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市中心支行 王志华 许加宏 张小素
菏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金融介入情况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市中心支行王志华许加宏张小素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参与。本文以菏泽市为例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金融介入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融介入
据菏泽市农业局不完全统计,2013年,菏泽共流转土地面积104.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菏泽农村合作组织个数为2584个,比上年增长116.6%,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为167217户,比上年同比增长27.73%。截至2014年6月末,菏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943.9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70%。但从调查数据看,仍有近80%的调查对象反映有信贷需求,75%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获得银行长期信贷支持,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现象仍较严重。
当前菏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金融介入的典型方式有以下3种:
(一)个体农户主导型下农户联保贷款
协会联保贷款是银行向协会会员发放的,由会员组成联合担保贷款小组,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担保金,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的贷款,其模式可简化为“行业协会+保证金+银行信贷”。截至2014年6月末,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为29.24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生产经营的小额资金需求。
(二)村集体主导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东明县开展的“林权抵押+保险”抵押贷款创新模式,通过资产评估、登记、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有效地解决了银行与林农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上银行与林农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龙头企业主导下产业链融资模式
单县农行针对辖内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开办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新模式贷款—“六和”产业链农户贷款,即“普惠担保+产业链农户”贷款。单县农行作为菏泽辖区内唯一发放此模式贷款的分支机构,目前已获批准担保合作贷款额度为4000万元,共审批通过39户,金额1440万元,目前余额29户,金额1105万元。
(一)中介组织不完善,信息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菏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机构匮乏,金融中介功能严重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使用权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二)定价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交易价格扭曲
由于缺乏农地市场定价基准和科学的农地价格评价制度,导致入市土地不能真实反映土地的供求关系,价格信息失真,市场效率丧失。
(三)风险分散功能缺位,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专业金融信用担保机构欠缺,使农地抵押担保制度难以建立,抑制了金融对农地流转的支持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
(四)金融服务欠缺,金融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当前农贷资金范围的局限性和信贷品种的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土地流转后农业对金融的需求;金融服务方式和清算效力等方面的欠缺也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
(一)创新农地金融介入模式,满足不同主体信贷需求
(1)深入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组织作用。包括对土地进行确权、颁证并予以登记、变更等;鼓励金融机构在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对其发放贷款,并畅通信贷发放、退出机制。
(2)深入推进农户联保贷款,满足一般农户的消费性需求。大力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等,以满足一般农户的消费性需求。
(3)在合适地区适时推进农村土地证券化。土地证券化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了证券市场筹资规模大、成本低的特点,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补充农业发展资金。
(4)创新开展农村土地信托业务。土地信托模式实现了土地三权的彻底分离,有利于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规模和效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5)借鉴开展农村土地BOT。农村土地BOT也即特定的项目公司与相关组织(机构)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作为融资的基础,由项目公司负责规划、融资、建设项目。BOT模式适用于土地面积较大,未来现金流稳定的项目。
(二)完善配套设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服务保障
(1)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机制,促进农地流转的稳定。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或农业保险基金,用于抵御较大的农业灾害事故,补贴商业性保险公司所从事的农业保险。
(2)加快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起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交易市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制度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农地合理、科学流转。
(3)积极培育信用文化,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完整、系统的农户、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农村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振香,谢志忠.农村土地流转及其金融支持研究述评[J].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6期
[2]肖承发.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J].中国金融,2010年第2 期
[3]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效应[J].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