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职院“行企校”一体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2015-03-18 19:34孙元政刘向东
船舶职业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船舶校企

孙元政,刘向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生产力、社会和谐度、企业竞争力、个人生存力提升的公益性事业,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主体已不再仅仅是职业院校,还必须包括行业和企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三者缺一不可,并且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不论是脱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是脱离了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改革,曾经提出过多种教育模式并付诸实践,如“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半工半读”“联合办班”“委托培养”等,这些都是“行企校”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的合作形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不断深入,“行企校”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逐步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所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路径,构建“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实施“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开展了订单培养、创办“船舶工程设计班”、培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和教师流动工作站、开发课程和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全方位的合作,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由市场牵引,把能力转化为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开展“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行企校”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管、互惠双赢”的原则下深度合作,组建产教联盟或职教集团,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行企校”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1 有利于“行企校”深度合作

我国的职业院校都实施过各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过以往的合作办学多数是处于一些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如“顶岗实习”“双向交流”“订单培养”“推荐就业”“合作培养”等,而“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则要求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动、相互渗透、深层合作、融为一体。“行企校”三方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组建利益共同体。企业主动投资,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1.2 有利于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更趋一致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评价标准。只有企业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职业院校的规划布局、方案制定、专业设置、教学管理、课程改革以及实习实训等环节,才能使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更趋于一致,最终实现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度渗透,保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

1.3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行企校”三方联动办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完成学业任务。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这样就能够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代理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2 “行企校”三方联动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保证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的顺利进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首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环渤海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等19个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平台依法依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组建了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辽宁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天津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和环渤海区域地方主要船舶企业等47家行业主管部门和知名企业加盟;学院组建了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由葫芦岛市政府牵头,相关主管部门、北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葫芦岛市船舶行业协会、葫芦岛市机械工程学会、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8家单位加盟;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批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正式加入行业内颇有影响的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其股东。

依托上述校企合作平台,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船舶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共管、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

2.1 校企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

2.1.1 校企共建“厂中校”

学院机电工程系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渤船重工下属二级公司)和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投入资金12.4万元,将两家企业建设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合作制定并实施了《机电工程系厂中校建设方案》,通过购置教学设施、在车间内设置看板等方式,打造了“厂中校”的教学环境。企业派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校内外实习的指导工作,探索学生校外实习新模式。

针对2012级学生为期2周的校外实习,学院改变以往全班同学赴一家企业参观式的实习模式,将学生分散至2到3家企业,为每名学生分配具体的工作岗位,由企业师傅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在实习期间,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按照企业的上下班时间进厂出厂,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习,保证每天都有饱满的实习任务,真正融入到了企业的环境中,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校外实习效果。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拥有了良好的实习与学习环境。同时在企业内设立教师工作站,供校外实习学生集中培训、挂职锻炼教师学习办公及召开校企合作会议时使用。同时教师工作站可供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内为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授课使用。

2.1.2 校企共建“校中厂”

机电工程系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原名动力机械厂)的组织运行模式按照“校中厂”的理念进行改革,实施全新的“校中厂”组织管理模式,产教研学一体化运行,实现了“双重身份、双重角色和双重责任”的转变,即:系主任担任厂长,专业负责人兼车间主任,教师同时是工程师或技师,学生兼职企业一线员工。根据产品由相关专业负责人带头,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团队,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加工等生产性教学任务。“校中厂”的组织运行模式已于2013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按照实际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工艺室、调度室、质检室,由指导教师兼任工艺员、调度员与质检员,按照所负责的生产项目定岗定人,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员工。

在教学、实训实施过程中,打破教师专业、身份界线,打破实训教学环境与理论教学环境的界线,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组织教学环节与人员分配,营造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氛围,确保教学、实训与生产顺利融合和有效进行,实现了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练→到生产岗位的“零时间”过渡,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对接”。

2.2 校企联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团队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立校”发展战略,加大高素质科技人才引进和企业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院的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校企人员互动,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2.1 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双师队伍平台

在渤船重工的相关分厂建立了5个教师工作站,与力天重工、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新建了3个教师工作站。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建船海工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共同开展订单培养,共办船舶工程设计班,共建1个企业专家工作站、1个教师工作站。三年来,学院在企业共建立了9个教师工作站,企业在学院建立了5个企业专家工作室,1个企业项目工作室,为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了良性互动平台。

