责任

因为要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和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典礼,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邀请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讲坛上做了题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与思考》的特别演讲。他去年为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次国民公祭日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任务,他奔波于海内外,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包括诸多不为人知的各种文稿,访问了尽可能找得到的当事人和了解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利用每天凌晨4点到上午8点和晚上的空隙,整整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60余万字的书稿,一经问世,便轰动全国,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7月11日的讲坛上,何建明讲到了这次反人类的血腥大屠杀发生、发展的原因,包括在此之前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包括大屠杀惨案中的若干重要情节以及“十问国人”所应具有的反思,等等。听着何建明副主席厚重、沉重又充满激情的报告,笔者作为主题读书讲坛活动的主持人,深深地感到我们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资讯知之甚少,实际上处在一种片断式的、凌乱的、分散的状态,关于这场大屠杀的原因追溯也限于表面的、肤浅的或单向的程度。甚至当我们每每提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时候,是很缺少内涵的。这里有研究者的责任,也有媒体的责任。既然这些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认识等是媒体告诉我们的(也是媒体的功劳),那么我们关于这场民族灾难的碎片化的了解与表面化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媒体给予我们的,是在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功过的一致性,合乎事物的逻辑性。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媒体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帮助国人再认识。

第一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再认识的问题。日本军国主义由来已久,罪孽深重,一开始就是个很不安分的群体。因为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就必须要通过侵略来进行扩张;因为要侵略就必须奉行强盗逻辑,每次总要找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强加于别国,甲午战争、“九一八”和“七七事变”都是如此;人力不足,兵源欠缺,所以就倡导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既有死硬性又有残忍性;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几千年文明史、数亿民众的偌大的民族,所以自卑心理加上阴毒的性格使其大行兽道,大开杀戒。所以说包括媒体在内,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本质的研究还很不够。

第二是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再认识,对蒋介石集团的再认识。原谅笔者使用“蒋介石集团”这样的字眼。尽管当时,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比较努力”,一些国民党军人、军队也表现的十分顽强和不怕流血牺牲(其中不乏民族英雄),但蒋介石一直存在与日媾和的心理,一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限共政策,特别是对南京市坚守还是放弃的战略方向举棋不定、心存幻想,以致让日本人攻杀到城下时,惊慌失措、胡乱决策,更可恨的是没有对南京几十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妥善安排,就率先逃离,但因撤退命令和计划未能传达到所有守城部队,结果发生了日军在后穷追不舍、残酷杀戮,而我们的守城部队又是非常的忠于职守,枪炮封锁导致我们的官兵被自己队伍成批量地射杀。几十万居民百姓成为东洋鬼子疯狂宰杀的羔羊。蒋介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心理意志、决策判断以及对待民众的基本态度,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伤痛。

第三是对于我们民族在大屠杀中的表现与大屠杀后来表现的问题也值得再认识,值得我们来拷问我们自己。在这次事件中,领袖集团的投机心理,悖于常识、自相矛盾的决策,毫无章法的逃亡性撤退让人倍感压抑,十多万军人被俘虏后苟且偷生,很少看到那种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形象。我们的民众更多的是被掠杀被屠戮的对象!当德国的拉贝先生和美国的魏特琳女士,在国际安全区和金陵女子学院拯救我们成千上万的男女同胞的时候,中华民族到哪里去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到哪里去了?蒋介石集团到哪里去了?哪怕联合大国发表一个声明,不得对我们的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官兵行凶也可以啊!

由此看到,面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疯狂反弹的事实,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本质,我们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根本上和从长远的角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多么的必要和紧迫!我们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讨论是多么的必要和紧迫!我们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和沉重!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应该是大有作为和必须有所作为的。

辰 目

猜你喜欢
七七事变军国主义讲坛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前后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纪念七七事变85周年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
忆七七事变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研究
镜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