2.2.2 校企联合培养,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学院要求教师带着课程改革的任务进企业,2012年以增强实践本领,形成一技之长为目的,派182名教师到渤海船舶重工责任有限公司等48家企业挂职,2013年8月,为完成骨干校课程改革等任务,组织8系2部209名教师,深入52家企业,开展为期20天的挂职培训。

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2012年,学院有计划地组织选派了40名骨干教师到市内6家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对口顶岗挂职锻炼,2013年,选派30名教师到5家企业进行长期挂职,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中去,了解企业相关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掌握企业先进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理念、收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各种技术资料,把企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应合作企业要求参与实船生产设计。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97名专业教师进行船舶设计软件、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培训,带领学生参与实船生产设计。择优选拔了34名青年骨干教师独立完成5个船型的设计任务,通过专家验收。2014年,学院和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设计长海县300吨级渔政船的生产任务,固化了校企合作办学成果。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船舶设计项目,提升了船舶设计能力,不仅为企业提供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还帮助企业分担了部分设计任务,实现了互惠双赢。

2.2.3 提高师资队伍双师水平

2011年12月,学院开展了焊工、钳工、机加工、车工、维修电工等7个工种的技师资格考核鉴定工作,9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了培训,90名教师获得了技师证书。2014年1月,学院组织冷作工、焊工、钳工等5个工种67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65人获得了技师证书。三年来,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增长,双师人数达到27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2.08%,学院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显著提升。

2.2.4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

校企联合建立了304人的兼职教师库,聘请24名企业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充实和完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013年,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64%。

2.3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2.3.1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船舶电气技术等重点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5个。在建设过程中,从建设方案的制定、设备采购计划的审核,到基地建成后的实际运行;从设备管理、操作规程到实训室内涵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船舶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吸收利用船舶企业最新造船工艺、流程和技术成果等资源,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高效性和职业性,满足“做中学、做中教”需求,保证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及实习实训环节的开展,使生均工位数量及占机时间得到提高,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先进,场地充足功能实用,完全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等需要。

三年来,实训中心与实训室新增各类设备共2 076台(套),新增设备总值4 010.9万元。全院现有各类实训室141个,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7 473台(套),设备总值9 016万元。实验实训场地面积达65 000 m2。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学院是辽宁省中职升高职三校生基础工种实践技能考核辽西五市考点单位,多次承办了辽西五市钳工、车工、维修电工、数控加工、焊工等实践技能考试。2007年以来,连续7年承办葫芦岛市职业院校在校生技能大赛,连续被葫芦岛市人社局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五个实训基地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形成了“实习工厂市场化、实习产品商品化、实习进度生产化、实习管理双元化、实习考核企业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实现了双重身份,达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校企合作开发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项目,投入专项资金56万元。将企业岗位责任制融入到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中,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和考核方法,将船舶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哲思精语上墙。实训室环境设计与布局体现6S管理理念,宣传企业管理文化,让学生在接受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能够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行业标准,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2.3.2 校企共建校外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扩大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和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内容,校企共建了11个校外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基地建成后,各专业分别成立了由系主任负责,由企业、专业负责人、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队伍,制定并完善了《校外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实训中心工作质量考核及奖励办法》等文件,规范了学生实习工作程序和作业流程,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生产实习环境中接受现代化职业培训和锻炼。

校企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零距离。建设期内新增顶岗实习基地55个,总数达到115家,与企业均签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合作企业共接收4 992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有39 258人。此外,每个重点专业建设8个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

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培训计划,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安全紧急预案等,学院领导每年对实习企业进行走访,企业安排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教务处制定顶岗实习巡视计划,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检查,学生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同时接受学校的管理,执行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业务学习、业务考核和评价办法,保证毕业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达到100%。

建设期内,“以模拟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实训基地模式”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用配件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Z].葫芦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4.

[2]张驰,张磊.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7-32.

[3]刘福成,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2.

[5]孙元政,刘向东.“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4):1-5.

[6]周世青,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51-54.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船舶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